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赤杏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山巅乐土领路人
──记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保康县
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
尧治河,地处鄂西北保康县、房县、神农架林区交界的高山之巅,全村平均海拔1650米,素有“四月雪,八月霜,六月早晚寒气凉”之说,由于山高坡陡,峡深谷窄,又有“上山碰鼻尖,下山碰脑勺”之谓;散居在33。4平方公里山岩畔的150户627人“咕声听得见,见面得半天”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昔日的尧治河人饱尝了与贫穷苦相伴、与现代文明隔绝的辛酸。直到1988年,这里仍是“四塞之巅,(公)路电不通,山货不出,外货不入”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300元,近半数的户住危房、草房,人们望山兴叹,见岩发愁
然而,从1989年以来,尧治河人自力更生,自求发展,以惊世骇俗的毅力,宣战自然,决战贫困,谱写了脱贫致富的光辉篇章。几年间,全村总收入由24万元增加到4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0元增加到3986元,上交国家税费由0。36万元增加到637万元,村级固定资产从无到有,目前已达11000万多元。与此同时,村里实现了“五通四改两免”即户户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信号,户户改灶、改水、改厕、改栏,全免农户税费和“三提五统”成为鄂西北山区的首富村。这山巅乐土的领路人,便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保康县委常委兼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
一、“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率先攀危岩修路,上悬崖架电,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1989年,全为全国八大磷矿基地之一的保康县,磷矿开发已有16个年头。而尧治河高品位、大储量的矿藏却依然在地层沉睡。原因是这里的山太高、岩太险、修路架电太难,没有公路电力,再好的资源也变不了活钱。
这年初冬的一天,村党支部召集党寻策问计,时任民办教师、正值而立之年的共产党员孙开林说:“改革开放已搞了10年,我们不能再苦熬下去、坐等扶持了。过去我们怨山封闭,恨山贫穷,其实是思路封闭,办法贫穷。”他接着分析:本县公路通至管理区,离村18公里,但接经面房县马里村的公路只有6公里,我们挤挤口袋,咬咬牙关,打通北边的路,牵来房县的电,开发地下的矿孙开林“另辟蹊径”的致富思路,赢得了党员们的一致赞同。
主意是他提出来的,大伙自然要他来牵这个头。村上没有积累,孙开林掏出仅的4000元积蓄,又贷款3000元,党员许列奎、黄正国分别抵上了自己的房产和小卖部他们住岩屋,顶寒风,战冰雪,白天攀岩打眼放炮,夜晚打着火把砌坎平路,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啃”通了连接房县的6里的公路。
孙开林因路名声雀起,乡亲们称赞的话语,使他深感,依靠父老乡亲尧治河的贫穷面貌一定能够改变。
他一面组织开矿,联系运输,销售矿石,增加积累,一面翻山越岭,踏勘架电线路,先后与老支书记樊明富、村主任杨占杰六到房县求援。房县桥上乡水电公司被他们真心实意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所感动,破例同意接线供电。
修路不易,架电更难。在危岩险岭上修路,还可一寸一寸“啃”出落脚的地方,而架设输电线,遇着悬崖峭壁,脚下不稳,稍有闪失就会粉身碎骨。还有让人生畏的是,要把600多公斤重的水泥杠抬上悬崖,并在崖墩上挖窝让电杆生根。对此,孙开林响亮地提出:“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他一马当先,与30多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杆上崖,腰系绳索,挖窝栽杆,登杆牵线。
从夏到冬,不论睛天雨天,不上霜落雪,孙开林带领大家一天不落的苦干183天,赶在春节前把554根电杆栽在了峰回路转的危崖叠嶂间,把131公里的输电线牵到了山山坳坳的家家户户。牵电上山,不止是结束了尧治河油灯、松照明的历史,更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开矿、修路用上了电风钻,打米、磨面、制豆腐用上了电动机,房屋建筑用上了搅拌机。
