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biquge25.com,大院子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亚玲开始了新鲜、浪漫的大学生活。当时大学校园里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句顺口溜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工农兵大学生的情感心态的变化。
刚刚入学的李亚玲还没有被城市的、大学的生活所融合,她还保持着乡村赤脚医生的本色。这时,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单调的,除了每天的学习,然后就是给章卫平写信,字字句句的浸满了思念。傍晚的时候,李亚玲徘徊在大学校园的涌路上,望着太阳一点点地落山,这时的她有一种忧郁的气质,她怀里抱着的一本书不时地被风吹起一角,她一遍遍地走着,脑海里不时地闪现出她与章卫平约会时的场景。她与章卫平是初恋,如果说她和刘双林有点什么的话,那是因为刘双林有提干的希望,她希望通过刘双林能进城。爱是谈不上的,更多的是功利。然而章卫平却不这样,章卫平把她的爱情之火点燃了,她的初恋,不论是生理还是心里,她异常地思念远在放马沟的章卫平。
她独自一人走在校园的涌路上,身后留下的是她单调的鞋跟叩击水泥路面的声音,在这时,她学会了思念,学会了守望。有时因思念她也学会了孤独,在孤独中她就遗憾地想,如果这时的章卫平能在自己的身边该多好哇。有他陪伴在身边,生活将是浪漫的美好的。可惜的是,章卫平不在身边,而在远离她的乡下。
她在学生宿舍里,趴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燃着一方温暖的世界,她在这方世界里给章卫平写信,信的内容便可想而知了。
此时,身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章卫平在读着李亚玲情真意切的信,他时时被李亚玲那些字句所打动。白天他的工作是忙乱的,只有晚上独自一人的时候,他才能品味李亚玲的爱情。
台灯下,他在给李亚玲回信,也把自己的思念写进信中,有时一写就是几篇,很多时候东方都发白了,他才放下笔,把那写满字的几页纸放进信封里,又压平了,贴好邮票,在甜蜜相伴下安然入眠。
初恋的相思都是甜蜜的,当然,两个人也经常会为一些问题在信上发生争执,当然,李亚玲希望他回城里工作,他希望她学业归来把事业用于乡村的医疗事业。当然,两个人都在回避这种分歧,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分歧正是潜伏在他们中间的一条鸿沟。
那一年的初秋,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被称为“十月春雷一声响,我党一举粉碎了‘*’”。紧接着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先是插队知青大面积的反城,又是个马上,恢复了高考。也就是说,李亚玲成为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最后一届,她将和恢复高考后的学生共处一个校园。一股学习的浪潮习卷大江南北。在也没有人说知识无用论了。
在那个月份,田间地头,公共汽车上,公园一角很容易看到捧着书本苦读的身影。有人在背颂外语单词,有的人在大声朗诵“普希金”的爱情诗句。人们都在和时间赛跑,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从全国到地方,各个机关领导的称谓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以前中央有“中央*领导小组”,下面政府自然地也叫“革委会”。现在“革委会”不再叫了,又恢复了党的领导,改成党委了。章卫平也由原来的董委会副主任变成了公社党委副书记。他仍然是全县最年轻的公社一级干部。
发生变化最大的是大学校园里的李亚玲。接受信息最快的例来是大学校园,李亚玲所处的中医学院也不例外。他们除了拼命地学习之外,不断地参加这样那样地活动,他们经常走出校园。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让李亚玲从内到外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从外表上看,她已经脱掉了当赤脚医生的花格子衣服,而变成了紧身装,直筒裤变成了喇叭裤,以前的平底鞋变成了半高跟鞋。白底红字的大学校徽别在胸前,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校园里,他们都会成为众人注目的对像。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时代的骄子。
