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孙氏宗族现在迁到了哪里?”我好奇地问斟戈原,吕风只知道有公孙氏族人迁到了附近,却不知道是哪一支,也不知道宗族在哪里。
“公孙氏起于大河西边的黄土之上,这里的大山和草原都不是公孙氏的归宿,斟戈氏先辈侥幸得大山庇佑,没被炎族逐走,得以在这座大山上生息繁衍,所以没有随宗族迁往大河之南。如今宗族得太昊族长帮助,能够返回黄土,也有宗族长老问我斟戈氏是否愿随宗族前往,但我族人数代以来都在这山上不愿再随宗族西归,最后只有数位长老随宗族西行了。”
往西?那是我们来的方向啊!难道公孙氏和姜氏都是同一先祖的兄弟之族?
山口大战之后,姜由曾亲口告诉我,姜氏和公孙氏都是从西边黄土地上迁来的部族,两族都源于黄土地上的河流边。
从姜水的流域看,那里应该是黄土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姜氏牛神山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姜氏的始祖之地,而是姜氏从姜水上游发源后往下游方向迁移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
牛神山成为姜氏宗族所在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那个巨大的石牛头,而不是因为姜氏在那里取得了多大的发展。姜氏在那里起源的最大一个部族是骊山族,但这个部族后来南迁了,才让牛神山成为姜氏的宗族所在地,实际上姜氏的祖地应该还要往西边的上游很远才到得了。
第二天,我随斟戈原前往山后,斟戈氏的族人主要还在那里居住。
从山谷中绕过主峰后,出现在我面前的景象让我吓了一跳——没有帐篷,所有的族人都住在沿山开凿地土窑洞里,但这样的窑洞和后世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比。规模和形状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窑洞的高度普遍只有两米左右,洞口形状千奇百怪,极不规则,但也有“精”加工后的痕迹——泥土被用石块拍实了,表面显得比较平整,至少不会轻易“掉渣”洞口也有简陋的防护,一般是用羊皮和木栅共同防御野兽或风雨。
看来如斟戈原所言。公孙氏并没有经过这里,只是派遣长老和战士们来寻访过,征询他们是否随宗族西迁。否则如有太昊匠人经过这里,怎么也会留下一些建筑改进的痕迹。眼下我也顾不到这里。就让斟戈氏先这样发展吧,我会让公孙氏尽可能在回到祖地后派遣人来帮助这些族人。
真正让我感到惊心地是这里的农业发展规模。
从大山往下,直到平原,到处是开垦过的土地,粗略地看上去,就至少有4000亩以上的地肯定曾经种植过作物,当然。应该是黍了。
而从窑洞地数量上看,这个部族总共也不过就4、5百人,就算他们采用轮作——每三年耕一次同一块地,然后这块地得休耕两年——加上先前我们所看到的前山土地,这个斟戈氏每年至少也得播种近2000亩地。
直到山脚下邻近平塬的地方,才有少量的木构棚屋,边上有一些畜栏,里面有数千只羊。但从人口与牲畜的比例来看。这个部族早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太昊之外的农业部族发展水平地猜测。<... -->>
“公孙氏宗族现在迁到了哪里?”我好奇地问斟戈原,吕风只知道有公孙氏族人迁到了附近,却不知道是哪一支,也不知道宗族在哪里。
“公孙氏起于大河西边的黄土之上,这里的大山和草原都不是公孙氏的归宿,斟戈氏先辈侥幸得大山庇佑,没被炎族逐走,得以在这座大山上生息繁衍,所以没有随宗族迁往大河之南。如今宗族得太昊族长帮助,能够返回黄土,也有宗族长老问我斟戈氏是否愿随宗族前往,但我族人数代以来都在这山上不愿再随宗族西归,最后只有数位长老随宗族西行了。”
往西?那是我们来的方向啊!难道公孙氏和姜氏都是同一先祖的兄弟之族?
山口大战之后,姜由曾亲口告诉我,姜氏和公孙氏都是从西边黄土地上迁来的部族,两族都源于黄土地上的河流边。
从姜水的流域看,那里应该是黄土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姜氏牛神山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姜氏的始祖之地,而是姜氏从姜水上游发源后往下游方向迁移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
牛神山成为姜氏宗族所在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那个巨大的石牛头,而不是因为姜氏在那里取得了多大的发展。姜氏在那里起源的最大一个部族是骊山族,但这个部族后来南迁了,才让牛神山成为姜氏的宗族所在地,实际上姜氏的祖地应该还要往西边的上游很远才到得了。
第二天,我随斟戈原前往山后,斟戈氏的族人主要还在那里居住。
从山谷中绕过主峰后,出现在我面前的景象让我吓了一跳——没有帐篷,所有的族人都住在沿山开凿地土窑洞里,但这样的窑洞和后世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比。规模和形状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窑洞的高度普遍只有两米左右,洞口形状千奇百怪,极不规则,但也有“精”加工后的痕迹——泥土被用石块拍实了,表面显得比较平整,至少不会轻易“掉渣”洞口也有简陋的防护,一般是用羊皮和木栅共同防御野兽或风雨。
看来如斟戈原所言。公孙氏并没有经过这里,只是派遣长老和战士们来寻访过,征询他们是否随宗族西迁。否则如有太昊匠人经过这里,怎么也会留下一些建筑改进的痕迹。眼下我也顾不到这里。就让斟戈氏先这样发展吧,我会让公孙氏尽可能在回到祖地后派遣人来帮助这些族人。
真正让我感到惊心地是这里的农业发展规模。
从大山往下,直到平原,到处是开垦过的土地,粗略地看上去,就至少有4000亩以上的地肯定曾经种植过作物,当然。应该是黍了。
而从窑洞地数量上看,这个部族总共也不过就4、5百人,就算他们采用轮作——每三年耕一次同一块地,然后这块地得休耕两年——加上先前我们所看到的前山土地,这个斟戈氏每年至少也得播种近2000亩地。
直到山脚下邻近平塬的地方,才有少量的木构棚屋,边上有一些畜栏,里面有数千只羊。但从人口与牲畜的比例来看。这个部族早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太昊之外的农业部族发展水平地猜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