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豆蔓儿青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除了特产山药小有名气之外,瑞城是个毫无特色的江西小县城——没有特色旅游、没有特色经济,农业没有规模化,工业发展也没有集群化。
农田大一块、小一块,又普遍高低不平,至今还是原始的手工耕作。
工业更是零散,虽然市政府早年已像模像样的规划建造了工业园区,成立了“园区招商办”,但制造业却一直很是凋零。就业机会太少,青壮劳动力80%出外务工,留下的都是些老老小小,或机关单位公职人员。
大片的耕地荒芜,农田的庄稼也是种得零零落落。一座城,留不住人,就活泛不了经济,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老人老无所依、未成年的娃娃们骑着摩托车四处乱蹿,离婚率也是高居不下,就更别说税收状况和GDP总值了。
几任政府卯着劲地招商引资,苦下重本,然而招来的却多是一些打着投资的旗号,来圈地、占地的投机商们。几十亩广阔的土地上,只象征性的盖上几幢单层的铁皮厂房,租些设备做做样子,剩下就只需要雇个看门的守着地皮罢了。无良的资本家们想方设法的拖延投资,盘算着等到哪一天,可以钻一钻政策的空子,用这些土地赚些省心的大钱。
偶尔也会来几家真心尝试发展实业的工厂,却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由坚持不下几年。不是苦于技术劳动力严重短缺,就是周边配套设施跟不上,大型设备经常会停摆,要从千里之外调派师傅过来修机、调派管理人员过来运营。物料、辅料也几乎全部要从外地调配。员工每月的流失率长期在70%以上浮动,根本没有办法满足淡旺季的订单调配需求,更不要说长期稳定地满足一些高端品牌的技术要求了。
一线的员工们,来自远近四十多个不同的乡镇。工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在家务工,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中的老小,所以工厂的宿舍是没有人去住的。
工人以中年妇女居多,全部都要早出晚归,每天早晚由工厂雇车接送。即便如此,工人们也常常是一言不和就甩手不干了——反正有男人在外面挣钱,自己也不是等这份工资吃饭。而且到处招工的多的是,再不济,去工地上做小工也行,每日还可以现结工资,时间上也自由,工价最低也有150一天呢。或者去自家附件的加工作坊做小时工、去餐厅洗盘子,每天也有40到60块收入。
进到工厂,就要受工厂的多种约束,有订单时便有事做,订单接不上了就没事做,收入是计件的,却还非要你定时上下班,在这里空耗着。就算每天有事做,普遍月收入也只在1600百块左右。从工人的角度来看,进工厂,确实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吸引力。工厂倘若想要作出改变吸引工人,除了要考虑长期发展的收益、成本,得到上头老板的支持,也还要顾及来自当地工业协会的施压,考虑当地企业的薪资“平均”水平。
工人们的收入太低,每月收入额又不稳定,一线的工人们频繁更换工作便成了常态。
别看这收入水平一般,可叫人出奇的是,瑞城的消费水平却丝毫不弱。
尤其是逢年过节,要是刚好从北上广“打工”回来,你会很惊异的发现,超市的东西怎么比外面贵那么多呢?尤其是吃的、喝的、零食啊、酒什么的。而且采买的人还都跟抢似的一车一车地搬,收银台永远排着长龙。
你一时之间真有几分纳闷儿:这些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们,平日里整天在微信群哭穷叫苦,拍出来的工资条数额叫人心酸,可而今个个穿戴时尚、描画得唇红面白。显得你们这在外面“捞钱”的,反而跟个乡巴佬似的。连收入最低那个表妹,也金链子高调的挂在高领毛衣外头,手上的大金镯子碰得麻将叮当响呢。
瑞城人还特爱吃,特舍得吃,对“吃”的执着与热爱,在夜市一条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活一张嘴嘛,毕竟这“吃好”,才是对生活热爱的最本质体现嘛。
市中心有一条赤马二路,是一条被整齐规划的夜市街,俗称“夜市城”,专营晚餐和宵夜。往来双车道的马路,无论春秋冬夏,每天晚上都被个体户们用雨篷齐齐整整地搭满四十多家餐饮大排档,清一色墨绿色防水布,家家三四十平米,方方正正,一样大小。至多摆得下七八张餐台,多半都是夫妻开档。每晚七八点钟,正是家家生意火爆的时候,要是忘记订台或者去得晚了,你想吃的那口,可能都找不着空台了。