她本打算放寒假回家的,她在信里已经和章卫平说好了,章卫平也来信说要去县城火车站去接她。那年的寒假,最后李亚玲没能成行,原因是,许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中医的实习,学习的生活是火热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李亚玲最后也改变了最初回家的打算,她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实习小组。
李亚玲从心里不愿意回到家里,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差不多让她变成了城里人,她已经习惯了城里人的一切,农村有什么好的呢,单调的景色,单调的人,远没有城市这么文明这么热闹。她回去唯一的理由就是见一见久未谋面的章卫平。此时,她的思念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强烈了,写在信上思念的话语也变成了千遍一律。最后的结果是,这封信和上封信没有太大的变化。于是由原来的几页纸变成了现在的一两页纸。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亚玲还发现她和章卫平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当初章卫平吸引她的是城里人身上只有的独特气质。现在她的身边生活的都是城里人,包括她自己,身上也已经很具有城市人的气质了。她对章卫平的思念便停滞不前了,也有些麻木了。她发现自己和许多女生一样,开始爱议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四眼”了。“四眼”是外号,原名叫张颂。张颂老师是前几届留校的学生,年龄并不比这届学生大多少。张颂生得很文气,脸很白,又架着一副眼睛,穿着打扮很有“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派头。冬天时,他的脖子上经常围一条白围巾,一半在前一半在后,读过“郁达夫”文章的人都说,张颂很像郁达夫,包括他身上的气质,很有知识,也很有文人模样。仿佛张颂从一生下来就是做知识的料,因为他弱不禁风的样子,很难让人想出除了教书之外,还可以干点别的什么。
张颂似乎成了女生心目中知识的化身,她们人前人后,宿舍里,校园外的,张颂成了她们议论最多的话题。
在宿舍里,她们有时躺在床上,黑了灯,在睡眠前,有人就说:“四眼”一定读过很多书,要不然他怎么是近视呢。
有人说:那当然,要不然怎么能给咱们当老师,他讲课真有风度,那么厚一本《中医理论》似乎他全都背出来了。
又有人说:那当然,听说他家是中医世家,他父亲就是老中医,老有名了,许多看病的人都去找他。
话说到这沉默了一会,半晌又有一个女生侧过身来,冲下铺的女伴说:小燕你说“四眼”是戴眼镜好看,还是不戴眼镜好看。
下铺的小燕就说:当然戴眼镜有风度。
一个宿舍八个宿舍,偶尔在私下里议论几句某个异性老师或同学纯属一种正常现象,可长时间话题大家都集中在一个男老师的身上,这里面就出现了问题。她们集体进入了一种单相思,她们一起恋爱了。
起初的时候,李亚玲并没有加入到这种议论当中,别人议论张颂老师的时候,她都在默默地想着章卫平,甚至暗自用章卫平和张颂进行着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她还是认为章卫平更优秀,也更可爱,所以,她没有加入到这种集体恋爱中去。
前一阵子,她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外人不易察觉的变化。张颂给他们上中医理论课的时候,站在讲台上经常用目光望着她,也许那目光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刚开始的时候,她并没在意,以为张颂这是一种习惯。她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上课的时候,她有意和别人调换了一次坐位,结果她仍吸引着他的目光。不仅这些,张颂老师还经常提问她,提问的时候,语调是轻柔的,表情是微笑的。那时她的心里曾怦怦乱跳过,就像她第一次和章卫平站在桥洞下约会。
这时的李亚玲还没有意识到,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已经让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已经出落成“校花”了。以前她的头发是笔直的,梳一个马尾式在脑后,后来她学着城里同学的样子,把头发烫成了波浪式。这种与时俱进让李亚玲和刚入学时比,已经是判若两人了。
张颂老师的目光,在她的心里溅起了一层又一层难以平复的波浪。有时她正在神情专注地望着台上的张颂老师时,正碰上张颂望她的目光,她就慌乱得不行,忙把视线移开,眼神无助地去望窗外,窗外枝头上落了两只鸟在啁啾地鸣唱着。
李亚玲寒假时报名参加了课外实习小组,完全是因为张颂老师。因为这次实习活动就是张颂老师组织的。班里的许多女生都放弃了寒假,她们做出的是这种牺牲,当然也和张颂老师有关。