然而,孙开林没有被初战告捷的喜悦所陶醉。他深知,眼下搞的路、电基础设施,仅仅是创业路上迈出的一小步。
要彻底解除束缚群众致富的枷锁,真正实现“路通山门开,山水献宝来”的愿望,必须使全村公路四通八达。
凿通全村公路,难度超乎常人想象。由于尧治河的山体大都在80度以上,公路坡度大了,载重汽车爬不上去;路面窄了,两车汇不过来;转弯半径小了,汽车拐弯会发生意外。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陈开林以他特有的爬山经验,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测路办法──用两根竹杆比划坡路夹角,用步行上山喘气的粗细琢磨坡度的缓陡,从路的内弯划一条切线测算“回头线”内弯至路心距离不少于15米,公路内外沿距离不能少于24米
采用这种办法,一段一段精心测设;利用村矿积累,一车一车购回炸药;组织群众义务投工,一年一年乐此不彼从1989年至2000年,连续11年修路不止,累计投工24。1万个,投资372万元,完成土石方142万立方米。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在深山峻岭间修筑了66。4公里村级公路。
由于每段路都与资源开发相配套,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公路成了尧治河的开山“利斧”、流通“动脉”2000年,全村磷矿选量达20吨,运销28万吨,分别占全县的28%和30%。据测算,公路对村里经济的贡献率高达95%。
二、“吃着祖宗饭,要想子孙碗”孙开林对党支部一班人破除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坚持培植可持续发展的绵长后劲,为子孙后代栽上了不倒的“摇钱村”
1993年春,老支书樊明富在向孙开林交班时讲:“路有走断的时候,矿有开完的一天,吃着祖宗饭,要想子孙碗。”这语重心长的话语,引起了孙开林的深思。的确,村里的磷矿石可供开采上百年,但矿是不可再生资源“开”吃山空,不仅会给子女留下骂名,而且还将影响群众长久富、稳定富。
针对潜在的水能、耕地、山场资源优势,孙开林提出了“开发小水电,改造当家田,建园调结构,植树满山川”的发展思路,坚持实施以磷矿带长项,以股份造优势,以苦干促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
尧治河有两条溪流,落差达370米,水能藏量4000千瓦。可是,千百年来,不在河下流,人在山上愁。
1994年,孙开林从房县桥上乡水电公司请来技术员,背上仪器,连续十多天陪着技术人员涉水越涧,穿谷抓岩,经过勘测论证,村里两条小河可修四级电站,而四级电站总需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可村里现有积累只有几十万元。跳出传统思维框框,着眼长远发展,思路豁然开朗。怎么办?孙开林想到了引“股”上山、合资办电,先易后难,梯级开发,分年建成的方略,这样既可明晰电站产权,明确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积极性,又可打出时间差,避免耗空村矿积累,影响磷矿产业发在在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的桥上水电公司,了解孙开林的想法后,高兴地命出了80万元现金入股。
为了消除群众疑虑,孙开林在群众大会上,一户一户一笔一笔算明入股办电赚钱帐。越算心里越清楚,越算心里越喜欢,你三千我五千,家境好的凑一万,群众一下子集资50多万元,户户成了股东。孙开林趁热打铁,组织苦战两冬春,一鼓作气,建成了一、二级电站。
为了筑坝蓄水,提高电站出力,1996年新年伊始,孙开林与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浩浩荡荡开进了没有人烟的马面河。坝址马面岩,峭壁如同刀削,谷底终年少见阳光,河面上的绿苔又潮又滑,稍不留意就会崴脚跌跤。
干部头里走,群众不掉步。筑坝需要数千吨沙石、水泥和钢筋,为了减少运沙劳动量,他们将制沙机拆卸成几大块抬到坝址,就地取石制沙,竟在石壁上凿了一条深48米、宽2。5米、宽3米的隧洞,制沙6000多吨。而500多吨水泥和钢筋,则在孙开林的率领下,每个劳动力每天来回8趟,靠肩杠背驮,从1。7公里外的公路边运至筑坝工地。
施工搞到最关键的时候,村里除弱幼病残外,上坝参加义务施工的达450多人。六、七十岁的老人,上坝干不了重活,就给大伙烤馍馍、熬稀饭;放暑假的孩子则争先恐后的上坝搬卵石、填土方,人们就象一项神圣的事业一样,把心贴在坝上