夜市大排档的厨师操作间,都统一布置在雨篷的一角,厨师洗、切、下锅、上料、兜锅、装盘……刀功好不好、料鲜不鲜?龙虾、螃蟹壳儿刷得干不干净?掌勺的功夫高不高妙?吃客们一眼望去尽入眼底。高窜的火苗子、菜入热油锅“哧啦……”的爆响声,各式美味炒爆溜炸烘、煎烧焖蒸煮的阵阵鲜香,漂亮而穿着“迷你”的啤酒妹往来穿梭,火热的场景伴随着各式浓郁的异香,卤煮、小龙虾、锅包肉、鸭四件、卤牛脚、鱼面……吃一餐饭如同看一场热闹的大戏,逗引得过往行人肚子里馋虫直往外蹿。厨师身边不时晃荡着挑剔“巡视”如监工的食客,还有一些借拉话儿“偷师”的家庭主妇,或直接来讨要“秘方”/“秘料”的厨艺爱好者们。
呛人的油烟,高蹿的火苗,正是这夜市档独特的点缀。
还有那些卖唱的、卖花的、讨钱的、发广告的,身着奇装异服,四处游走逗乐,油嘴滑舌的腔调、堪称练家子的口才,尤其让那些两杯小酒下肚、正吃喝得起劲儿的“老板”们油然而生一股优越感。
生意如此火爆,满街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和热情的吆喝,引得那些过往的行人、客商们不免口水直咽,忍不住要坐下试试口味。夜市城走的是平民路线,价格实惠、性价比很高,而且家家都有那么一两道拿手的好菜。这家不爱换那家,任君选择,随你喜欢。
015黑漆漆的赤马路
秦军家的老屋,就在赤马路边上不远。秦军每日在老娘那儿吃完中午饭,便常与三五老友相邀着,在陈姨小卖部的麻将馆里搓起麻将,一搓就是一下午。
嫁到城里的谷晓月,直到婚后生下儿子胖胖,才逐渐察觉到,秦军不仅牌技娴熟,还瘾大得很,经常打到半夜三更才回家,功夫都是练出来的。
而且虽然秦军是厨师,但在家里他从来不掌勺,都是吃他老娘煮的现成饭菜。即使是偶尔小两口自己开伙,他也是光站在一旁指挥,说是教晓月学,慢慢把晓月的厨艺倒是调教得越来越上道了。晓月笑他说他已经成功的把自己从厨师升级成了厨师长。
夫妻两人都没有稳定收入,婚后虽然与公婆兄嫂分开另住,却时常被叫回到婆婆家吃饭,即使是后来有了孩子,也是婆婆一手在带。
秦军每天只顾着打牌或者钓鱼,晓月见到小区里有些妇女和老人在做一些从工厂拿出来的手工零件加工,便也跟着做,当是消磨时日。初初开始学做的时候,一天做足七八个小时才能勉强赚到十七八块钱,后来慢慢... -->>
除了特产山药小有名气之外,瑞城是个毫无特色的江西小县城——没有特色旅游、没有特色经济,农业没有规模化,工业发展也没有集群化。
农田大一块、小一块,又普遍高低不平,至今还是原始的手工耕作。
工业更是零散,虽然市政府早年已像模像样的规划建造了工业园区,成立了“园区招商办”,但制造业却一直很是凋零。就业机会太少,青壮劳动力80%出外务工,留下的都是些老老小小,或机关单位公职人员。
大片的耕地荒芜,农田的庄稼也是种得零零落落。一座城,留不住人,就活泛不了经济,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老人老无所依、未成年的娃娃们骑着摩托车四处乱蹿,离婚率也是高居不下,就更别说税收状况和GDP总值了。
几任政府卯着劲地招商引资,苦下重本,然而招来的却多是一些打着投资的旗号,来圈地、占地的投机商们。几十亩广阔的土地上,只象征性的盖上几幢单层的铁皮厂房,租些设备做做样子,剩下就只需要雇个看门的守着地皮罢了。无良的资本家们想方设法的拖延投资,盘算着等到哪一天,可以钻一钻政策的空子,用这些土地赚些省心的大钱。
偶尔也会来几家真心尝试发展实业的工厂,却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由坚持不下几年。不是苦于技术劳动力严重短缺,就是周边配套设施跟不上,大型设备经常会停摆,要从千里之外调派师傅过来修机、调派管理人员过来运营。物料、辅料也几乎全部要从外地调配。员工每月的流失率长期在70%以上浮动,根本没有办法满足淡旺季的订单调配需求,更不要说长期稳定地满足一些高端品牌的技术要求了。
一线的员工们,来自远近四十多个不同的乡镇。工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在家务工,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中的老小,所以工厂的宿舍是没有人去住的。
工人以中年妇女居多,全部都要早出晚归,每天早晚由工厂雇车接送。即便如此,工人们也常常是一言不和就甩手不干了——反正有男人在外面挣钱,自己也不是等这份工资吃饭。而且到处招工的多的是,再不济,去工地上做小工也行,每日还可以现结工资,时间上也自由,工价最低也有150一天呢。或者去自家附件的加工作坊做小时工、去餐厅洗盘子,每天也有40到60块收入。
