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晏有所了解,无论在《三国志》还是在《晋书》中,都有关于他卑劣龌龊言行的记载。不过在下面的故事里,让我们先把那些对何晏的固有观念暂时忘记,尽可能挖掘历史的真相,还原一个全新的、更加真实的何晏。
何晏任吏部尚书后,削弱中正官(负责品评士人的地方豪强士族)的权力,扩大吏部职能,这正是此前夏侯玄在《时事议》中所倡导的,也是当年魏明帝曹叡和卢毓争论的焦点。何晏一边打压老牌士族,一边尽其可能提拔新锐士人。自九品中正制建立以来,魏国士族在九品中正制的滋养下已经变成一只巨兽,而曹爽、何晏则希望变革官吏任命制度,将这只巨兽再度束缚起来。如今,士族的权力首次被成功压制。
曹爽通过何晏掌控官吏任免权,得以起用新人、打压旧臣。
其中,曹爽亲信丁谧、李胜、邓飏、毕轨相继被安插进尚书台做了尚书,以此跟尚书令司马孚相抗衡。顺便补一句,这四位中,除丁谧、毕轨不确定外,李胜和邓飏确凿无疑就在“太和浮华党”名单里。按说曹爽应该不算个文青,为什么他能笼络到大批“太和浮华党”成员?想必,这要归功于他两个亲戚——著名文青曹羲和大名士夏侯玄的关系了。
有了这些亲信控制尚书台实权,尚书令司马孚被彻底架空。由此,曹爽得以大刀阔斧地布下他的棋局,他开始向整个京畿地区扩张势力。
开篇曾讲过,全国十几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刺史(州牧已被取消)。不过,在这十几个州里却有一个特例,那就是京都洛阳所在的司隶州。司隶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叫刺史,而叫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与其他州刺史有明显区别,他手握一千二百人的武装力量,主要职责是纠察、弹劾、逮捕京官。司隶州下的河南郡,因为囊括了洛阳在内的京畿地区,其最高行政长官也不叫河南太守,而叫河南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无论是司隶校尉还是河南尹,恐怕是全天下权势最大的地方行政官了。
曹爽要想控制京畿政权,自然不能放过司隶校尉和河南尹这两个职位。
考虑到尚书台已经被牢牢控制住,此后不久,他又让尚书毕轨转任司隶校尉。
毕轨一上台即疯狂弹劾尚书仆射卢毓、散骑常侍钟毓、河南尹王观等众多朝臣。随后,卢毓被调离尚书台,转任廷尉、光禄勋,钟毓被直接轰出朝廷任魏郡太守,王观转任少府、太仆。由此,这几个跟司马懿一条心的老牌重臣都被踢出权力核心。
接下来,曹爽又让李胜当上了河南尹。李胜摒弃旧法,倡导新法,将河南郡七百余名官吏中的一大半全部裁撤替换。
经过这一轮角逐,曹爽完全控制了官吏任免权和京畿行政权,那些魏国旧臣大多像皮球一样被曹爽踢来踢去。司马懿逐渐陷于被动。
曹爽没有停止脚步,他的目标又瞄向了魏国最大的几个军事重镇。
正始七年(246)夏,幽州刺史毌(gun)丘俭远征辽东半岛,大破高句丽部族领袖王位宫(王位宫是人名)。顺便提一句,中原人的足迹也随这次远征延伸到了今天俄罗斯滨海地区。以下是为冗笔,高句丽约在公元前100年出现于史料记载,长期活跃在辽东半岛。毌丘俭摧毁高句丽丸都城,王位宫逃窜到沃沮(今朝鲜境内),又过了七十年,高句丽重建丸都城,反攻辽东,直到唐高宗时代,这支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了七百余年的少数民族被李、薛仁贵征讨灭亡。最后,约三十万高句丽人迁移到中原被汉族同化,另有十余万高句丽人流落到今天的韩国境内,融入朝鲜民族。
毌丘俭打了大胜仗让曹爽相当振奋。要知道,曹爽、毌丘俭跟曹叡都是从小玩到大的哥们儿。曹爽敏锐地抓住这个契机举荐毌丘俭任豫州刺史兼豫州都督。原本,刺史管政务,都督管军务,不该一人身兼二职,可曹爽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刺史加都督,完全等同于州牧了。
另外不得不讲,曹爽把豫州拨给毌丘俭可谓冒了极大风险,别忘了,豫州原属司马懿的嫡系亲信——荆豫都督王昶掌控。曹爽这么干,等于将王昶管辖的一半领地生生剥夺。为避免王昶造反,曹爽先行征召王昶的儿子王浑、侄子王沈做了自己幕僚,由此握住了王昶的命门。
从此,魏国南战区被分拆为南(荆州)和东南(豫州)两个战区。四个军事重镇统帅中,雍凉都督夏侯玄、豫州都督毌丘俭均属曹爽派系;荆州都督王昶属司马懿派系。而立场莫测的扬州都督王淩则官拜司空,失去了兵权。但因为王淩在淮南根基稳固,暂时没被召回朝廷,继续以三公的身份镇守边境。
曹爽虽暂时动不了王淩,但还是把手插进了扬州。曾被王淩弹劾罢免的庐江太守文钦,因为跟曹氏同乡(祖籍兖州谯郡)受到曹爽保护,重新当回了庐江太守,另一名“太和浮华党”成员诸葛诞则被曹爽任命为扬州刺史。根据刺史多会升迁到都督这个惯例,曹爽极可能准备让诸葛诞将来接替王淩做扬州都督。
总之,在藩镇重臣的配比上,曹爽压过司马懿。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这三个被曹爽竭力提拔的人,在很多年后也的确不负曹爽所望,成了与司马家族抗衡的重要力量。
到这个时候,早年“太和浮华案”中的涉案者——夏侯玄、诸葛诞、邓飏、李胜,以及疑似涉案者——何晏、丁谧、毕轨诸人,除司马师外,全部投奔至曹爽门下且个个官运亨通。司马师又做何感想呢?他曾单纯地认为大家同是士大夫(虽然“单纯”这个词用在司马师身上有些不太合适,但谁没有过年轻的时候呢),应该拥有相同的理念,直到今天,他终于看清,“浮华友”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全成了自己的政敌。司马师心里只有说不出的恨。
何晏曾说过一句话:“深不可测,能通达天下至理者唯有夏侯玄;细致入微,能把握天下事务者唯有司马师。”当时,夏侯玄是当之无愧的名士楷模,何晏拿司马师与夏侯玄相提并论,可谓推崇备至。
然而,司马师再也不会在意那如同浮云一般的虚名了,那些年,和他一起名声响彻京师、一起遭到罢黜的“浮华友”,从此以后势不两立!
