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赤杏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末,教师各回原籍,因为父亲成份不好,我们只得搬到“根正苗红”的母亲娘家——银杏寨。
从河水碧蓝、阡陌稻香的平川迁徙到山高坡陡、缺水少平的山旮旯,那种骤变的生存环境的巨大落差,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忧伤——我不懂,我们为啥要从车水马龙的平川搬到偏僻闭塞的山寨?在感到天空也变得小了许多的新的生活环境中,白天,我万般失落,无尽地思念着平川的田渠、小河里的游鱼和阡陌上的蛙声夜晚,迁徙途中的一些留在记忆中的山泉水、青石板、大屋场像路标一样清晰的浮现在忧郁的梦境里,常常从梦中醒来,躺在床上痴迷地盼着有一天能沿着这些“路标”返回到神往的平川去
住在银杏寨的舅家,时间稍长,舅母与外婆便因我们的“滞留”而有了矛盾。自然,外婆是向着我们的。我们终于搬出舅家,在“下屋”(土改分给外婆的地主住房,有上下两个天井院,下天井院的三正一厅为“下屋”)另立门户,外婆也随我们住在了一起。
不久,公社中学复课,父亲被通知赴教,母亲则留在了寨上小学任教。在银杏寨过活的4年多里,父亲一直在几十里外的几所公社中学调来调去,那个时候政治挂帅,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父亲出身富农,处处小心行事,竟致许多个星期天也难以回家。大约从9岁开始,我就常随母亲下到小镇,购买我们一家的商品粮,三四年间,我背负的粮食由十几斤涨到20、30斤上十里路程,又是负重上坡,每次买粮,我和母亲都累得汗流浃背。可心里总有一丝甜意——因为,我们的商品粮里,大约有30%的稻米。在银杏寨,唯独我们一家有此细粮呢。
寨上都是旱地,主产苞谷,那时不兴商品经济,产啥吃啥,一年四季,寨人都是半粗粮半瓜菜(土豆、红薯、萝卜)的过活。哪家老人生病,实在想尝稻米,唯有到我家或借或换(以苞谷糁)一碗半升。我曾亲眼所见,有家老人生病后,将从我家换回的稻米,用瓦罐熬药一般煨成粥,老人喝过之后,竟似病去了一半的清爽。
那时候,母亲、弟弟、妹妹及我,粮食月定量加起来不足百斤。可是,到我家要求兑换稻米的寨人却越来越多,尤其是几户在平川没有任何亲戚的农家,为了过年能吃上稻米饭,非到我家换米不可。这样,我家有限的稻米终于不经换了。为了不让乡亲们失望,外婆唯有节省稻米。于是,除了过年过节我们能吃上一顿纯稻米饭外,平时的主食总是黄(苞谷米)多白(稻米)少的“两搀饭”甚至隔三差五地还要吃几顿苞谷糁与红小豆合煮的“泥巴饭”这种饭呈暗红色,不干不稀,香软可口,其实很有营养。可在我幼稚的感官上,总觉得没有那雪白的稻米饭好吃。真的,那时我们孩子家视吃一顿稻米饭为最大的快乐。
银杏寨出产一种婴儿一样长一样胖一样白的萝卜。进入农历十月,生产队连缨带蔸分到户的萝卜,每家都能堆大半个堂屋。我家因只有外婆在队上分口粮,分得的萝卜很少,外婆便在菜园里种了一块。外婆种的白萝卜生吃极甜,土窖不易泡心。在干燥的冬季,吃这种水汪汪、脆生生的白萝卜,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然而,外婆对它的另一妙用,至今想起来也堪称一绝。
记得那年入冬后,忽然有一天——并非过年过节,我们竟吃上了久违的雪白稻米饭——准确说,是白萝卜丁搀稻米做的饭。外婆的“萝卜丁”饭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吊锅(鄂西北与鄂西南交界一带用模具铸造的一种吊在火塘上煮饭的圆锥形铁锅)里的水烧开,放上一定比例的稻米小煮一会儿,便将预先剁成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萝卜丁添加到吊锅里去,然后用一只长柄铁勺慢慢搅匀,在饭将熟未熟时,从吊钩上摘下吊锅,煨到火塘里的红火灰上,单面向火,定时转动,四面烤完即熟。从火塘里提起吊锅,待“息火”一两分钟后,揭开吊锅盖,那种混合着稻米醇香和白萝卜清香的特殊饭香直扑鼻息,沁人肺腑,加之更有我们孩子企盼的雪白的感观刺激,我和弟弟、妹妹们一时胃口大开,美美地吃饱了肚子。可是,外婆为节省而把稻米与白萝卜的比例大约弄在三七开,萝卜本身水份大,又有下气、消食之功,所以外婆的“稻米饭”是不经饿的。于是,外婆改进做法——将新鲜的萝卜丁饭放上油盐,经厨屋的大锅一炒,既省了做菜,又吃了受饿。只是,萝卜丁饭的折耗更大了,外婆每每要用特号大吊锅蒸上满满一锅,才够全家人吃上一顿。