开始的时候,其他女生在宿舍里议论张颂老师的时候,李亚玲是沉默的,因为她在思念着章卫平。不知为什么,章卫平这些日子在她心里变轻了,不像以前那么思念了。也许是因为时间,或者是距离,还有其他什么原因,李亚玲说不清楚,总之,她的心情不在那么迫切了。
有时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她突然想起,已经有许多天没有给章卫平回信了,这么想过了也就想过了,她并没有动,只在心里说:明天吧。要是在以前,她接到章卫平的来信从来都不会过夜的,就是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也要把那封缠缅绯侧的信下去。现在她似乎麻木了,没有激情了。就是偶尔给章卫平回信,也不像以前有那么多话要说了,现在的每封信都千篇一律地写着:卫平你好,我现在学习很忙,信迟复了,请原谅等诸如此类。有时信纸一页纸还没有写满便没有话说了,便就此打住,然后就此致敬礼了。
章卫平的信仍然那么火热,他在信里显得大度从容,他鼓励她学习,将来毕业后当一名合格的乡村女医生。没有时间少写两封信也没有关系,但一定要注意休息,千万别把身体累坏了等等,然后是革命的握手,想你的卫平等等。
李亚玲也说不清楚,自己怎么就变了。以前她盼着章卫平的来信,现在她有些怕章卫平的信了,每次来信,都放在宿舍走廊的一张桌子上,所有学生的信件都散放在那里,以前,每天下课后,她差不多第一个扑到那张桌子前,在众多的信件中寻找自己的那一封,她很容易就能看到她熟悉的章卫平的字迹,章卫平每次来信都用那种白底蓝边的航空信封。她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现在,她不那么迫切地想见到他的信了,有时那封信要传递好几个人的手才落到她的手上。有时她看到章卫平那封信的落款便感到有一种羞辱感,那封信的落款清晰地写着某县某公社的字样,她为某县某公社这样的字样而感到脸红。
以前她似乎没有这种心理,那时她想的是,自己的男朋友是公社干部,他的父亲是副司令。别的同学的信大都寄自于工厂、部队或某条街道,而自己的来信不是某某公社,就是某某大队,让人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她是来自农村的。
现在的李亚玲,经过一年多城市和大学的熏陶,她已经彻底变成了城里人了,头发是烫过的,脸上也是化过妆的,穿着打扮也是城里人的样子。她还学会了和其他同学一样,溜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和女生一起手拉着手在校园的村路上散步,嘴里哼着流行歌曲。城里的生活是多么可爱幸福啊。
也许这一切,都是她和章卫平的距离,还是这种距离,让她接到章卫平的信时而有了一种屈辱感。
李亚玲的情商是不低的,她意识到张颂老师望着自己目光时的那份内容,她能够领会那份来自异性的目光里所包含的情意。
以前,也包括现在,许多班里的女生在业余时间里总愿意夹着那本厚厚的中医理论书去张颂老师那里去请教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张颂老师住在校职员工的筒子楼里,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又当张颂老师的宿舍又当书房,做饭就在走廊里,那时的学生们很愿意走进筒子楼里,那里有着一股人间烟火的气味。那时大部分人都是这么生活过来的,还有许多学生甚至想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毕业留校,或去其他的单位,也将这么生活。因此,筒子楼成为了她们未来的梦想。
张颂老师门庭若市,他回到宿舍后很少关门,门框上就挂一块碎花门帘,因为不管他关门还是不关门总是有漂亮或不漂亮的女生们随时走进或走出。张颂老师对学生们,尤其是女生们态度一律的好,他坐在床沿上,女生们有的坐有的站,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有时还带来一些菜,扬言晚上要在张老师这里开火,张颂一律微笑着答应了。
只有李亚玲很少走进张颂老师的筒子楼,那时,她觉得张颂老师离自己很远。像天上的一颗星星,只在那里远远地挂着,清冷而又遥远。自从她意识到张颂老师很有内容的目光开始留意自己时,她才鼓起勇气走进了张颂老师的宿舍。
那是一天的晚自习,学生们都去教室或图书馆了。刚开始的时候,她也和别的女生一起走进了图书馆,没多一会儿,她就悄悄溜了出来,做贼似的,她来张颂老师宿舍时,也和其她女生一样,怀里抱着一本书,不过她的胸口竟慌乱得不行,上到三楼的时候,她的心脏已经乱跳成一气了,她手抚着胸口,口干舌燥地喘了一会儿,才蹑手蹑脚地走近张颂老师的宿舍门口。
张颂老师门口是虚掩着的,里面透出一条光,她轻敲了两下门,里面的张颂老师就说:谁呀?进来。
她就推门进去了,张颂老师正伏在桌前写教案,扭过头看清是她时,显然也有些意外,他忙站了起来,又是倒水又是让坐的。最后,她坐在了张颂老师的床沿上。床上铺了一条白被单,可能是刚刚换洗过,上面还散发着淡淡的肥皂气味,还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太阳味。李亚玲迷醉这样的气味。