苍天不负苦干人,赶在春节前,一座高27米、体积2。3万立方米、蓄水28万立方米的拦河坝,巍然屹立在马面河上。竣工典礼那天,尧治河人就象过年一样,家家都准备鞭炮,欢天喜地来到工地燃放。拦河坝的峻工,使下游电站年增加运行收入50多万元。
1999年1月酝酿之中的三级电站正式上马。这个站装机800千瓦,2200米的引水渠几乎全部挂在悬崖上,攀崖凿洞,村里人已有经验。可机房与前水池的扬程高达105米,仰角足有85度,要把直径50公分、19。2吨的引水钢管安装在峭辟壁上,却非一件易事。孙开林、扬占杰经过反复比较,采用绞磨牵引办法,解决了钢管上山问题。随之,他俩身先士领着焊工在百米岩头焊接钢管孙开林负责解决外围难题,杨占杰顶在工地,死保工期,死守质量,俩人紧密配合,合理调度,不到10个月,就完成了建站任务。
就凭这种克难制胜的拚搏精神,尧治河人累计引资吸股8000多万元,义务投工2。7万个,建成了总装机1600千瓦的年发电量837万千瓦时,年创利税186万元的3座电站,村民每年从中可以分红116万元。村民章继才入股3000元,两年已分红2000元,他说:“再有两年,本钱回来,以后赚的就是稳当钱。”
建成三级想四级,搞了小的想大的。去年,他们继续与桥上水电公司合作,兴建装机2200千瓦的四级电站,这样,全村总装机达3800千瓦,年创收660万元,小水电这棵“摇钱树”将更加枝繁叶茂。
开发,发展了经济,却也给村里的耕地、山场资源造成一定损失。对于筑路、开矿、修电站带来的一些“建设性破坏”孙开林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懂得一个相互的道理:村里的优势在山,致富靠山,如果一味搞掠奈式开发,导致生态恶化,最终会走上“山穷水尽”的绝路。而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群众长久富足,必须开发与培植并举。他集思广益,搞出了一套以短补长,以矿养农(林)的好办法。即:从磷矿收入中提取农林资源补偿基金,实行有奖改田建园、有奖植树造林、有奖调整结构。
过去,村里1400亩耕地,80%挂在山上,20%浸在准水沟里,由于没有“当家地”广种薄收,亩平粮食产量仅有120多公斤。有了以矿补粮的办法,村里利用冬闲,集中劳力炸石砌坎,改坡地为梯田;农户自发改造一亩梯田或泠浸田,则可获500元奖励。九年坚持下来,全村人均当家地搞到了1。5亩,昔日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变成了“三保地”
孙开林深知,树多了水才多,水多了发电才多,电多了群众的分红才多。于是,他果断宣布:停止一切砍伐,关闭全部炭窑,矿开到哪儿林造到哪儿,路修到哪儿树栽到哪儿,对植树造林功臣实行重奖。目前,全村已植树18万棵,恢复矿山植被600多亩,营造经济林1600亩,开辟药材基地1100亩,无偿为农户提供树苗8万多棵。
在有奖调整结构上,村里更是出手大方,凡农户庭院经济年收入4000元、年出售辣椒2500公斤、年出栏6头肥猪、年产粮3500公斤、年产洋芋4000公斤,五项目标全部达到的户奖励1万元和一台彩电,达到其一项者奖励2000元。
三、“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须家家富”孙可开带领大家引入先进管理机制,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控制力,以此带动内扶贫困,外帮后富,把共同富裕的时代精神刻写在了大山深处
孙可林常说:“共同富先要集体富,集体富了不愁大家富”为此,他把村办企业作为集体富的根本,大胆引入先进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经营机制,有效壮大了生产规模,实现了企业的效益发展。
在尧治河,6家骨干企业,从经理、厂(站)长到员工,人人都有岗位责任制;从财务审计、劳动人事到股份运作、承包合同、集体资产,项项管理都有健全的制度;更有政治学习、党团工会活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等制度体系保保证。其规范化的管理,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人人关心集体资产营运的氛围,都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偏僻大山里的村办企业。
尧治河的党支部成员,分别都是各个企业的负责人。孙开林既支部书记,又是双龙矿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常常告诫大家:“国有企业亏损了,可以破产拍卖;我们村办企业搞‘泼’了,亏的是集体,损的是群众”