有天放学回家,火塘里的吊锅飘出了奇异的香味,煮溢的米汤滴在柴火上油似的噗噗燃烧。外婆笑看着我们:“看嘎嘎(鄂西北与鄂西南交界一带方言,即外婆)今儿给你们做啥好吃的。”
饭端上来了,呵,真香!奇怪的是,雪白的萝卜丁饭里,星星般地点缀着油腻红亮的肥腊肉丁,伴着热腾腾的蒸气,腊香扑鼻而来。我不禁口水四溢,未容细品,两碗咸淡相宜、鲜美可口的异样萝卜丁饭便入了腹、饱了肚。外婆爱怜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像,轻声说:“噎住了吧,下次嘎嘎再做给你们吃。”
果然,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能吃上一顿萝卜肥腊肉丁饭了。这种添了腊肉末的“萝卜丁”饭,与以前的油盐萝卜丁炒饭大有不同——因为未经锅炒,口感新鲜,味道纯美;因为搀有肥腊肉丁,吃后耐饿,增长精神;因为有白萝卜丁的抑制,腊而不涩,油而不腻后来,我听说这种“萝卜丁”饭有止咳嗽、治痰喘、消腹胀之疗效。我想,所谓“萝卜上街,医生失业”的俚语,寓意也概莫如此吧。
困难出智慧,苦难见真情。“萝卜丁”饭——外婆这一独出心裁的“发明”不仅满足了我们幼稚的“稻米饭”情结,滋养了我们苦涩的童年,更节省出一些稻米,使我们这个“臭老九”家庭与银杏寨的乡亲们结下了真情,共度了患难以至后来我们迁离寨子的时候,乡亲们含泪相送,依依不舍,那种真挚的感情金钱难买,予人教益
“萝卜丁”饭——我童年有滋有味、有情有调的饭!
上世纪60年代末,教师各回原籍,因为父亲成份不好,我们只得搬到“根正苗红”的母亲娘家——银杏寨。
从河水碧蓝、阡陌稻香的平川迁徙到山高坡陡、缺水少平的山旮旯,那种骤变的生存环境的巨大落差,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忧伤——我不懂,我们为啥要从车水马龙的平川搬到偏僻闭塞的山寨?在感到天空也变得小了许多的新的生活环境中,白天,我万般失落,无尽地思念着平川的田渠、小河里的游鱼和阡陌上的蛙声夜晚,迁徙途中的一些留在记忆中的山泉水、青石板、大屋场像路标一样清晰的浮现在忧郁的梦境里,常常从梦中醒来,躺在床上痴迷地盼着有一天能沿着这些“路标”返回到神往的平川去
住在银杏寨的舅家,时间稍长,舅母与外婆便因我们的“滞留”而有了矛盾。自然,外婆是向着我们的。我们终于搬出舅家,在“下屋”(土改分给外婆的地主住房,有上下两个天井院,下天井院的三正一厅为“下屋”)另立门户,外婆也随我们住在了一起。
不久,公社中学复课,父亲被通知赴教,母亲则留在了寨上小学任教。在银杏寨过活的4年多里,父亲一直在几十里外的几所公社中学调来调去,那个时候政治挂帅,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父亲出身富农,处处小心行事,竟致许多个星期天也难以回家。大约从9岁开始,我就常随母亲下到小镇,购买我们一家的商品粮,三四年间,我背负的粮食由十几斤涨到20、30斤上十里路程,又是负重上坡,每次买粮,我和母亲都累得汗流浃背。可心里总有一丝甜意——因为,我们的商品粮里,大约有30%的稻米。在银杏寨,唯独我们一家有此细粮呢。
寨上都是旱地,主产苞谷,那时不兴商品经济,产啥吃啥,一年四季,寨人都是半粗粮半瓜菜(土豆、红薯、萝卜)的过活。哪家老人生病,实在想尝稻米,唯有到我家或借或换(以苞谷糁)一碗半升。我曾亲眼所见,有家老人生病后,将从我家换回的稻米,用瓦罐熬药一般煨成粥,老人喝过之后,竟似病去了一半的清爽。