>
李亚玲开始了新鲜、浪漫的大学生活。当时大学校园里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句顺口溜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工农兵大学生的情感心态的变化。
刚刚入学的李亚玲还没有被城市的、大学的生活所融合,她还保持着乡村赤脚医生的本色。这时,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单调的,除了每天的学习,然后就是给章卫平写信,字字句句的浸满了思念。傍晚的时候,李亚玲徘徊在大学校园的涌路上,望着太阳一点点地落山,这时的她有一种忧郁的气质,她怀里抱着的一本书不时地被风吹起一角,她一遍遍地走着,脑海里不时地闪现出她与章卫平约会时的场景。她与章卫平是初恋,如果说她和刘双林有点什么的话,那是因为刘双林有提干的希望,她希望通过刘双林能进城。爱是谈不上的,更多的是功利。然而章卫平却不这样,章卫平把她的爱情之火点燃了,她的初恋,不论是生理还是心里,她异常地思念远在放马沟的章卫平。
她独自一人走在校园的涌路上,身后留下的是她单调的鞋跟叩击水泥路面的声音,在这时,她学会了思念,学会了守望。有时因思念她也学会了孤独,在孤独中她就遗憾地想,如果这时的章卫平能在自己的身边该多好哇。有他陪伴在身边,生活将是浪漫的美好的。可惜的是,章卫平不在身边,而在远离她的乡下。
她在学生宿舍里,趴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燃着一方温暖的世界,她在这方世界里给章卫平写信,信的内容便可想而知了。
此时,身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章卫平在读着李亚玲情真意切的信,他时时被李亚玲那些字句所打动。白天他的工作是忙乱的,只有晚上独自一人的时候,他才能品味李亚玲的爱情。
台灯下,他在给李亚玲回信,也把自己的思念写进信中,有时一写就是几篇,很多时候东方都发白了,他才放下笔,把那写满字的几页纸放进信封里,又压平了,贴好邮票,在甜蜜相伴下安然入眠。
初恋的相思都是甜蜜的,当然,两个人也经常会为一些问题在信上发生争执,当然,李亚玲希望他回城里工作,他希望她学业归来把事业用于乡村的医疗事业。当然,两个人都在回避这种分歧,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分歧正是潜伏在他们中间的一条鸿沟。
那一年的初秋,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被称为“十月春雷一声响,我党一举粉碎了‘*’”。紧接着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先是插队知青大面积的反城,又是个马上,恢复了高考。也就是说,李亚玲成为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最后一届,她将和恢复高考后的学生共处一个校园。一股学习的浪潮习卷大江南北。在也没有人说知识无用论了。
在那个月份,田间地头,公共汽车上,公园一角很容易看到捧着书本苦读的身影。有人在背颂外语单词,有的人在大声朗诵“普希金”的爱情诗句。人们都在和时间赛跑,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从全国到地方,各个机关领导的称谓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以前中央有“中央*领导小组”,下面政府自然地也叫“革委会”。现在“革委会”不再叫了,又恢复了党的领导,改成党委了。章卫平也由原来的董委会副主任变成了公社党委副书记。他仍然是全县最年轻的公社一级干部。
发生变化最大的是大学校园里的李亚玲。接受信息最快的例来是大学校园,李亚玲所处的中医学院也不例外。他们除了拼命地学习之外,不断地参加这样那样地活动,他们经常走出校园。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让李亚玲从内到外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从外表上看,她已经脱掉了当赤脚医生的花格子衣服,而变成了紧身装,直筒裤变成了喇叭裤,以前的平底鞋变成了半高跟鞋。白底红字的大学校徽别在胸前,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校园里,他们都会成为众人注目的对像。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时代的骄子。
她本打算放寒假回家的,她在信里已经和章卫平说好了,章卫平也来信说要去县城火车站去接她。那年的寒假,最后李亚玲没能成行,原因是,许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中医的实习,学习的生活是火热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李亚玲最后也改变了最初回家的打算,她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实习小组。
