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碧天如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细品文章,此中不但有真意,还有真情。 中国的文人,自古有一种回归意识,无论是谢灵运的重返山水,王维的人文田园,林浦的孤山潜隐,都是一种向往自然、完美、胸无渣滓的回归。如果说的宽泛一点,那是一种文人对自然境界的归宿之感。而这种归属感体现的最强烈的就是陶潜了。他的田园不是王维的人文雅致的田园,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躬耕田亩的田园,这在他的诗作中可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何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夕,但使原无违。”而如果说用他的诗句表现他对这种归属之感的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当之无愧。
当几十年后的我,回忆起童年时在得耳布尔的生活时,自然而然地,心上浮现出“此中有真意”的句子。而这此中的真意,也自我三岁时,便深深印刻于心。光阴流转,岁月淘洗,日复一日,在那之后悠长的岁月之中,我无缘再回到那片曾经的土地,但是回忆让遥远的往事日渐清晰,近在眼前,不会被时间涣洗褪色。
最先浮现眼前,并且印象最深的,是远观的群山。曾游走于大小兴安岭山脉,我的童年和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远观的群山,是我对山的最初印象,也是最深切的认识。
大小兴安岭的山脉是连绵不绝的,是一望无垠的。北方的群山不象南方。我更喜欢用“温存”一词形容北方的山,因为那山是一座连接一座,云山雾罩,永无尽头,一种博大、悠远之感,伴随着些微的苍凉会浮上心头。而南方的山脉则更多的可用“清秀”形容,那是峭拔清俊的,青城山和庐山是最好的例证,尤其前者。我曾用两天时间游览青城,得了个还可算细致的印象,而对于北方的山脉,穷尽一生,也无法有如此的印象,因为它实在博大无边。
不用去刻意的观望,一座连着一座的苍黛色的山,便展现于眼帘之中。绿的深深浅浅,让人的心中有如此敦厚亲切的慰藉。山永远静穆地凝视着藏于其怀抱之中的孩子。而又仿佛并不是静穆的,那起伏的脉络,那延伸的曲线,好象是在向人们展示它厚重而辽远的生命迹象。这种生命的迹象,生机的迹象,只是通过深深浅浅的绿和山形表现出来。但如果仔细观察,哪一座山有怎样的风格,了然于胸。
在我们住处的大路尽头,就是那连绵的山,我小时候常常躲在床上,透过窗子望着不远处的青山。山的深深浅浅的绿,山的形状走势,心中明了,并且我已经把握了那青山隐隐的气韵。而这些气韵,正是蕴藏在山芯子里的东西,非长久地体察,无法了悟。初入山林的人,是只会惊诧于眼前的博大与无尽的绿色的。
季节不同,山也会以不同的面貌展示给山林的孩子。冬天的山,是我印象中大兴安岭最有个性的季节。冬天的山也是最合适远观的。除落叶松,其他的松树都不落叶,所有的树木都被雪覆盖。白雪的颜色是苍凉而悠远的,白雪覆盖的群山更以其苍凉的一面示人。如同一位髦耋老者,冷峻地俯瞰人世,而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被深隐于纯净的雪下。有了这样的感觉,再看住于得耳布尔的林人们,也自然会明了他们寡言少语的隐忍性格。那是一种更加博大厚重的波澜不惊,是一种更加宽怀超脱的淡定从容。
白色和绿色一样,也有深浅之分。仔细地远望那些山脉,会看出很多层次,很多沟壑,很多意韵。这里我想到国画中“墨有五色”之说。这些深浅浓淡点缀在形态走逝气质不同的山上,并连接而去,形成一望无垠的山脉。那种气度魄力,难以用笔墨形容。而身处其中的人,也自然有幸,在性格中颐养一分由冬日冷峻而博大的山带来的气质与修养。