那时候,母亲、弟弟、妹妹及我,粮食月定量加起来不足百斤。可是,到我家要求兑换稻米的寨人却越来越多,尤其是几户在平川没有任何亲戚的农家,为了过年能吃上稻米饭,非到我家换米不可。这样,我家有限的稻米终于不经换了。为了不让乡亲们失望,外婆唯有节省稻米。于是,除了过年过节我们能吃上一顿纯稻米饭外,平时的主食总是黄(苞谷米)多白(稻米)少的“两搀饭”甚至隔三差五地还要吃几顿苞谷糁与红小豆合煮的“泥巴饭”这种饭呈暗红色,不干不稀,香软可口,其实很有营养。可在我幼稚的感官上,总觉得没有那雪白的稻米饭好吃。真的,那时我们孩子家视吃一顿稻米饭为最大的快乐。
银杏寨出产一种婴儿一样长一样胖一样白的萝卜。进入农历十月,生产队连缨带蔸分到户的萝卜,每家都能堆大半个堂屋。我家因只有外婆在队上分口粮,分得的萝卜很少,外婆便在菜园里种了一块。外婆种的白萝卜生吃极甜,土窖不易泡心。在干燥的冬季,吃这种水汪汪、脆生生的白萝卜,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然而,外婆对它的另一妙用,至今想起来也堪称一绝。
记得那年入冬后,忽然有一天——并非过年过节,我们竟吃上了久违的雪白稻米饭——准确说,是白萝卜丁搀稻米做的饭。外婆的“萝卜丁”饭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吊锅(鄂西北与鄂西南交界一带用模具铸造的一种吊在火塘上煮饭的圆锥形铁锅)里的水烧开,放上一定比例的稻米小煮一会儿,便将预先剁成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萝卜丁添加到吊锅里去,然后用一只长柄铁勺慢慢搅匀,在饭将熟未熟时,从吊钩上摘下吊锅,煨到火塘里的红火灰上,单面向火,定时转动,四面烤完即熟。从火塘里提起吊锅,待“息火”一两分钟后,揭开吊锅盖,那种混合着稻米醇香和白萝卜清香的特殊饭香直扑鼻息,沁人肺腑,加之更有我们孩子企盼的雪白的感观刺激,我和弟弟、妹妹们一时胃口大开,美美地吃饱了肚子。可是,外婆为节省而把稻米与白萝卜的比例大约弄在三七开,萝卜本身水份大,又有下气、消食之功,所以外婆的“稻米饭”是不经饿的。于是,外婆改进做法——将新鲜的萝卜丁饭放上油盐,经厨屋的大锅一炒,既省了做菜,又吃了受饿。只是,萝卜丁饭的折耗更大了,外婆每每要用特号大吊锅蒸上满满一锅,才够全家人吃上一顿。
有天放学回家,火塘里的吊锅飘出了奇异的香味,煮溢的米汤滴在柴火上油似的噗噗燃烧。外婆笑看着我们:“看嘎嘎(鄂西北与鄂西南交界一带方言,即外婆)今儿给你们做啥好吃的。”
饭端上来了,呵,真香!奇怪的是,雪白的萝卜丁饭里,星星般地点缀着油腻红亮的肥腊肉丁,伴着热腾腾的蒸气,腊香扑鼻而来。我不禁口水四溢,未容细品,两碗咸淡相宜、鲜美可口的异样萝卜丁饭便入了腹、饱了肚。外婆爱怜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像,轻声说:“噎住了吧,下次嘎嘎再做给你们吃。”
果然,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能吃上一顿萝卜肥腊肉丁饭了。这种添了腊肉末的“萝卜丁”饭,与以前的油盐萝卜丁炒饭大有不同——因为未经锅炒,口感新鲜,味道纯美;因为搀有肥腊肉丁,吃后耐饿,增长精神;因为有白萝卜丁的抑制,腊而不涩,油而不腻后来,我听说这种“萝卜丁”饭有止咳嗽、治痰喘、消腹胀之疗效。我想,所谓“萝卜上街,医生失业”的俚语,寓意也概莫如此吧。
困难出智慧,苦难见真情。“萝卜丁”饭——外婆这一独出心裁的“发明”不仅满足了我们幼稚的“稻米饭”情结,滋养了我们苦涩的童年,更节省出一些稻米,使我们这个“臭老九”家庭与银杏寨的乡亲们结下了真情,共度了患难以至后来我们迁离寨子的时候,乡亲们含泪相送,依依不舍,那种真挚的感情金钱难买,予人教益
“萝卜丁”饭——我童年有滋有味、有情有调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