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作为文化义工应有的担当。
各位网友:大家好!
2014年,汉网?人文武汉版块为网友们搭建起一个平等真诚的平台,抒发热爱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情怀,就不一一叙说。我这儿也说不上什么总结,只是作为一名网友,一名文化义工,谈谈自己的感受。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坚持寻访,留住乡愁,已成新常态
在武汉市的大发展、大建设中,老房子一幢幢被拆掉了。这尚未拆掉的老房子或正在拆除的老房子,便成为人文朋友们的寻访或者叫“扫街”的对象。这已成为人文武汉的老习惯、老传统。那些虽然十分破败的老房子,曾经温暖着一代一代人的心,留下有些淡淡忧伤乡愁。
从去年1月初,网友一人行就带着大家寻访位于清芬路的老房子。通过寻访,弄清汉口业主会的来龙去脉。版主老调重弹与大家一起,多次寻访汉正街一带的老房子,并通过电视、纸媒宣传对汉正街一带的保护,留住汉口之根。文化中国的版主三阳开泰带着大家寻访螃蟹岬、昙华林一带。12月30日,网友汀涛带着大家寻访水陆街朝阳巷、后长街九龙井一带。可以说,2014年,我们是以寻访开头,以寻访收尾。
缅怀历史,不忘国耻,寻访与抗日有关的遗址,业已成为2014年人文朋友们的一活动主题。三阳里带着大家对岱家山雕堡群的寻访;网友们对昙华林政治部三厅遗址、徐源泉旧居,中山公园日军受降地的寻访;以及新洲徐源泉公馆、田家镇保卫战、鄂东日军投降仪式举行地饶汉祥故居、新四军五师司令部的寻访。这些不仅为今年纪念抗战及反法西战争70周年作好精神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寻访,唤起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对先烈的缅怀,勿忘历史,勿忘国耻,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二、跨界融合,推陈出新,已成新常态
进入信息时代后“跨界”似乎是当今的一个常用名词,这个词从根本上体现出网络所具有的作用和魅力。我这里要说的是网友的跨界。网友黄鹤楼本是湖北经视的编导,却玩起收藏。旧时书风——葛亮先生“收藏武汉”特辑在武汉卓尔书店3楼自8月10日展出至9月10日,近百件实物包括合同、借条、证书、招贴、信札、对联、请帖、聘书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从民国初年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武汉人的工作和生活,从谈生意、看电影、听戏,到下馆子、购物、找工作、求职等等,向观众一展老武汉多姿多彩市俗风物,及“美用合一”的民国书风,引起轰动效应。本是空调工程师的江城古陶瓷,却办起私人博物馆——武汉长庭陶瓷博物馆。2014年将博物馆办在旅游中心、新洲云深书院、卓尔书店等处。热爱是一种魔力,冥冥中仿佛是一种牵引。文学杂志编辑村学究,跨界搞起牒谱研究,且小有成就,武汉晚报用3个版面的篇幅介绍他研究的成果。本是政府公务员的黄明忠老师,利用到日本探望儿子的机会,收集到不少关于日本侵华的史料。厚厚的一本武大西迁里的借阅图书登记簿,在东湖之浜、珞珈山畔引起不小震荡。下岗工人一人行,10多年来,从来没有向网友透露他患有高血压病,带病穿街走巷拍摄老房子,并劳心费力的去追索这些老房子的建造年代、原主人及老房子中的故事,在人文武汉版块树立起起榜样的力量。向虎雏教授、汀涛网友均是搞理工的,网友蓝河是计算机应用学科带头人,却爱上研究人文历史,结出硕果。
汉网?人文武汉版10多年的坚守,使“人文武汉”成为网络的一大品牌,因此,长江网、武汉国际网、自在网等纷纷辟有“人文武汉”版块,很多网友跨汉网之界,到这些网络任版主或嘉宾,产生扎堆效应,这对汉网来说应是一件好事,从而在网络界扩展了汉网的影响力。
三、学习历史,书写历史,已成新常态
人文武汉是一个学习武汉人文历史,讨论武汉人文历史的好地方。是方志办的董玉梅老师因编写百姓看武汉系列引导我走进人文武汉的。既然来了,就一刻也舍不得离开这里。江南三月、汉皋书生、兰台行走、心神不宁、广济老古董、董玉梅、清和熹微、董玉梅、王钢等都是这方面的专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学习研究园地。更多的网友,不仅学习历史,还动手书写历史。古三皇人编写的宜昌川汉铁路主要遗存概览,是经过多次寻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成就的。正因为川汉铁路等铁路干线的“国有化”点燃保路运动的烈火,进而引发武昌辛亥首义,推翻千年帝制。宜昌川汉铁路主要遗存,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实物见证。网友汉皋书生在24期武汉文史资料上,期期都有他或他与老调重弹编写的有关汉口里分的文章。网友蓝河创作的巡司河文化寻根,以中蜿蜒流淌的巡司河两岸发生的历史故事,展现出武汉特有的敢为人先,求实创新的精神。李遵厚老师编写的武汉琐忆,这不仅给李老师留下记忆,更给武汉这座历史名城留下记忆。网友梁西皮是个多产作家,去年底古城汉阳刚刚杀青。江南三月的新著文化视域的汉江与武汉不仅网上有卖,且在卓尔书店上架。董玉梅主编、众多网友参与写作的百姓里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两年磨合,最终出版发行。