为了把企业搞得个个赚钱,他带领企管人员走出大山学习经营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的... -->>
山巅乐土领路人
──记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保康县
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
尧治河,地处鄂西北保康县、房县、神农架林区交界的高山之巅,全村平均海拔1650米,素有“四月雪,八月霜,六月早晚寒气凉”之说,由于山高坡陡,峡深谷窄,又有“上山碰鼻尖,下山碰脑勺”之谓;散居在33。4平方公里山岩畔的150户627人“咕声听得见,见面得半天”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昔日的尧治河人饱尝了与贫穷苦相伴、与现代文明隔绝的辛酸。直到1988年,这里仍是“四塞之巅,(公)路电不通,山货不出,外货不入”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300元,近半数的户住危房、草房,人们望山兴叹,见岩发愁
然而,从1989年以来,尧治河人自力更生,自求发展,以惊世骇俗的毅力,宣战自然,决战贫困,谱写了脱贫致富的光辉篇章。几年间,全村总收入由24万元增加到4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0元增加到3986元,上交国家税费由0。36万元增加到637万元,村级固定资产从无到有,目前已达11000万多元。与此同时,村里实现了“五通四改两免”即户户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信号,户户改灶、改水、改厕、改栏,全免农户税费和“三提五统”成为鄂西北山区的首富村。这山巅乐土的领路人,便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保康县委常委兼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
一、“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率先攀危岩修路,上悬崖架电,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1989年,全为全国八大磷矿基地之一的保康县,磷矿开发已有16个年头。而尧治河高品位、大储量的矿藏却依然在地层沉睡。原因是这里的山太高、岩太险、修路架电太难,没有公路电力,再好的资源也变不了活钱。
这年初冬的一天,村党支部召集党寻策问计,时任民办教师、正值而立之年的共产党员孙开林说:“改革开放已搞了10年,我们不能再苦熬下去、坐等扶持了。过去我们怨山封闭,恨山贫穷,其实是思路封闭,办法贫穷。”他接着分析:本县公路通至管理区,离村18公里,但接经面房县马里村的公路只有6公里,我们挤挤口袋,咬咬牙关,打通北边的路,牵来房县的电,开发地下的矿孙开林“另辟蹊径”的致富思路,赢得了党员们的一致赞同。
主意是他提出来的,大伙自然要他来牵这个头。村上没有积累,孙开林掏出仅的4000元积蓄,又贷款3000元,党员许列奎、黄正国分别抵上了自己的房产和小卖部他们住岩屋,顶寒风,战冰雪,白天攀岩打眼放炮,夜晚打着火把砌坎平路,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啃”通了连接房县的6里的公路。
孙开林因路名声雀起,乡亲们称赞的话语,使他深感,依靠父老乡亲尧治河的贫穷面貌一定能够改变。
他一面组织开矿,联系运输,销售矿石,增加积累,一面翻山越岭,踏勘架电线路,先后与老支书记樊明富、村主任杨占杰六到房县求援。房县桥上乡水电公司被他们真心实意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所感动,破例同意接线供电。
修路不易,架电更难。在危岩险岭上修路,还可一寸一寸“啃”出落脚的地方,而架设输电线,遇着悬崖峭壁,脚下不稳,稍有闪失就会粉身碎骨。还有让人生畏的是,要把600多公斤重的水泥杠抬上悬崖,并在崖墩上挖窝让电杆生根。对此,孙开林响亮地提出:“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他一马当先,与30多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杆上崖,腰系绳索,挖窝栽杆,登杆牵线。
从夏到冬,不论睛天雨天,不上霜落雪,孙开林带领大家一天不落的苦干183天,赶在春节前把554根电杆栽在了峰回路转的危崖叠嶂间,把131公里的输电线牵到了山山坳坳的家家户户。牵电上山,不止是结束了尧治河油灯、松照明的历史,更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开矿、修路用上了电风钻,打米、磨面、制豆腐用上了电动机,房屋建筑用上了搅拌机。