进到工厂,就要受工厂的多种约束,有订单时便有事做,订单接不上了就没事做,收入是计件的,却还非要你定时上下班,在这里空耗着。就算每天有事做,普遍月收入也只在1600百块左右。从工人的角度来看,进工厂,确实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吸引力。工厂倘若想要作出改变吸引工人,除了要考虑长期发展的收益、成本,得到上头老板的支持,也还要顾及来自当地工业协会的施压,考虑当地企业的薪资“平均”水平。
工人们的收入太低,每月收入额又不稳定,一线的工人们频繁更换工作便成了常态。
别看这收入水平一般,可叫人出奇的是,瑞城的消费水平却丝毫不弱。
尤其是逢年过节,要是刚好从北上广“打工”回来,你会很惊异的发现,超市的东西怎么比外面贵那么多呢?尤其是吃的、喝的、零食啊、酒什么的。而且采买的人还都跟抢似的一车一车地搬,收银台永远排着长龙。
你一时之间真有几分纳闷儿:这些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们,平日里整天在微信群哭穷叫苦,拍出来的工资条数额叫人心酸,可而今个个穿戴时尚、描画得唇红面白。显得你们这在外面“捞钱”的,反而跟个乡巴佬似的。连收入最低那个表妹,也金链子高调的挂在高领毛衣外头,手上的大金镯子碰得麻将叮当响呢。
瑞城人还特爱吃,特舍得吃,对“吃”的执着与热爱,在夜市一条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活一张嘴嘛,毕竟这“吃好”,才是对生活热爱的最本质体现嘛。
市中心有一条赤马二路,是一条被整齐规划的夜市街,俗称“夜市城”,专营晚餐和宵夜。往来双车道的马路,无论春秋冬夏,每天晚上都被个体户们用雨篷齐齐整整地搭满四十多家餐饮大排档,清一色墨绿色防水布,家家三四十平米,方方正正,一样大小。至多摆得下七八张餐台,多半都是夫妻开档。每晚七八点钟,正是家家生意火爆的时候,要是忘记订台或者去得晚了,你想吃的那口,可能都找不着空台了。
夜市大排档的厨师操作间,都统一布置在雨篷的一角,厨师洗、切、下锅、上料、兜锅、装盘……刀功好不好、料鲜不鲜?龙虾、螃蟹壳儿刷得干不干净?掌勺的功夫高不高妙?吃客们一眼望去尽入眼底。高窜的火苗子、菜入热油锅“哧啦……”的爆响声,各式美味炒爆溜炸烘、煎烧焖蒸煮的阵阵鲜香,漂亮而穿着“迷你”的啤酒妹往来穿梭,火热的场景伴随着各式浓郁的异香,卤煮、小龙虾、锅包肉、鸭四件、卤牛脚、鱼面……吃一餐饭如同看一场热闹的大戏,逗引得过往行人肚子里馋虫直往外蹿。厨师身边不时晃荡着挑剔“巡视”如监工的食客,还有一些借拉话儿“偷师”的家庭主妇,或直接来讨要“秘方”/“秘料”的厨艺爱好者们。
呛人的油烟,高蹿的火苗,正是这夜市档独特的点缀。
还有那些卖唱的、卖花的、讨钱的、发广告的,身着奇装异服,四处游走逗乐,油嘴滑舌的腔调、堪称练家子的口才,尤其让那些两杯小酒下肚、正吃喝得起劲儿的“老板”们油然而生一股优越感。
生意如此火爆,满街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和热情的吆喝,引得那些过往的行人、客商们不免口水直咽,忍不住要坐下试试口味。夜市城走的是平民路线,价格实惠、性价比很高,而且家家都有那么一两道拿手的好菜。这家不爱换那家,任君选择,随你喜欢。
015黑漆漆的赤马路
秦军家的老屋,就在赤马路边上不远。秦军每日在老娘那儿吃完中午饭,便常与三五老友相邀着,在陈姨小卖部的麻将馆里搓起麻将,一搓就是一下午。
嫁到城里的谷晓月,直到婚后生下儿子胖胖,才逐渐察觉到,秦军不仅牌技娴熟,还瘾大得很,经常打到半夜三更才回家,功夫都是练出来的。
而且虽然秦军是厨师,但在家里他从来不掌勺,都是吃他老娘煮的现成饭菜。即使是偶尔小两口自己开伙,他也是光站在一旁指挥,说是教晓月学,慢慢把晓月的厨艺倒是调教得越来越上道了。晓月笑他说他已经成功的把自己从厨师升级成了厨师长。
夫妻两人都没有稳定收入,婚后虽然与公婆兄嫂分开另住,却时常被叫回到婆婆家吃饭,即使是后来有了孩子,也是婆婆一手在带。
秦军每天只顾着打牌或者钓鱼,晓月见到小区里有些妇女和老人在做一些从工厂拿出来的手工零件加工,便也跟着做,当是消磨时日。初初开始学做的时候,一天做足七八个小时才能勉强赚到十七八块钱,后来慢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