2014年,最出彩的要数士心超版精心策划组织,网友们共同创作的徽章上的武汉,通过武汉晚报连续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和网友们的强烈反响。共有3万多名网友浏览有关帖子,欣赏这96枚徽章。武汉市委分管宣传的领导在相关报道上签署意见。武汉晚报老总已批准编审徽章上的武汉。徽章上的武汉可以说10多年来人文武汉坚守的成果。
四、线上交流,线下交往,已成新常态
人文武汉版块的存在,使我有了一个大家有共同志趣的一个朋友圈,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很多网友也有这样的体会。像网友一人行,只要说有一个月大家没有见面,他就常常念叨着大家,希望有相聚的机会。城市网木到哪个拆迁地去寻找铭文砖或拓碑石,总希望他能约上我一起去。哪位网友家里有喜事,也去凑凑热闹。
这次网友一人行的生病住院,在汉网恋恋封尘的号召,士心版主的精心组织下,短短几天时间,到11月18日,接受各方捐款共计共捐赠39926元。这之后,还有网友沙月等人到医院里去看望一人行,并向捐款。这次捐款反映出虚拟的网络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
2014年,人文武汉版块之办得如此火红,成果多多,首先是汉网管理者们给网民们提供了一个环境宽松、充满和谐温馨的平台,其次是人文武汉有刘谦定老师这面旗帜,有士心超版的精心组织和策划,有广大网友鼎力支持,这里我谨代表人文武汉版块一并感谢大家,并给大家拜上一个早年,祝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已经到来的2015年,希望大家以同样饱满的热情活跃在人文武汉版块上,继续坚持开展寻访活动,跨界融合,勤耕于笔。再创佳绩。同时,也祝愿人文武汉这个大家庭能聚集更多的热爱武汉人文历史的网友,共同学习探讨地方历史,保护传统文化,真正留住我们民族根脉,记住乡愁,这是作为文化义工应有的担当。
是作为文化义工应有的担当。
各位网友:大家好!
2014年,汉网?人文武汉版块为网友们搭建起一个平等真诚的平台,抒发热爱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情怀,就不一一叙说。我这儿也说不上什么总结,只是作为一名网友,一名文化义工,谈谈自己的感受。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坚持寻访,留住乡愁,已成新常态
在武汉市的大发展、大建设中,老房子一幢幢被拆掉了。这尚未拆掉的老房子或正在拆除的老房子,便成为人文朋友们的寻访或者叫“扫街”的对象。这已成为人文武汉的老习惯、老传统。那些虽然十分破败的老房子,曾经温暖着一代一代人的心,留下有些淡淡忧伤乡愁。
从去年1月初,网友一人行就带着大家寻访位于清芬路的老房子。通过寻访,弄清汉口业主会的来龙去脉。版主老调重弹与大家一起,多次寻访汉正街一带的老房子,并通过电视、纸媒宣传对汉正街一带的保护,留住汉口之根。文化中国的版主三阳开泰带着大家寻访螃蟹岬、昙华林一带。12月30日,网友汀涛带着大家寻访水陆街朝阳巷、后长街九龙井一带。可以说,2014年,我们是以寻访开头,以寻访收尾。
缅怀历史,不忘国耻,寻访与抗日有关的遗址,业已成为2014年人文朋友们的一活动主题。三阳里带着大家对岱家山雕堡群的寻访;网友们对昙华林政治部三厅遗址、徐源泉旧居,中山公园日军受降地的寻访;以及新洲徐源泉公馆、田家镇保卫战、鄂东日军投降仪式举行地饶汉祥故居、新四军五师司令部的寻访。这些不仅为今年纪念抗战及反法西战争70周年作好精神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寻访,唤起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对先烈的缅怀,勿忘历史,勿忘国耻,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二、跨界融合,推陈出新,已成新常态
