笔趣阁 www.biquge25.com,重返大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郎真的决定不带民夫随军?”魏征再次问道。
野狐城内军粮加工所,凌云看着一队队的妇女正在热火朝天的炒制粟米,揉面蒸饼,分装盐包,不时的检查一下,对着忙碌的妇女称赞几句。对于魏征的问题,他一边从一个热锅里抓了一小摄新炒好的炒米,放在嘴里偿着,一面头也没回的道:“嗯,兵贵神速,带上民夫速度就不可能快的起来。而且这次我们也只距城百里作战,对手也并不强,七天之内就可以得胜收兵了。”
“万一七天之内不能结束战事,怎么办?”魏征又问。
“真要打不赢,我就会撤回来。”
“这...”魏征没想到凌云居然这样回答,兵者大事,怎么能如此草率。真要打不赢,到时要撤,又哪会那么容易,万一打不过,又撤不回,拖在那里,军中到时无粮,怎么办?
不过凌云却并没有想到那些去,他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这次不带民夫。军中需要的粮草,由出生士卒自带,六天口粮,两天应急粮,有八天的粮食,足以打完这一仗了。这当然不是凌云轻敌或者狂妄,而是本就有七八分的把握,再加上带民夫并没什么帮助,反而会拖累大军。
古代的军队后勤效率是极低的,甚至低的让人发指。
西汉时,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动用的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运粮。
《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相当于六石四斗,三十钟相当于一百九十二石,这段书里的意思是从后世山东将粮食运到西北河套地区,其有效的输送量只有千分之五。从山东运两百石粮到河套,最后只能剩下一石粮。这是何等的惊人。当然,随着历史的推进。道路和运输工具也是有很大的发展,但在隋征高丽时,民夫往辽东运送一石粮也往往需要消耗五到七石粮,有些远的地方。送一石粮到辽东,甚至需要消耗十几石粮。
而按照后来武备志的记录,大体人力车二人最多可运四石,牛车二牛二人最多可运十四石,骡车十骡最多可运三十石。而马骡虽然运的多,可吃的更多。运输途中,马骡也得消耗粮食,一匹马吃的粮食是一个普通青壮消耗的五到六倍。二牛二人的一辆牛车,只能装十四石。可每天二牛二人需要消耗十二到十四个人的量,一个人每天耗粮两斤,这二人二牛一天就得耗粮二十八斤。十四石粮不过一千六百八十斤。最多可以够他们吃六十天,如果算上回程需要的粮食,那些粮食最多支持他们吃三十天。如果他们运送粮食路上超过三十天,那他们运的粮只够他们吃的。如果运送的路途需要十五天,那这十四石粮食只能剩下一半。
北宋时的沈括对此曾经有段专门的计算,按他的计算。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二人第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个人,每天吃八升米。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口粮。以后的十七天三个人,每天吃六升。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六天的路程。(开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蹭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
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
而且如果用牲畜车马等运粮,如果车子坏了,或者牲畜死了,那么所装载的粮食就只能就地遗弃。
凌云五千人马出动,他得分出一千五百人来负责开路以及押运辎重。要是再带... -->>
“三郎真的决定不带民夫随军?”魏征再次问道。
野狐城内军粮加工所,凌云看着一队队的妇女正在热火朝天的炒制粟米,揉面蒸饼,分装盐包,不时的检查一下,对着忙碌的妇女称赞几句。对于魏征的问题,他一边从一个热锅里抓了一小摄新炒好的炒米,放在嘴里偿着,一面头也没回的道:“嗯,兵贵神速,带上民夫速度就不可能快的起来。而且这次我们也只距城百里作战,对手也并不强,七天之内就可以得胜收兵了。”
“万一七天之内不能结束战事,怎么办?”魏征又问。
“真要打不赢,我就会撤回来。”
“这...”魏征没想到凌云居然这样回答,兵者大事,怎么能如此草率。真要打不赢,到时要撤,又哪会那么容易,万一打不过,又撤不回,拖在那里,军中到时无粮,怎么办?
不过凌云却并没有想到那些去,他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这次不带民夫。军中需要的粮草,由出生士卒自带,六天口粮,两天应急粮,有八天的粮食,足以打完这一仗了。这当然不是凌云轻敌或者狂妄,而是本就有七八分的把握,再加上带民夫并没什么帮助,反而会拖累大军。
古代的军队后勤效率是极低的,甚至低的让人发指。
西汉时,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动用的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运粮。
《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相当于六石四斗,三十钟相当于一百九十二石,这段书里的意思是从后世山东将粮食运到西北河套地区,其有效的输送量只有千分之五。从山东运两百石粮到河套,最后只能剩下一石粮。这是何等的惊人。当然,随着历史的推进。道路和运输工具也是有很大的发展,但在隋征高丽时,民夫往辽东运送一石粮也往往需要消耗五到七石粮,有些远的地方。送一石粮到辽东,甚至需要消耗十几石粮。
而按照后来武备志的记录,大体人力车二人最多可运四石,牛车二牛二人最多可运十四石,骡车十骡最多可运三十石。而马骡虽然运的多,可吃的更多。运输途中,马骡也得消耗粮食,一匹马吃的粮食是一个普通青壮消耗的五到六倍。二牛二人的一辆牛车,只能装十四石。可每天二牛二人需要消耗十二到十四个人的量,一个人每天耗粮两斤,这二人二牛一天就得耗粮二十八斤。十四石粮不过一千六百八十斤。最多可以够他们吃六十天,如果算上回程需要的粮食,那些粮食最多支持他们吃三十天。如果他们运送粮食路上超过三十天,那他们运的粮只够他们吃的。如果运送的路途需要十五天,那这十四石粮食只能剩下一半。
北宋时的沈括对此曾经有段专门的计算,按他的计算。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二人第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个人,每天吃八升米。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口粮。以后的十七天三个人,每天吃六升。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六天的路程。(开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蹭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
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
而且如果用牲畜车马等运粮,如果车子坏了,或者牲畜死了,那么所装载的粮食就只能就地遗弃。
凌云五千人马出动,他得分出一千五百人来负责开路以及押运辎重。要是再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