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芭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记不得是哪一年的春节晚会,陈红的一曲常回家看看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于是这首歌立马儿传遍了全中国,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是啊!2006年的春节马上又要到了。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儿女们,是该带着老婆孩子和老人们喜爱的物品回家看看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国人头脑中“家庭”观念可谓根深蒂固。
过去,对于农民来说能过上“一头牛,两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对于城里人来说能够三代或四世同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伦之乐、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那种生活已渐渐地成为了历史。
于是,便出现了儿女们为现世的生活而奔忙,无暇顾及自己的老人,从而导致孤独老人在家中卒死,甚至自杀的事情屡屡发生。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例如:
7月12日,江西省进贤县一位七旬老人在法庭里实施了自杀性爆炸,老人当场死亡。事发后,记者来到事发地———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经过调查,发现老人自杀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儿子的赡养费,而是长年见不到儿子和孙子,因为孤独才选择的这条路。
2005年11月18日,昆明市白塔路的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体弱多病,与子女分住后又独守空房,而忙于工作的子女无暇看望,这位孤独的老人竟不幸病死家中。
于是,就出现了“空巢老人”这么个新名词,就是指那些失去老伴,身边又没有子女陪伴,一个人独守空房的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女们就真的那么忙吗?他所从事的事业真的就是那么神圣,那么造福于民。如果你就像古代的大禹治水,忙得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也能够理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为人父母的儿女们对待年迈父母的表现,正应了那句俗话“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
这句话里的“石头”据我理解,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古代故事墙头记中父亲钱袋里装的石头。不知道你听过这个故事了没有。故事大意是,古时候,有一位孤寡老人,膝下有5个儿女。这老人因为很穷,儿女们都把他当作负担,无人照看。最后约定轮流照看,每次到交接班的时间,就把老人从墙头上递过去。后来,这个老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在钱袋里装了一些石头,放在枕头下面,然后当着儿女们的面,说他很有钱,并拿出钱袋来摇了一摇,钱袋里的石头发出“叮铃,叮铃”的响声。儿女们中了他的计谋,误以为他很有钱。从此待他如同神灵,接到谁家都是大鱼大肉,如贵宾一般伺候。一天这位老人与世长辞,儿女们争先恐后的去抢钱袋,结果钱袋被撕破了,撒落一地石头
再一种理解,那就是过去人死了兴土葬,然后在坟头上立上一座石碑。那些生前不善待老人的不孝子孙,待老人死后,每年清明时分,按照传统习惯,都要去他家老人的坟头上,跪在石头碑前,痛哭一场,以表达他们的哀思之心和忏悔之情
依我看,前述两种理解都合乎情理。总而言之,就是教育人们,在老人在世的时候,要善待老人。特别是当老人独守空巢的时候,更要对他们付出加倍的关爱。常回家看看,不仅要从物质生活上关心他们,最重要的是还要从精神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温暖。
这些大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于是,有些城市的政府管理部门,就采用了一些诸如“三个月不回家看望父母的儿女,就张榜公布,或是给儿女单位发公函告知”等类似强制的措施。
如上海南京东路街道日前悄然推出一项制度:子女必须定期与父母见面。一旦不达标,街道不仅将张榜公示其行为,还将向其单位发函。街道认为必须采取一定措施督促这些子女“常回家看看”于是很快便出台了一项“子女定期探望制”根据规定,在1至2周内,子女必须来老人家中探望一次或将老人接回居住两天;另外,固定假日子女也须接老人回家或前来探望。要是确有任务在身抽不出空,配偶或第三代都可以代替上门。
据介绍,一个月不执行,街道干部将友情提醒一次;两个月不执行,再提醒一次;三个月仍不上门,就会“光荣”上榜。与此同时,一封由街道写就的信件将发送到子女单位。不过无论是“榜”还是“信”都不是尖锐的批评。此举也引发了一些做子女的异议,比如对“孝心”的认定是否合理、处罚手法是否过于严厉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一“不孝榜”制度在南京东路街道并没有正式发布,而只以口头协议操作,由街道干部对子女进行告知。(源于北京青年报2005。12。31)
上海可谓之中国的金融大都市,为了让子女们常回家看看,政府部门不得不通过行政措施来强制执行。这在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具有何等的讽刺意义。但是,当文明用说教的形式推行不下去的时候,采用行政或者是法律手段,这也是无奈的选择。