然而,孙开林没有被初战告捷的喜悦所陶醉。他深知,眼下搞的路、电基础设施,仅仅是创业路上迈出的一小步。
要彻底解除束缚群众致富的枷锁,真正实现“路通山门开,山水献宝来”的愿望,必须使全村公路四通八达。
凿通全村公路,难度超乎常人想象。由于尧治河的山体大都在80度以上,公路坡度大了,载重汽车爬不上去;路面窄了,两车汇不过来;转弯半径小了,汽车拐弯会发生意外。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陈开林以他特有的爬山经验,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测路办法──用两根竹杆比划坡路夹角,用步行上山喘气的粗细琢磨坡度的缓陡,从路的内弯划一条切线测算“回头线”内弯至路心距离不少于15米,公路内外沿距离不能少于24米
采用这种办法,一段一段精心测设;利用村矿积累,一车一车购回炸药;组织群众义务投工,一年一年乐此不彼从1989年至2000年,连续11年修路不止,累计投工24。1万个,投资372万元,完成土石方142万立方米。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在深山峻岭间修筑了66。4公里村级公路。
由于每段路都与资源开发相配套,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公路成了尧治河的开山“利斧”、流通“动脉”2000年,全村磷矿选量达20吨,运销28万吨,分别占全县的28%和30%。据测算,公路对村里经济的贡献率高达95%。
二、“吃着祖宗饭,要想子孙碗”孙开林对党支部一班人破除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坚持培植可持续发展的绵长后劲,为子孙后代栽上了不倒的“摇钱村”
1993年春,老支书樊明富在向孙开林交班时讲:“路有走断的时候,矿有开完的一天,吃着祖宗饭,要想子孙碗。”这语重心长的话语,引起了孙开林的深思。的确,村里的磷矿石可供开采上百年,但矿是不可再生资源“开”吃山空,不仅会给子女留下骂名,而且还将影响群众长久富、稳定富。
针对潜在的水能、耕地、山场资源优势,孙开林提出了“开发小水电,改造当家田,建园调结构,植树满山川”的发展思路,坚持实施以磷矿带长项,以股份造优势,以苦干促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
尧治河有两条溪流,落差达370米,水能藏量4000千瓦。可是,千百年来,不在河下流,人在山上愁。
1994年,孙开林从房县桥上乡水电公司请来技术员,背上仪器,连续十多天陪着技术人员涉水越涧,穿谷抓岩,经过勘测论证,村里两条小河可修四级电站,而四级电站总需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可村里现有积累只有几十万元。跳出传统思维框框,着眼长远发展,思路豁然开朗。怎么办?孙开林想到了引“股”上山、合资办电,先易后难,梯级开发,分年建成的方略,这样既可明晰电站产权,明确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积极性,又可打出时间差,避免耗空村矿积累,影响磷矿产业发在在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的桥上水电公司,了解孙开林的想法后,高兴地命出了80万元现金入股。
为了消除群众疑虑,孙开林在群众大会上,一户一户一笔一笔算明入股办电赚钱帐。越算心里越清楚,越算心里越喜欢,你三千我五千,家境好的凑一万,群众一下子集资50多万元,户户成了股东。孙开林趁热打铁,组织苦战两冬春,一鼓作气,建成了一、二级电站。
为了筑坝蓄水,提高电站出力,1996年新年伊始,孙开林与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浩浩荡荡开进了没有人烟的马面河。坝址马面岩,峭壁如同刀削,谷底终年少见阳光,河面上的绿苔又潮又滑,稍不留意就会崴脚跌跤。
干部头里走,群众不掉步。筑坝需要数千吨沙石、水泥和钢筋,为了减少运沙劳动量,他们将制沙机拆卸成几大块抬到坝址,就地取石制沙,竟在石壁上凿了一条深48米、宽2。5米、宽3米的隧洞,制沙6000多吨。而500多吨水泥和钢筋,则在孙开林的率领下,每个劳动力每天来回8趟,靠肩杠背驮,从1。7公里外的公路边运至筑坝工地。
施工搞到最关键的时候,村里除弱幼病残外,上坝参加义务施工的达450多人。六、七十岁的老人,上坝干不了重活,就给大伙烤馍馍、熬稀饭;放暑假的孩子则争先恐后的上坝搬卵石、填土方,人们就象一项神圣的事业一样,把心贴在坝上