而冬日的山,也是我所认为难以接近的。我印象中没有冬日上山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年纪太小,奶奶不让冬天去)。冬天山更静默冷峻,无形之种拒人千里。我的心和我的眼睛,只能怀着一种童稚的崇拜,静静地远观,这种远观的整体印象,却无法磨灭。
春夏秋三季的山,是适合近处的。
这三个美好的季节在我心中留下过完美而活泼的印象,走进群山,真正的在山中感悟山的气韵,这本身就是一种别致的诗情画意。
阳光班驳地从树叶间泻地,在山林崎岖的小路上,画着清奇的图案。我穿行于山间小路。
群山随时准备着惊喜,送给来到她怀抱中的孩子们。偶尔,会在小路上看到一只花背松鼠,它轻快地穿行而过,间或立在路边或树枝上,友好地对你行注目礼。这些山间的花背松鼠是我的好伙伴,它们永远那样欢快而怡然,在山林中快乐的生存。在我幼小的心里,它们的家园是童话的世界。随处可见的小蘑菇象少女头上的绢花,打扮着山林。小蘑菇实在好看,那些鲜亮的颜色,小巧的造型,让人爱不释手。我尤其喜欢扇形的,大大小小,在山林中俯拾即是。有时是单独一只,长在树下,如同俏立凝思的女郎。有时则成群成片,把那儿一片地装点的色彩斑斓,如同彩绘。山花是一丛一簇,虽然山上的花不如草地上的那么多,那么茁壮(树木枝叶茂盛,常常遮住阳光),但也不失一种含蓄的韵味。林间少有飞鸟,但暮色中,却总有鸟影鸟声,这一切都会给山林更添声色。如果说绿色,静穆是群山的主旋律,那么这些欢快的松鼠、飞鸟,这些灿烂的蘑菇、山花,便是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让山林平添韵致,回味无穷。
我经常自己去山林中玩耍。那时候奶奶上班,而照看我的张桂芹阿姨要在我们的家中操持,于是我自己上山去玩,只有一条规定:只允许我去离大路最近的那座山。而这座是我最熟悉的,那儿有一条小路,那儿有一丛山花,那儿有我挖的小土坑,那儿有我喜欢的树木,都了如指掌——当然,外人是不可以随便入山的,这是山林之神不所允许的。虽然我对我们附近的山很熟悉,但多数都是原始森林,罕见人至,易迷路,极易迷路。连成年人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都不能擅入,那里的山,只能远观。
这就不得让我把山林想象成一位高贵而神秘的国王,他有金碧辉煌的前庭让人们宴饮欢歌,而内室如迷宫般不能擅入。那不得擅入的境地中,有着无数宝藏,这让我在清醒和睡梦中,有了丰富的想象素材。
山的精魂,大半蕴于山上的树木之中。我因随着奶奶,曾有幸在小小年纪游走于中国东北部的群山之中,也耳濡目染地认得许多树木,知道哪片山林是原始林,哪批那山林是次生林,知道哪编者按 细品文章,此中不但有真意,还有真情。种木材可以做什么用途,知道哪种是珍贵树种。给我最感性的印象的就是——树木,它们是山林真正的儿女和主人。
每棵树,有不同的生长习惯,不同的形貌,不同的叶片,不同的纹理,就如同大千世界的百态人生。这些有着几十年生命历程的树木,长的端正而笔直,向着阳光和蓝天伸展而去,用扶疏的枝叶去接受自然母亲的雨露润泽。他们严谨、庄正、穆然,如同那些不常作声却忠厚而沉静的林人。而还有些树木,则枝叶酋结,盘曲而生——这样的树木并不多见——它们又如同那些顽皮的孩子,在山林的一派静穆之中展示别样的生气。
每棵树都安静而庄严的生长在山林之中。我对那些树木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切感情。好象他们并不单单是植物,而却是一位又一位我年长的朋友,他们穆静庄严而沉默寡言,但他们是代表着一种永恒与生机的。八九岁的时候看了一篇童话橡树的故事,我坚信世界上是有那样的树的,也相信树中有精灵。
