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釜底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显呈三年,哀惠帝暴毙于宫中,年仅七岁,皇位无人承继,大凉王朝覆灭。至此,三大异姓王正式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割据斗争。
凉亡后二十七年,吴军北上伐秦。三月末,吴王率军攻入秦都城长安府,斩杀秦王及其妻妾子女并悬挂头颅于城墙,秦亡。
五月初,吴军向东攻陈,与内应里应外合,势如破竹攻到都城开封府城下,陈王率领臣子出城以亲王礼相迎,以示臣服。
至此已是七月底,吴王结束长达二十七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原。
次年正月,吴王正式登基为帝,以“延”为国号,定都开封府改称中都,改元“永安”,史称睿文帝。
永安十三年秋,睿文帝旧伤复发病重在床不能主持朝政,太子良王代理政事。
永安十四年,睿文帝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子经验不足掌控朝局有心无力。
五月末,蛰伏十数年的岭南王偕同南海卫上将军起兵谋反,长宁长公主驸马、岭南王次子在中都经营数年,从内部瓦解守军。叛军在都城长驱直入,睿文帝次子瑞王亲自领兵重整士气誓死守卫皇城,城外西北卫上将军及时率军赶到,两面夹击反败为胜。
十一月,南海卫上将军被斩,岭南王被擒,兵败,叛军降。
永安十五年,睿文帝废良王太子,立瑞王为太子。
八月,睿文帝驾崩,太子继位。
次年改元“兴和”,史称惠昭帝。
兴和七年冬,惠昭帝偶感风寒,病情断断续续时好时坏。
兴和八年秋,惠昭帝熬了将近一年,遍寻良方无果,太医也无力回天。奈何仅有的两个皇子两年来相继早夭,皇位无人继承。
为了萧氏皇族血脉延续,惠昭帝召大臣拟写诏书,决定将皇室唯一子嗣、贤妃所生的钰瑶公主立为帝姬,向天下昭示她承继大统的资格。
惠昭帝念帝姬年幼尚且五岁,特立五位辅政大臣辅理朝政,赐皇后垂帘听政的权力。
兴和九年正月,惠昭帝病情恶化,不久驾崩。
次年,改元“开隆”,帝姬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基为帝。
开隆四年六月,朝议决定开放女子科举,科举改革在南部十三府试验推行。
开隆七年三月,殿试放榜,改革成果寥寥,无法继续。
五月,多地声援支持改革全国范围内长时间推广,两党朝争一时僵持不下。
争执持续将近一年,保守派坚持反对到底,改革派气势已将消磨殆尽,改革几近废除。
开隆八年七月中旬,中都府早已没有人谈论起那次轰动一时的改革了,也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毫无疑问那将以失败告终。那件事终究会被更新鲜的更惊奇的消息掩埋,所有人似乎都已经遗忘了。
中都永远是人来人往喜新厌旧的,很少有人或事能长久存活于人们口中心里。
当然,自家人自家事除外。
中元节刚过,各家各户都是要祭祖的,以示对祖灵的敬仰,没有人应该数典忘祖。
这也是前天晚上的事了,除却穿城而过的先银河上星星点点没打捞完的不见原形的河灯,已经没什么痕迹能证明那晚祭奠真实存在过。
记忆中这祭祖似乎与灯会无异,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华丽耀目的各式河灯,才是影响最深的。至于先祖是否收到了自己的心意,也没人能说明白,这么热闹鬼魂也该是喜欢的吧。
于是中元节过了,人们还是照常过日子。偶尔忆起过世的人,悲伤之余想起这次中元节祭奠过他们,也能心安理得期待祖宗保佑。只是不知道死去的人在阴间过得是不是都顺心,能有空操心阳间事。
也有一些人是回祖居祭祖的,更重要的是跟族人联络一下感情。若遇上了困难,也可以顺便回去拉拉关系,活人到底还是比死人可见可感,更让人放心安心。
他们也陆陆续续回了中都府,从各处而来在城门处汇聚。
有的坐的马车,车里大包小包塞满了东西,过城门一个个检查费了不少时间,风吹过微微掀起车帘,能看见车里人矜持的笑意。也有的没多少东西,似乎是空手而归,只是也说不准,也许有别的什么收获。
不管怎么说,坐得上马车的至少都是吃穿不愁的,这是许多人一辈子的追求。中都府达官显贵不少,也同样不缺为谋生犯愁的人,城门也许是他们唯一的交集点。