春节将至,那些家中有老人的子女们,在选择度假的时候,希望能首先选择探望那望穿双眼期待着儿女们回家度假的老人。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记不得是哪一年的春节晚会,陈红的一曲常回家看看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于是这首歌立马儿传遍了全中国,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是啊!2006年的春节马上又要到了。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儿女们,是该带着老婆孩子和老人们喜爱的物品回家看看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国人头脑中“家庭”观念可谓根深蒂固。
过去,对于农民来说能过上“一头牛,两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对于城里人来说能够三代或四世同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伦之乐、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那种生活已渐渐地成为了历史。
于是,便出现了儿女们为现世的生活而奔忙,无暇顾及自己的老人,从而导致孤独老人在家中卒死,甚至自杀的事情屡屡发生。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例如:
7月12日,江西省进贤县一位七旬老人在法庭里实施了自杀性爆炸,老人当场死亡。事发后,记者来到事发地———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经过调查,发现老人自杀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儿子的赡养费,而是长年见不到儿子和孙子,因为孤独才选择的这条路。
2005年11月18日,昆明市白塔路的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体弱多病,与子女分住后又独守空房,而忙于工作的子女无暇看望,这位孤独的老人竟不幸病死家中。
于是,就出现了“空巢老人”这么个新名词,就是指那些失去老伴,身边又没有子女陪伴,一个人独守空房的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女们就真的那么忙吗?他所从事的事业真的就是那么神圣,那么造福于民。如果你就像古代的大禹治水,忙得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也能够理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为人父母的儿女们对待年迈父母的表现,正应了那句俗话“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
这句话里的“石头”据我理解,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古代故事墙头记中父亲钱袋里装的石头。不知道你听过这个故事了没有。故事大意是,古时候,有一位孤寡老人,膝下有5个儿女。这老人因为很穷,儿女们都把他当作负担,无人照看。最后约定轮流照看,每次到交接班的时间,就把老人从墙头上递过去。后来,这个老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在钱袋里装了一些石头,放在枕头下面,然后当着儿女们的面,说他很有钱,并拿出钱袋来摇了一摇,钱袋里的石头发出“叮铃,叮铃”的响声。儿女们中了他的计谋,误以为他很有钱。从此待他如同神灵,接到谁家都是大鱼大肉,如贵宾一般伺候。一天这位老人与世长辞,儿女们争先恐后的去抢钱袋,结果钱袋被撕破了,撒落一地石头
再一种理解,那就是过去人死了兴土葬,然后在坟头上立上一座石碑。那些生前不善待老人的不孝子孙,待老人死后,每年清明时分,按照传统习惯,都要去他家老人的坟头上,跪在石头碑前,痛哭一场,以表达他们的哀思之心和忏悔之情
依我看,前述两种理解都合乎情理。总而言之,就是教育人们,在老人在世的时候,要善待老人。特别是当老人独守空巢的时候,更要对他们付出加倍的关爱。常回家看看,不仅要从物质生活上关心他们,最重要的是还要从精神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温暖。
这些大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于是,有些城市的政府管理部门,就采用了一些诸如“三个月不回家看望父母的儿女,就张榜公布,或是给儿女单位发公函告知”等类似强制的措施。
如上海南京东路街道日前悄然推出一项制度:子女必须定期与父母见面。一旦不达标,街道不仅将张榜公示其行为,还将向其单位发函。街道认为必须采取一定措施督促这些子女“常回家看看”于是很快便出台了一项“子女定期探望制”根据规定,在1至2周内,子女必须来老人家中探望一次或将老人接回居住两天;另外,固定假日子女也须接老人回家或前来探望。要是确有任务在身抽不出空,配偶或第三代都可以代替上门。
据介绍,一个月不执行,街道干部将友情提醒一次;两个月不执行,再提醒一次;三个月仍不上门,就会“光荣”上榜。与此同时,一封由街道写就的信件将发送到子女单位。不过无论是“榜”还是“信”都不是尖锐的批评。此举也引发了一些做子女的异议,比如对“孝心”的认定是否合理、处罚手法是否过于严厉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一“不孝榜”制度在南京东路街道并没有正式发布,而只以口头协议操作,由街道干部对子女进行告知。(源于北京青年报2005。12。31)
上海可谓之中国的金融大都市,为了让子女们常回家看看,政府部门不得不通过行政措施来强制执行。这在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具有何等的讽刺意义。但是,当文明用说教的形式推行不下去的时候,采用行政或者是法律手段,这也是无奈的选择。
春节将至,那些家中有老人的子女们,在选择度假的时候,希望能首先选择探望那望穿双眼期待着儿女们回家度假的老人。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