&... -->>
编者按 细品文章,此中不但有真意,还有真情。 中国的文人,自古有一种回归意识,无论是谢灵运的重返山水,王维的人文田园,林浦的孤山潜隐,都是一种向往自然、完美、胸无渣滓的回归。如果说的宽泛一点,那是一种文人对自然境界的归宿之感。而这种归属感体现的最强烈的就是陶潜了。他的田园不是王维的人文雅致的田园,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躬耕田亩的田园,这在他的诗作中可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何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夕,但使原无违。”而如果说用他的诗句表现他对这种归属之感的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当之无愧。
当几十年后的我,回忆起童年时在得耳布尔的生活时,自然而然地,心上浮现出“此中有真意”的句子。而这此中的真意,也自我三岁时,便深深印刻于心。光阴流转,岁月淘洗,日复一日,在那之后悠长的岁月之中,我无缘再回到那片曾经的土地,但是回忆让遥远的往事日渐清晰,近在眼前,不会被时间涣洗褪色。
最先浮现眼前,并且印象最深的,是远观的群山。曾游走于大小兴安岭山脉,我的童年和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远观的群山,是我对山的最初印象,也是最深切的认识。
大小兴安岭的山脉是连绵不绝的,是一望无垠的。北方的群山不象南方。我更喜欢用“温存”一词形容北方的山,因为那山是一座连接一座,云山雾罩,永无尽头,一种博大、悠远之感,伴随着些微的苍凉会浮上心头。而南方的山脉则更多的可用“清秀”形容,那是峭拔清俊的,青城山和庐山是最好的例证,尤其前者。我曾用两天时间游览青城,得了个还可算细致的印象,而对于北方的山脉,穷尽一生,也无法有如此的印象,因为它实在博大无边。
不用去刻意的观望,一座连着一座的苍黛色的山,便展现于眼帘之中。绿的深深浅浅,让人的心中有如此敦厚亲切的慰藉。山永远静穆地凝视着藏于其怀抱之中的孩子。而又仿佛并不是静穆的,那起伏的脉络,那延伸的曲线,好象是在向人们展示它厚重而辽远的生命迹象。这种生命的迹象,生机的迹象,只是通过深深浅浅的绿和山形表现出来。但如果仔细观察,哪一座山有怎样的风格,了然于胸。
在我们住处的大路尽头,就是那连绵的山,我小时候常常躲在床上,透过窗子望着不远处的青山。山的深深浅浅的绿,山的形状走势,心中明了,并且我已经把握了那青山隐隐的气韵。而这些气韵,正是蕴藏在山芯子里的东西,非长久地体察,无法了悟。初入山林的人,是只会惊诧于眼前的博大与无尽的绿色的。
季节不同,山也会以不同的面貌展示给山林的孩子。冬天的山,是我印象中大兴安岭最有个性的季节。冬天的山也是最合适远观的。除落叶松,其他的松树都不落叶,所有的树木都被雪覆盖。白雪的颜色是苍凉而悠远的,白雪覆盖的群山更以其苍凉的一面示人。如同一位髦耋老者,冷峻地俯瞰人世,而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被深隐于纯净的雪下。有了这样的感觉,再看住于得耳布尔的林人们,也自然会明了他们寡言少语的隐忍性格。那是一种更加博大厚重的波澜不惊,是一种更加宽怀超脱的淡定从容。
白色和绿色一样,也有深浅之分。仔细地远望那些山脉,会看出很多层次,很多沟壑,很多意韵。这里我想到国画中“墨有五色”之说。这些深浅浓淡点缀在形态走逝气质不同的山上,并连接而去,形成一望无垠的山脉。那种气度魄力,难以用笔墨形容。而身处其中的人,也自然有幸,在性格中颐养一分由冬日冷峻而博大的山带来的气质与修养。