苍天不负苦干人,赶在春节前,一座高27米、体积2。3万立方米、蓄水28万立方米的拦河坝,巍然屹立在马面河上。竣工典礼那天,尧治河人就象过年一样,家家都准备鞭炮,欢天喜地来到工地燃放。拦河坝的峻工,使下游电站年增加运行收入50多万元。
1999年1月酝酿之中的三级电站正式上马。这个站装机800千瓦,2200米的引水渠几乎全部挂在悬崖上,攀崖凿洞,村里人已有经验。可机房与前水池的扬程高达105米,仰角足有85度,要把直径50公分、19。2吨的引水钢管安装在峭辟壁上,却非一件易事。孙开林、扬占杰经过反复比较,采用绞磨牵引办法,解决了钢管上山问题。随之,他俩身先士领着焊工在百米岩头焊接钢管孙开林负责解决外围难题,杨占杰顶在工地,死保工期,死守质量,俩人紧密配合,合理调度,不到10个月,就完成了建站任务。
就凭这种克难制胜的拚搏精神,尧治河人累计引资吸股8000多万元,义务投工2。7万个,建成了总装机1600千瓦的年发电量837万千瓦时,年创利税186万元的3座电站,村民每年从中可以分红116万元。村民章继才入股3000元,两年已分红2000元,他说:“再有两年,本钱回来,以后赚的就是稳当钱。”
建成三级想四级,搞了小的想大的。去年,他们继续与桥上水电公司合作,兴建装机2200千瓦的四级电站,这样,全村总装机达3800千瓦,年创收660万元,小水电这棵“摇钱树”将更加枝繁叶茂。
开发,发展了经济,却也给村里的耕地、山场资源造成一定损失。对于筑路、开矿、修电站带来的一些“建设性破坏”孙开林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懂得一个相互的道理:村里的优势在山,致富靠山,如果一味搞掠奈式开发,导致生态恶化,最终会走上“山穷水尽”的绝路。而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群众长久富足,必须开发与培植并举。他集思广益,搞出了一套以短补长,以矿养农(林)的好办法。即:从磷矿收入中提取农林资源补偿基金,实行有奖改田建园、有奖植树造林、有奖调整结构。
过去,村里1400亩耕地,80%挂在山上,20%浸在准水沟里,由于没有“当家地”广种薄收,亩平粮食产量仅有120多公斤。有了以矿补粮的办法,村里利用冬闲,集中劳力炸石砌坎,改坡地为梯田;农户自发改造一亩梯田或泠浸田,则可获500元奖励。九年坚持下来,全村人均当家地搞到了1。5亩,昔日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变成了“三保地”
孙开林深知,树多了水才多,水多了发电才多,电多了群众的分红才多。于是,他果断宣布:停止一切砍伐,关闭全部炭窑,矿开到哪儿林造到哪儿,路修到哪儿树栽到哪儿,对植树造林功臣实行重奖。目前,全村已植树18万棵,恢复矿山植被600多亩,营造经济林1600亩,开辟药材基地1100亩,无偿为农户提供树苗8万多棵。
在有奖调整结构上,村里更是出手大方,凡农户庭院经济年收入4000元、年出售辣椒2500公斤、年出栏6头肥猪、年产粮3500公斤、年产洋芋4000公斤,五项目标全部达到的户奖励1万元和一台彩电,达到其一项者奖励2000元。
三、“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须家家富”孙可开带领大家引入先进管理机制,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控制力,以此带动内扶贫困,外帮后富,把共同富裕的时代精神刻写在了大山深处
孙可林常说:“共同富先要集体富,集体富了不愁大家富”为此,他把村办企业作为集体富的根本,大胆引入先进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经营机制,有效壮大了生产规模,实现了企业的效益发展。
在尧治河,6家骨干企业,从经理、厂(站)长到员工,人人都有岗位责任制;从财务审计、劳动人事到股份运作、承包合同、集体资产,项项管理都有健全的制度;更有政治学习、党团工会活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等制度体系保保证。其规范化的管理,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人人关心集体资产营运的氛围,都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偏僻大山里的村办企业。
尧治河的党支部成员,分别都是各个企业的负责人。孙开林既支部书记,又是双龙矿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常常告诫大家:“国有企业亏损了,可以破产拍卖;我们村办企业搞‘泼’了,亏的是集体,损的是群众”
为了把企业搞得个个赚钱,他带领企管人员走出大山学习经营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