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布拉格之夜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们从那些尘封二十个世纪的焦土之中陆续发现了让他们惊讶的物件、带有文字的卷牍、某些建筑的断壁残垣。在那一刻,工业时代的人们幡然省悟,这些东西的文明程度远远不亚于洛阳城或是长安城的那些坛坛罐罐。
他们在地底下湮埋着,任凭世事变迁,依旧灿烂如昨。
在中国人的传统眼光里,汉文化是一个最具包容性的大圈子,其余的文化是等而下之的。无论是古城还是古村落,都在此列。一旦某个文化个体在形式上不属于汉文化圈,就会马上被从形式上排斥掉,继而在本质上让其湮灭。
闽越古城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实际上,从汉文化在黄河流域兴起的时候,就遭到了其他形式文化的包围和挑战。这种文化的力度本身是不亚于汉文化的。汉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后来成为主导文化,在很大部分上是因为三大思想体系的建立,一个是仁义的儒家体系,一个是虚无的道家体系,一个是生世的佛家体系。这三个体系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铁三角,一直稳固至今。这种文化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思想主流。
站在闽越古城的断壁残垣之上,黯淡的天空让人觉得一阵深层次的压抑。这个王城被汉文化遗弃了多年,说它是越文化的古城,整座城池全部是中原文化的结构,说它是汉文化的历史遗迹,可惜它地处苗蛮,身居化外。古往今来,星转斗移,四十八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并不乏凭吊之人,随手拈来,就是极佳之作。
1743年,被贬为台湾任候补道台的扬州籍散文家李镳路过闽越王城,在那个甚是落后的时代,东有武夷,西有巫山,天险之外,一座荒草中的古城变成了一片孤城,诗人怅然感怀,奋笔疾书,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怀古登临一望赊,昔年城郭半烟霞。
英雄去后遗基在,满眼桃花映杏花。
三
关于闽越王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关于中原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这个问题,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热门问题,也是国际汉学界的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汉文化圈目前的构成是分为三个层次的,一个是中原文化圈,一个是泛亚太文化圈,一个是华人文化圈。泛亚太文化圈也就是海外学人成为“大中国”的文化圈,区域是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地。
中原文化传入东南亚是源于广州的开埠,传入日韩是源于唐宋的宗教往来和战争,而港澳本身与中原无地理隔阂,台湾的中原文化,源自于闽南,可闽南的中原文化又来自于何处呢?
著名历史学家、爱国主义者连横先生对于最开始的台湾-福建的“闽-台文化圈”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这段描写被收录于其恢弘巨著台湾通史当中,这段话是这样的——
国人好相攻击,人皆骁健善走,难死耐创。诸洞各自为部队,不相救助。两阵相当,勇者三五人出前跳躁,交言相骂,因相击射。如其不胜,一军皆走,遣人致谢,即共和解。收取斗死者聚食之,仍以髑髅将向王所。王即赐以冠,使为队帅。无赋敛,有事均税。用刑无常准,皆临事科决。犯罪皆断于鸟丫帅,不服,则上请于王,王令臣下共议定之。狱无枷鏁,唯用绳缚。决死刑以铁锥,大如筋,长尺余,钻顶杀之。轻罪用杖。俗无文字。望月盈亏,以纪时节。候草本荣枯,以为年岁。其人深目长鼻,颇类于胡,亦有小慧。无君臣上下之节,拜伏之礼。父子同床而寝。男子拔去髭须,身上有毛皆除去。妇人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
无论是从民风民俗,还是从五刑六典上看,这种风俗和当时的闽越国太像了!几乎是同一个国家!显然台湾的文明是从闽越文化过渡过来的,而闽越古城所在闽北,闽北与江西婺源、安徽绩溪、浙江绍兴等汉文化集散地均一衣带水。正是因为闽北古城的先知先觉,这才导致了整个闽地文化的勃兴,从宋代的闽学——朱熹理学到后来的闽学南迁——台湾地方学术体系的建立,直至泛亚太汉文化圈的形成。
让人喟然的是,这个气势庞大的思想系统工程,居然是“亦有小慧”的闽越人创造的。
整座闽越古城坐落的位置是一片非常开阔的土地,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风景是异常优美的。而我造访的时节又是孟春季节,草长莺飞,天似穹庐,地若棋盘。两千多年以来,这个地方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原生态的局面,再加上整个南平地区没有重工业,天空也显露出了他最本质的颜色,或蓝或青,可苍可赭,云开雾起,海阔天空。
