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大明·徐后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常遇春和魏国公徐达一样,都是朱元璋的凤阳老乡,少年时期就追随其左右,为将之后从无败绩,是名符其实的常胜将军。这实在难得,须知连功勋最高的徐达都打过败仗。
他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名将,为此结为儿女亲家,为太子朱标求娶了常遇春的长女常氏为太子妃,这意味着将来朱明江山的统治者,永远都有着常遇春的血统。
这份尊荣,可见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可是常遇春在北征全面胜利后,宿命般的中箭落马,病死柳河川,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乍然离世,年仅四十岁!
大明十大开国功臣,常遇春最年轻,死的却是最早,天妒英才啊!
洪武帝悲痛欲绝,他向来勤奋,御书房甚至彻夜灯火不熄,可是这一次却罢朝三日举哀,为常遇春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追封他为开平王,配享太庙。
不过姚妙仪并不关心这些,她惦记的是同乡王宁。
那年王宁拿着玉佩帮常森和常遇春父子相认,由此成为常遇春的亲兵,平步青云,小小年纪屡立战功,封了百户。后来常遇春和徐达将北征军兵分两路,追击逃跑的元顺帝,她也由此和王宁分开了。
姚妙仪跟随徐达班师回朝,徐达封了魏国公,赐金书铁卷,身边的人也都加官进爵,好不威风。
常遇春的北征军也是捷报频传,却没想胜利之后反而是将星陨落的结局。
那王宁的前途会如何?身为常遇春身边倚重的百户,没有保护好常元帅,会不会被多疑暴躁的洪武帝迁怒?会不会被胆小怕事的常森埋怨?
当第二支北征军全军缟素,抬着元帅常遇春的棺椁进京时,金陵满城缟素、一片哀鸣、哭声震天。
阿福早早在三山门外的祭台附近给姚妙仪占了个绝佳的位置,可以清晰的看见祭台上的各种大人物,包括坐在龙椅上的洪武帝。
姚妙仪看到了抬棺材的王宁。一年不见,王宁褪去了稚气,长高变壮了,盔甲外面罩着白色粗麻孝服,目光坚毅从容,气质和以前截然不同。
姚妙仪见到这样的王宁,心中稍定,战争将一个少年变成了男人,即使遭遇挫折,也能扛过去。
抬棺材的一共有八个年轻人,王宁站在最后面。最前面的是太子朱标,朱标在棺材左边,而右边的人姚妙仪也很熟悉,正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魏国公世子徐辉祖。
朱标身后是四皇子朱棣,而站在徐辉祖身后的小将军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
棺材很沉,抬棺的八个人都在咬牙硬撑。
常森穿着一身重孝,光脚穿着麻鞋,失魂落魄的抱着父亲的牌位走在棺材前面。这次北征,他是偷偷冒名顶替参军,是为了给父亲一个惊喜,证明自己这个小儿子不是废物点心。
可是没想到,他真的不适合子承父业,要不是姚妙仪出手抢救,他早就一命呜呼了。和父亲父子相认,之后无论父亲如何打骂、嫌弃常森不争气,他都不肯再踏入战场半步。倒是刚结拜的兄弟王宁勇猛顽强,备受父亲夸赞,还认了他当干儿子。
常遇春戎马一生,从无败绩,却被小儿子气得束手无策,每当王宁立功,他就会把儿子常森骂一顿。
可就是那些争吵不休的日子,居然是父子之间最后的时光。
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常森拖着疲累的步伐,至今都不敢面对现实,希望父亲能够再骂他一次。
洪武帝带着群臣还有儿孙们亲自在三山门祭台迎接,常遇春的长子常茂已经得了父亲恩荫,封了郑国公,身边站着二弟常升。
常森,常升。发音几乎一样,没有什么很深的寓意和传承,但谁都不敢说这两兄弟名字不好听。
因为常茂,常森,常升三兄弟的名字都是朱元璋亲自取的。这些将门之后,也只有常家... -->>
常遇春和魏国公徐达一样,都是朱元璋的凤阳老乡,少年时期就追随其左右,为将之后从无败绩,是名符其实的常胜将军。这实在难得,须知连功勋最高的徐达都打过败仗。
他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名将,为此结为儿女亲家,为太子朱标求娶了常遇春的长女常氏为太子妃,这意味着将来朱明江山的统治者,永远都有着常遇春的血统。
这份尊荣,可见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可是常遇春在北征全面胜利后,宿命般的中箭落马,病死柳河川,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乍然离世,年仅四十岁!