进入信息时代后“跨界”似乎是当今的一个常用名词,这个词从根本上体现出网络所具有的作用和魅力。我这里要说的是网友的跨界。网友黄鹤楼本是湖北经视的编导,却玩起收藏。旧时书风——葛亮先生“收藏武汉”特辑在武汉卓尔书店3楼自8月10日展出至9月10日,近百件实物包括合同、借条、证书、招贴、信札、对联、请帖、聘书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从民国初年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武汉人的工作和生活,从谈生意、看电影、听戏,到下馆子、购物、找工作、求职等等,向观众一展老武汉多姿多彩市俗风物,及“美用合一”的民国书风,引起轰动效应。本是空调工程师的江城古陶瓷,却办起私人博物馆——武汉长庭陶瓷博物馆。2014年将博物馆办在旅游中心、新洲云深书院、卓尔书店等处。热爱是一种魔力,冥冥中仿佛是一种牵引。文学杂志编辑村学究,跨界搞起牒谱研究,且小有成就,武汉晚报用3个版面的篇幅介绍他研究的成果。本是政府公务员的黄明忠老师,利用到日本探望儿子的机会,收集到不少关于日本侵华的史料。厚厚的一本武大西迁里的借阅图书登记簿,在东湖之浜、珞珈山畔引起不小震荡。下岗工人一人行,10多年来,从来没有向网友透露他患有高血压病,带病穿街走巷拍摄老房子,并劳心费力的去追索这些老房子的建造年代、原主人及老房子中的故事,在人文武汉版块树立起起榜样的力量。向虎雏教授、汀涛网友均是搞理工的,网友蓝河是计算机应用学科带头人,却爱上研究人文历史,结出硕果。
汉网?人文武汉版10多年的坚守,使“人文武汉”成为网络的一大品牌,因此,长江网、武汉国际网、自在网等纷纷辟有“人文武汉”版块,很多网友跨汉网之界,到这些网络任版主或嘉宾,产生扎堆效应,这对汉网来说应是一件好事,从而在网络界扩展了汉网的影响力。
三、学习历史,书写历史,已成新常态
人文武汉是一个学习武汉人文历史,讨论武汉人文历史的好地方。是方志办的董玉梅老师因编写百姓看武汉系列引导我走进人文武汉的。既然来了,就一刻也舍不得离开这里。江南三月、汉皋书生、兰台行走、心神不宁、广济老古董、董玉梅、清和熹微、董玉梅、王钢等都是这方面的专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学习研究园地。更多的网友,不仅学习历史,还动手书写历史。古三皇人编写的宜昌川汉铁路主要遗存概览,是经过多次寻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成就的。正因为川汉铁路等铁路干线的“国有化”点燃保路运动的烈火,进而引发武昌辛亥首义,推翻千年帝制。宜昌川汉铁路主要遗存,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实物见证。网友汉皋书生在24期武汉文史资料上,期期都有他或他与老调重弹编写的有关汉口里分的文章。网友蓝河创作的巡司河文化寻根,以中蜿蜒流淌的巡司河两岸发生的历史故事,展现出武汉特有的敢为人先,求实创新的精神。李遵厚老师编写的武汉琐忆,这不仅给李老师留下记忆,更给武汉这座历史名城留下记忆。网友梁西皮是个多产作家,去年底古城汉阳刚刚杀青。江南三月的新著文化视域的汉江与武汉不仅网上有卖,且在卓尔书店上架。董玉梅主编、众多网友参与写作的百姓里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两年磨合,最终出版发行。
2014年,最出彩的要数士心超版精心策划组织,网友们共同创作的徽章上的武汉,通过武汉晚报连续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和网友们的强烈反响。共有3万多名网友浏览有关帖子,欣赏这96枚徽章。武汉市委分管宣传的领导在相关报道上签署意见。武汉晚报老总已批准编审徽章上的武汉。徽章上的武汉可以说10多年来人文武汉坚守的成果。
四、线上交流,线下交往,已成新常态
人文武汉版块的存在,使我有了一个大家有共同志趣的一个朋友圈,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很多网友也有这样的体会。像网友一人行,只要说有一个月大家没有见面,他就常常念叨着大家,希望有相聚的机会。城市网木到哪个拆迁地去寻找铭文砖或拓碑石,总希望他能约上我一起去。哪位网友家里有喜事,也去凑凑热闹。
这次网友一人行的生病住院,在汉网恋恋封尘的号召,士心版主的精心组织下,短短几天时间,到11月18日,接受各方捐款共计共捐赠39926元。这之后,还有网友沙月等人到医院里去看望一人行,并向捐款。这次捐款反映出虚拟的网络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
2014年,人文武汉版块之办得如此火红,成果多多,首先是汉网管理者们给网民们提供了一个环境宽松、充满和谐温馨的平台,其次是人文武汉有刘谦定老师这面旗帜,有士心超版的精心组织和策划,有广大网友鼎力支持,这里我谨代表人文武汉版块一并感谢大家,并给大家拜上一个早年,祝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已经到来的2015年,希望大家以同样饱满的热情活跃在人文武汉版块上,继续坚持开展寻访活动,跨界融合,勤耕于笔。再创佳绩。同时,也祝愿人文武汉这个大家庭能聚集更多的热爱武汉人文历史的网友,共同学习探讨地方历史,保护传统文化,真正留住我们民族根脉,记住乡愁,这是作为文化义工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