在除此之外的任何一个古城之上,这种感觉都不会有的。我第一次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反思产生了这样的震撼,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也没有喧闹的商业店铺,他所有的,只是一展荒野,几片瓦砾,几户村寨,一片青山。它没有丽江的柔软,没有婺源的深邃,简单,原始正是历史的做旧。这种做旧,是任何仿古的园林,公园都办不到的,人们的仿古,只是生活的做旧,而不是历史的做旧,还原历史的,还只是历史本身。
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两千年前的瓷缸、管道以及各种金属工具。这些东西丝毫谈不上精致,但是很有力,很朴实,正是这些东西,飘然而至,一下一下的凿击着历史,在经历了一系列坎坷之后,他们又飘然而去,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又去了哪儿。
我们只知道,我们,是他们的后人。
四
离开闽越古城,我还将去其他地方旅游、考察。
历史注定无界,行者必定无疆。至于那些古城,无论在哪,都成了一片孤城。
我去过丽江,柔软的时光让我对那个地方充满了期待,那些咖啡香水和笔记本电脑让那个地方成为了最时尚也最前卫的地域。古典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交流,纳西族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让那个地方变得不伦不类,说是古城,却能看得见世界上最新颖的品牌和商品。想起张颐武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丽江是中国最开放的地方。
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显然是首屈一指,但是这样的古城,宁可不要。
之所以说古城是孤城,它必定有着西出阳关的凄凉,在长河落日的时候能够感觉得到贯通古今的沧桑。这种沧桑,只有闽越古城才会拥有,因为它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遗址,古城必须要是遗址,因为在遗址的背后,是人类对于历史的构想,对于未来的企盼。
闽北有一片山,叫武夷山,有半壁孤城,叫闽越古城。
人们从那些尘封二十个世纪的焦土之中陆续发现了让他们惊讶的物件、带有文字的卷牍、某些建筑的断壁残垣。在那一刻,工业时代的人们幡然省悟,这些东西的文明程度远远不亚于洛阳城或是长安城的那些坛坛罐罐。
他们在地底下湮埋着,任凭世事变迁,依旧灿烂如昨。
在中国人的传统眼光里,汉文化是一个最具包容性的大圈子,其余的文化是等而下之的。无论是古城还是古村落,都在此列。一旦某个文化个体在形式上不属于汉文化圈,就会马上被从形式上排斥掉,继而在本质上让其湮灭。
闽越古城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实际上,从汉文化在黄河流域兴起的时候,就遭到了其他形式文化的包围和挑战。这种文化的力度本身是不亚于汉文化的。汉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后来成为主导文化,在很大部分上是因为三大思想体系的建立,一个是仁义的儒家体系,一个是虚无的道家体系,一个是生世的佛家体系。这三个体系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铁三角,一直稳固至今。这种文化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思想主流。
站在闽越古城的断壁残垣之上,黯淡的天空让人觉得一阵深层次的压抑。这个王城被汉文化遗弃了多年,说它是越文化的古城,整座城池全部是中原文化的结构,说它是汉文化的历史遗迹,可惜它地处苗蛮,身居化外。古往今来,星转斗移,四十八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并不乏凭吊之人,随手拈来,就是极佳之作。
1743年,被贬为台湾任候补道台的扬州籍散文家李镳路过闽越王城,在那个甚是落后的时代,东有武夷,西有巫山,天险之外,一座荒草中的古城变成了一片孤城,诗人怅然感怀,奋笔疾书,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怀古登临一望赊,昔年城郭半烟霞。
英雄去后遗基在,满眼桃花映杏花。
三
关于闽越王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关于中原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这个问题,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热门问题,也是国际汉学界的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汉文化圈目前的构成是分为三个层次的,一个是中原文化圈,一个是泛亚太文化圈,一个是华人文化圈。泛亚太文化圈也就是海外学人成为“大中国”的文化圈,区域是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地。
中原文化传入东南亚是源于广州的开埠,传入日韩是源于唐宋的宗教往来和战争,而港澳本身与中原无地理隔阂,台湾的中原文化,源自于闽南,可闽南的中原文化又来自于何处呢?