李亚玲从心里不愿意回到家里,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差不多让她变成了城里人,她已经习惯了城里人的一切,农村有什么好的呢,单调的景色,单调的人,远没有城市这么文明这么热闹。她回去唯一的理由就是见一见久未谋面的章卫平。此时,她的思念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强烈了,写在信上思念的话语也变成了千遍一律。最后的结果是,这封信和上封信没有太大的变化。于是由原来的几页纸变成了现在的一两页纸。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亚玲还发现她和章卫平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当初章卫平吸引她的是城里人身上只有的独特气质。现在她的身边生活的都是城里人,包括她自己,身上也已经很具有城市人的气质了。她对章卫平的思念便停滞不前了,也有些麻木了。她发现自己和许多女生一样,开始爱议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四眼”了。“四眼”是外号,原名叫张颂。张颂老师是前几届留校的学生,年龄并不比这届学生大多少。张颂生得很文气,脸很白,又架着一副眼睛,穿着打扮很有“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派头。冬天时,他的脖子上经常围一条白围巾,一半在前一半在后,读过“郁达夫”文章的人都说,张颂很像郁达夫,包括他身上的气质,很有知识,也很有文人模样。仿佛张颂从一生下来就是做知识的料,因为他弱不禁风的样子,很难让人想出除了教书之外,还可以干点别的什么。
张颂似乎成了女生心目中知识的化身,她们人前人后,宿舍里,校园外的,张颂成了她们议论最多的话题。
在宿舍里,她们有时躺在床上,黑了灯,在睡眠前,有人就说:“四眼”一定读过很多书,要不然他怎么是近视呢。
有人说:那当然,要不然怎么能给咱们当老师,他讲课真有风度,那么厚一本《中医理论》似乎他全都背出来了。
又有人说:那当然,听说他家是中医世家,他父亲就是老中医,老有名了,许多看病的人都去找他。
话说到这沉默了一会,半晌又有一个女生侧过身来,冲下铺的女伴说:小燕你说“四眼”是戴眼镜好看,还是不戴眼镜好看。
下铺的小燕就说:当然戴眼镜有风度。
一个宿舍八个宿舍,偶尔在私下里议论几句某个异性老师或同学纯属一种正常现象,可长时间话题大家都集中在一个男老师的身上,这里面就出现了问题。她们集体进入了一种单相思,她们一起恋爱了。
起初的时候,李亚玲并没有加入到这种议论当中,别人议论张颂老师的时候,她都在默默地想着章卫平,甚至暗自用章卫平和张颂进行着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她还是认为章卫平更优秀,也更可爱,所以,她没有加入到这种集体恋爱中去。
前一阵子,她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外人不易察觉的变化。张颂给他们上中医理论课的时候,站在讲台上经常用目光望着她,也许那目光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刚开始的时候,她并没在意,以为张颂这是一种习惯。她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上课的时候,她有意和别人调换了一次坐位,结果她仍吸引着他的目光。不仅这些,张颂老师还经常提问她,提问的时候,语调是轻柔的,表情是微笑的。那时她的心里曾怦怦乱跳过,就像她第一次和章卫平站在桥洞下约会。
这时的李亚玲还没有意识到,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已经让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已经出落成“校花”了。以前她的头发是笔直的,梳一个马尾式在脑后,后来她学着城里同学的样子,把头发烫成了波浪式。这种与时俱进让李亚玲和刚入学时比,已经是判若两人了。
张颂老师的目光,在她的心里溅起了一层又一层难以平复的波浪。有时她正在神情专注地望着台上的张颂老师时,正碰上张颂望她的目光,她就慌乱得不行,忙把视线移开,眼神无助地去望窗外,窗外枝头上落了两只鸟在啁啾地鸣唱着。
李亚玲寒假时报名参加了课外实习小组,完全是因为张颂老师。因为这次实习活动就是张颂老师组织的。班里的许多女生都放弃了寒假,她们做出的是这种牺牲,当然也和张颂老师有关。
开始的时候,其他女生在宿舍里议论张颂老师的时候,李亚玲是沉默的,因为她在思念着章卫平。不知为什么,章卫平这些日子在她心里变轻了,不像以前那么思念了。也许是因为时间,或者是距离,还有其他什么原因,李亚玲说不清楚,总之,她的心情不在那么迫切了。