而冬日的山,也是我所认为难以接近的。我印象中没有冬日上山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年纪太小,奶奶不让冬天去)。冬天山更静默冷峻,无形之种拒人千里。我的心和我的眼睛,只能怀着一种童稚的崇拜,静静地远观,这种远观的整体印象,却无法磨灭。
春夏秋三季的山,是适合近处的。
这三个美好的季节在我心中留下过完美而活泼的印象,走进群山,真正的在山中感悟山的气韵,这本身就是一种别致的诗情画意。
阳光班驳地从树叶间泻地,在山林崎岖的小路上,画着清奇的图案。我穿行于山间小路。
群山随时准备着惊喜,送给来到她怀抱中的孩子们。偶尔,会在小路上看到一只花背松鼠,它轻快地穿行而过,间或立在路边或树枝上,友好地对你行注目礼。这些山间的花背松鼠是我的好伙伴,它们永远那样欢快而怡然,在山林中快乐的生存。在我幼小的心里,它们的家园是童话的世界。随处可见的小蘑菇象少女头上的绢花,打扮着山林。小蘑菇实在好看,那些鲜亮的颜色,小巧的造型,让人爱不释手。我尤其喜欢扇形的,大大小小,在山林中俯拾即是。有时是单独一只,长在树下,如同俏立凝思的女郎。有时则成群成片,把那儿一片地装点的色彩斑斓,如同彩绘。山花是一丛一簇,虽然山上的花不如草地上的那么多,那么茁壮(树木枝叶茂盛,常常遮住阳光),但也不失一种含蓄的韵味。林间少有飞鸟,但暮色中,却总有鸟影鸟声,这一切都会给山林更添声色。如果说绿色,静穆是群山的主旋律,那么这些欢快的松鼠、飞鸟,这些灿烂的蘑菇、山花,便是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让山林平添韵致,回味无穷。
我经常自己去山林中玩耍。那时候奶奶上班,而照看我的张桂芹阿姨要在我们的家中操持,于是我自己上山去玩,只有一条规定:只允许我去离大路最近的那座山。而这座是我最熟悉的,那儿有一条小路,那儿有一丛山花,那儿有我挖的小土坑,那儿有我喜欢的树木,都了如指掌——当然,外人是不可以随便入山的,这是山林之神不所允许的。虽然我对我们附近的山很熟悉,但多数都是原始森林,罕见人至,易迷路,极易迷路。连成年人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都不能擅入,那里的山,只能远观。
这就不得让我把山林想象成一位高贵而神秘的国王,他有金碧辉煌的前庭让人们宴饮欢歌,而内室如迷宫般不能擅入。那不得擅入的境地中,有着无数宝藏,这让我在清醒和睡梦中,有了丰富的想象素材。
山的精魂,大半蕴于山上的树木之中。我因随着奶奶,曾有幸在小小年纪游走于中国东北部的群山之中,也耳濡目染地认得许多树木,知道哪片山林是原始林,哪批那山林是次生林,知道哪编者按 细品文章,此中不但有真意,还有真情。种木材可以做什么用途,知道哪种是珍贵树种。给我最感性的印象的就是——树木,它们是山林真正的儿女和主人。
每棵树,有不同的生长习惯,不同的形貌,不同的叶片,不同的纹理,就如同大千世界的百态人生。这些有着几十年生命历程的树木,长的端正而笔直,向着阳光和蓝天伸展而去,用扶疏的枝叶去接受自然母亲的雨露润泽。他们严谨、庄正、穆然,如同那些不常作声却忠厚而沉静的林人。而还有些树木,则枝叶酋结,盘曲而生——这样的树木并不多见——它们又如同那些顽皮的孩子,在山林的一派静穆之中展示别样的生气。
每棵树都安静而庄严的生长在山林之中。我对那些树木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切感情。好象他们并不单单是植物,而却是一位又一位我年长的朋友,他们穆静庄严而沉默寡言,但他们是代表着一种永恒与生机的。八九岁的时候看了一篇童话橡树的故事,我坚信世界上是有那样的树的,也相信树中有精灵。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