著名历史学家、爱国主义者连横先生对于最开始的台湾-福建的“闽-台文化圈”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这段描写被收录于其恢弘巨著台湾通史当中,这段话是这样的——
国人好相攻击,人皆骁健善走,难死耐创。诸洞各自为部队,不相救助。两阵相当,勇者三五人出前跳躁,交言相骂,因相击射。如其不胜,一军皆走,遣人致谢,即共和解。收取斗死者聚食之,仍以髑髅将向王所。王即赐以冠,使为队帅。无赋敛,有事均税。用刑无常准,皆临事科决。犯罪皆断于鸟丫帅,不服,则上请于王,王令臣下共议定之。狱无枷鏁,唯用绳缚。决死刑以铁锥,大如筋,长尺余,钻顶杀之。轻罪用杖。俗无文字。望月盈亏,以纪时节。候草本荣枯,以为年岁。其人深目长鼻,颇类于胡,亦有小慧。无君臣上下之节,拜伏之礼。父子同床而寝。男子拔去髭须,身上有毛皆除去。妇人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
无论是从民风民俗,还是从五刑六典上看,这种风俗和当时的闽越国太像了!几乎是同一个国家!显然台湾的文明是从闽越文化过渡过来的,而闽越古城所在闽北,闽北与江西婺源、安徽绩溪、浙江绍兴等汉文化集散地均一衣带水。正是因为闽北古城的先知先觉,这才导致了整个闽地文化的勃兴,从宋代的闽学——朱熹理学到后来的闽学南迁——台湾地方学术体系的建立,直至泛亚太汉文化圈的形成。
让人喟然的是,这个气势庞大的思想系统工程,居然是“亦有小慧”的闽越人创造的。
整座闽越古城坐落的位置是一片非常开阔的土地,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风景是异常优美的。而我造访的时节又是孟春季节,草长莺飞,天似穹庐,地若棋盘。两千多年以来,这个地方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原生态的局面,再加上整个南平地区没有重工业,天空也显露出了他最本质的颜色,或蓝或青,可苍可赭,云开雾起,海阔天空。
在除此之外的任何一个古城之上,这种感觉都不会有的。我第一次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反思产生了这样的震撼,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也没有喧闹的商业店铺,他所有的,只是一展荒野,几片瓦砾,几户村寨,一片青山。它没有丽江的柔软,没有婺源的深邃,简单,原始正是历史的做旧。这种做旧,是任何仿古的园林,公园都办不到的,人们的仿古,只是生活的做旧,而不是历史的做旧,还原历史的,还只是历史本身。
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两千年前的瓷缸、管道以及各种金属工具。这些东西丝毫谈不上精致,但是很有力,很朴实,正是这些东西,飘然而至,一下一下的凿击着历史,在经历了一系列坎坷之后,他们又飘然而去,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又去了哪儿。
我们只知道,我们,是他们的后人。
四
离开闽越古城,我还将去其他地方旅游、考察。
历史注定无界,行者必定无疆。至于那些古城,无论在哪,都成了一片孤城。
我去过丽江,柔软的时光让我对那个地方充满了期待,那些咖啡香水和笔记本电脑让那个地方成为了最时尚也最前卫的地域。古典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交流,纳西族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让那个地方变得不伦不类,说是古城,却能看得见世界上最新颖的品牌和商品。想起张颐武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丽江是中国最开放的地方。
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显然是首屈一指,但是这样的古城,宁可不要。
之所以说古城是孤城,它必定有着西出阳关的凄凉,在长河落日的时候能够感觉得到贯通古今的沧桑。这种沧桑,只有闽越古城才会拥有,因为它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遗址,古城必须要是遗址,因为在遗址的背后,是人类对于历史的构想,对于未来的企盼。
闽北有一片山,叫武夷山,有半壁孤城,叫闽越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