大明十大开国功臣,常遇春最年轻,死的却是最早,天妒英才啊!
洪武帝悲痛欲绝,他向来勤奋,御书房甚至彻夜灯火不熄,可是这一次却罢朝三日举哀,为常遇春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追封他为开平王,配享太庙。
不过姚妙仪并不关心这些,她惦记的是同乡王宁。
那年王宁拿着玉佩帮常森和常遇春父子相认,由此成为常遇春的亲兵,平步青云,小小年纪屡立战功,封了百户。后来常遇春和徐达将北征军兵分两路,追击逃跑的元顺帝,她也由此和王宁分开了。
姚妙仪跟随徐达班师回朝,徐达封了魏国公,赐金书铁卷,身边的人也都加官进爵,好不威风。
常遇春的北征军也是捷报频传,却没想胜利之后反而是将星陨落的结局。
那王宁的前途会如何?身为常遇春身边倚重的百户,没有保护好常元帅,会不会被多疑暴躁的洪武帝迁怒?会不会被胆小怕事的常森埋怨?
当第二支北征军全军缟素,抬着元帅常遇春的棺椁进京时,金陵满城缟素、一片哀鸣、哭声震天。
阿福早早在三山门外的祭台附近给姚妙仪占了个绝佳的位置,可以清晰的看见祭台上的各种大人物,包括坐在龙椅上的洪武帝。
姚妙仪看到了抬棺材的王宁。一年不见,王宁褪去了稚气,长高变壮了,盔甲外面罩着白色粗麻孝服,目光坚毅从容,气质和以前截然不同。
姚妙仪见到这样的王宁,心中稍定,战争将一个少年变成了男人,即使遭遇挫折,也能扛过去。
抬棺材的一共有八个年轻人,王宁站在最后面。最前面的是太子朱标,朱标在棺材左边,而右边的人姚妙仪也很熟悉,正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魏国公世子徐辉祖。
朱标身后是四皇子朱棣,而站在徐辉祖身后的小将军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
棺材很沉,抬棺的八个人都在咬牙硬撑。
常森穿着一身重孝,光脚穿着麻鞋,失魂落魄的抱着父亲的牌位走在棺材前面。这次北征,他是偷偷冒名顶替参军,是为了给父亲一个惊喜,证明自己这个小儿子不是废物点心。
可是没想到,他真的不适合子承父业,要不是姚妙仪出手抢救,他早就一命呜呼了。和父亲父子相认,之后无论父亲如何打骂、嫌弃常森不争气,他都不肯再踏入战场半步。倒是刚结拜的兄弟王宁勇猛顽强,备受父亲夸赞,还认了他当干儿子。
常遇春戎马一生,从无败绩,却被小儿子气得束手无策,每当王宁立功,他就会把儿子常森骂一顿。
可就是那些争吵不休的日子,居然是父子之间最后的时光。
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常森拖着疲累的步伐,至今都不敢面对现实,希望父亲能够再骂他一次。
洪武帝带着群臣还有儿孙们亲自在三山门祭台迎接,常遇春的长子常茂已经得了父亲恩荫,封了郑国公,身边站着二弟常升。
常森,常升。发音几乎一样,没有什么很深的寓意和传承,但谁都不敢说这两兄弟名字不好听。
因为常茂,常森,常升三兄弟的名字都是朱元璋亲自取的。这些将门之后,也只有常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