有时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她突然想起,已经有许多天没有给章卫平回信了,这么想过了也就想过了,她并没有动,只在心里说:明天吧。要是在以前,她接到章卫平的来信从来都不会过夜的,就是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也要把那封缠缅绯侧的信下去。现在她似乎麻木了,没有激情了。就是偶尔给章卫平回信,也不像以前有那么多话要说了,现在的每封信都千篇一律地写着:卫平你好,我现在学习很忙,信迟复了,请原谅等诸如此类。有时信纸一页纸还没有写满便没有话说了,便就此打住,然后就此致敬礼了。
章卫平的信仍然那么火热,他在信里显得大度从容,他鼓励她学习,将来毕业后当一名合格的乡村女医生。没有时间少写两封信也没有关系,但一定要注意休息,千万别把身体累坏了等等,然后是革命的握手,想你的卫平等等。
李亚玲也说不清楚,自己怎么就变了。以前她盼着章卫平的来信,现在她有些怕章卫平的信了,每次来信,都放在宿舍走廊的一张桌子上,所有学生的信件都散放在那里,以前,每天下课后,她差不多第一个扑到那张桌子前,在众多的信件中寻找自己的那一封,她很容易就能看到她熟悉的章卫平的字迹,章卫平每次来信都用那种白底蓝边的航空信封。她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现在,她不那么迫切地想见到他的信了,有时那封信要传递好几个人的手才落到她的手上。有时她看到章卫平那封信的落款便感到有一种羞辱感,那封信的落款清晰地写着某县某公社的字样,她为某县某公社这样的字样而感到脸红。
以前她似乎没有这种心理,那时她想的是,自己的男朋友是公社干部,他的父亲是副司令。别的同学的信大都寄自于工厂、部队或某条街道,而自己的来信不是某某公社,就是某某大队,让人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她是来自农村的。
现在的李亚玲,经过一年多城市和大学的熏陶,她已经彻底变成了城里人了,头发是烫过的,脸上也是化过妆的,穿着打扮也是城里人的样子。她还学会了和其他同学一样,溜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和女生一起手拉着手在校园的村路上散步,嘴里哼着流行歌曲。城里的生活是多么可爱幸福啊。
也许这一切,都是她和章卫平的距离,还是这种距离,让她接到章卫平的信时而有了一种屈辱感。
李亚玲的情商是不低的,她意识到张颂老师望着自己目光时的那份内容,她能够领会那份来自异性的目光里所包含的情意。
以前,也包括现在,许多班里的女生在业余时间里总愿意夹着那本厚厚的中医理论书去张颂老师那里去请教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张颂老师住在校职员工的筒子楼里,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又当张颂老师的宿舍又当书房,做饭就在走廊里,那时的学生们很愿意走进筒子楼里,那里有着一股人间烟火的气味。那时大部分人都是这么生活过来的,还有许多学生甚至想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毕业留校,或去其他的单位,也将这么生活。因此,筒子楼成为了她们未来的梦想。
张颂老师门庭若市,他回到宿舍后很少关门,门框上就挂一块碎花门帘,因为不管他关门还是不关门总是有漂亮或不漂亮的女生们随时走进或走出。张颂老师对学生们,尤其是女生们态度一律的好,他坐在床沿上,女生们有的坐有的站,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有时还带来一些菜,扬言晚上要在张老师这里开火,张颂一律微笑着答应了。
只有李亚玲很少走进张颂老师的筒子楼,那时,她觉得张颂老师离自己很远。像天上的一颗星星,只在那里远远地挂着,清冷而又遥远。自从她意识到张颂老师很有内容的目光开始留意自己时,她才鼓起勇气走进了张颂老师的宿舍。
那是一天的晚自习,学生们都去教室或图书馆了。刚开始的时候,她也和别的女生一起走进了图书馆,没多一会儿,她就悄悄溜了出来,做贼似的,她来张颂老师宿舍时,也和其她女生一样,怀里抱着一本书,不过她的胸口竟慌乱得不行,上到三楼的时候,她的心脏已经乱跳成一气了,她手抚着胸口,口干舌燥地喘了一会儿,才蹑手蹑脚地走近张颂老师的宿舍门口。
张颂老师门口是虚掩着的,里面透出一条光,她轻敲了两下门,里面的张颂老师就说:谁呀?进来。
她就推门进去了,张颂老师正伏在桌前写教案,扭过头看清是她时,显然也有些意外,他忙站了起来,又是倒水又是让坐的。最后,她坐在了张颂老师的床沿上。床上铺了一条白被单,可能是刚刚换洗过,上面还散发着淡淡的肥皂气味,还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太阳味。李亚玲迷醉这样的气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