城门处还有许多人... -->>
显呈三年,哀惠帝暴毙于宫中,年仅七岁,皇位无人承继,大凉王朝覆灭。至此,三大异姓王正式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割据斗争。
凉亡后二十七年,吴军北上伐秦。三月末,吴王率军攻入秦都城长安府,斩杀秦王及其妻妾子女并悬挂头颅于城墙,秦亡。
五月初,吴军向东攻陈,与内应里应外合,势如破竹攻到都城开封府城下,陈王率领臣子出城以亲王礼相迎,以示臣服。
至此已是七月底,吴王结束长达二十七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原。
次年正月,吴王正式登基为帝,以“延”为国号,定都开封府改称中都,改元“永安”,史称睿文帝。
永安十三年秋,睿文帝旧伤复发病重在床不能主持朝政,太子良王代理政事。
永安十四年,睿文帝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子经验不足掌控朝局有心无力。
五月末,蛰伏十数年的岭南王偕同南海卫上将军起兵谋反,长宁长公主驸马、岭南王次子在中都经营数年,从内部瓦解守军。叛军在都城长驱直入,睿文帝次子瑞王亲自领兵重整士气誓死守卫皇城,城外西北卫上将军及时率军赶到,两面夹击反败为胜。
十一月,南海卫上将军被斩,岭南王被擒,兵败,叛军降。
永安十五年,睿文帝废良王太子,立瑞王为太子。
八月,睿文帝驾崩,太子继位。
次年改元“兴和”,史称惠昭帝。
兴和七年冬,惠昭帝偶感风寒,病情断断续续时好时坏。
兴和八年秋,惠昭帝熬了将近一年,遍寻良方无果,太医也无力回天。奈何仅有的两个皇子两年来相继早夭,皇位无人继承。
为了萧氏皇族血脉延续,惠昭帝召大臣拟写诏书,决定将皇室唯一子嗣、贤妃所生的钰瑶公主立为帝姬,向天下昭示她承继大统的资格。
惠昭帝念帝姬年幼尚且五岁,特立五位辅政大臣辅理朝政,赐皇后垂帘听政的权力。
兴和九年正月,惠昭帝病情恶化,不久驾崩。
次年,改元“开隆”,帝姬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基为帝。
开隆四年六月,朝议决定开放女子科举,科举改革在南部十三府试验推行。
开隆七年三月,殿试放榜,改革成果寥寥,无法继续。
五月,多地声援支持改革全国范围内长时间推广,两党朝争一时僵持不下。
争执持续将近一年,保守派坚持反对到底,改革派气势已将消磨殆尽,改革几近废除。
开隆八年七月中旬,中都府早已没有人谈论起那次轰动一时的改革了,也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毫无疑问那将以失败告终。那件事终究会被更新鲜的更惊奇的消息掩埋,所有人似乎都已经遗忘了。
中都永远是人来人往喜新厌旧的,很少有人或事能长久存活于人们口中心里。
当然,自家人自家事除外。
中元节刚过,各家各户都是要祭祖的,以示对祖灵的敬仰,没有人应该数典忘祖。
这也是前天晚上的事了,除却穿城而过的先银河上星星点点没打捞完的不见原形的河灯,已经没什么痕迹能证明那晚祭奠真实存在过。
记忆中这祭祖似乎与灯会无异,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华丽耀目的各式河灯,才是影响最深的。至于先祖是否收到了自己的心意,也没人能说明白,这么热闹鬼魂也该是喜欢的吧。
于是中元节过了,人们还是照常过日子。偶尔忆起过世的人,悲伤之余想起这次中元节祭奠过他们,也能心安理得期待祖宗保佑。只是不知道死去的人在阴间过得是不是都顺心,能有空操心阳间事。
也有一些人是回祖居祭祖的,更重要的是跟族人联络一下感情。若遇上了困难,也可以顺便回去拉拉关系,活人到底还是比死人可见可感,更让人放心安心。
他们也陆陆续续回了中都府,从各处而来在城门处汇聚。
有的坐的马车,车里大包小包塞满了东西,过城门一个个检查费了不少时间,风吹过微微掀起车帘,能看见车里人矜持的笑意。也有的没多少东西,似乎是空手而归,只是也说不准,也许有别的什么收获。
不管怎么说,坐得上马车的至少都是吃穿不愁的,这是许多人一辈子的追求。中都府达官显贵不少,也同样不缺为谋生犯愁的人,城门也许是他们唯一的交集点。
城门处还有许多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