司马师独自游走于洛阳的市井,他看起来仿佛漫无目的,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目的性极强的人。几年来,他挥金如土,靠财力和权力扶助了很多走投无路的人。有些人感恩戴德,成为他门下的食客。在这些食客中,又有一部分人,或因知遇之恩,或因救命之恩,即便为他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人称为死士。
正始年:老臣的立场
就在曹爽不遗余力排挤旧臣、起用新人的时候,司马懿则把那些被曹爽踢飞的同僚一一笼络到自己身边。
在曹爽的众多幕僚中,孙礼地位很特殊,他是曹氏三朝老臣,曾受曹叡之托辅佐曹爽,可他与曹爽的关系处得并不融洽。
孙礼经常在曹爽面前说司马懿的好话,更劝曹爽与司马懿和睦相处。
若不是考虑到当初曹叡亲口跟自己说过——“孙礼为人耿直坦诚,只是说话不太招人爱听,你得多担待”这样的话,曹爽简直怀疑孙礼是司马懿派过来的奸细。
孙礼不会说话的毛病让他的仕途颇多坎坷,无论在哪个位子都坐不稳。早在正始初年,他被曹爽外派任扬州刺史。当时正值芍陂之战,孙礼与扬州都督王淩共同抵御吴将全琮。而后,孙礼被召回朝廷担任少府,没多久,他离开朝廷出任荆州刺史,紧接着,又转任冀州刺史。
正当孙礼准备前往冀州赴任之际,司马懿好意叮嘱:“冀州境内的清河郡和平原郡因为地界纠纷已争执了八年,之前历经两届刺史都不能解决,这回就看你的本事了。”
孙礼早有准备,他回答:“清河郡拿祖坟的位置说事,平原郡又抬出当地宿老反驳,但我认为那些都不足以成为地界划分的依据。当年先帝(曹叡)年幼时被封为平原王,正好有一幅地图明确划出平原郡的地界,这才是最合理的官方证据。”
司马懿欣然称赞。
旋即,孙礼埋头钻进府库翻箱倒柜,找到了这幅有些年头的地图。他拂去厚厚的尘土,果然见平原郡的地界清晰地标注在地图上。孙礼得到了答案——“有争议的地方应归属平原郡。”争执八年的地界纠纷眼看就要彻底了断,他心里无比畅快。然而,曹爽先前倾向把有争议的地方划给清河郡,而孙礼的裁定结果却与曹爽相悖。这事把曹爽惹得很不高兴。
一根筋的孙礼根本不理会曹爽,他拿着地图前往冀州裁定二郡疆界。不难想象,他遭到了清河郡官员的集体抵制。
“大将军许诺过,这块地属清河郡!”
孙礼发现自己的政令根本推行不下去,便犯起牛脾气,上奏朝廷道:“我用官方地图作为证据裁定郡界,地方官员都敢抗命,我还有什么脸再拿朝廷的俸禄!”随后,他也不等朝廷答复直接辞官卸任。
曹爽见孙礼这么不给面子,索性判处孙礼禁锢五年不得为官。孙礼的仕途戛然而止。
不过,孙礼没有苦等五年。刚过一年,他就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城门校尉。
孙礼很诧异,自己明明被判五年不能做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司马懿拼命求情才让孙礼的刑期提前结束。过了没多久,司马懿又举荐孙礼当上了并州刺史。孙礼总算咸鱼翻生。
孙礼即将远赴并州,临行前,他来向司马懿辞行。他本该为重返仕途高兴,但他见到司马懿后却是满脸怨气。
晏有所了解,无论在《三国志》还是在《晋书》中,都有关于他卑劣龌龊言行的记载。不过在下面的故事里,让我们先把那些对何晏的固有观念暂时忘记,尽可能挖掘历史的真相,还原一个全新的、更加真实的何晏。
何晏任吏部尚书后,削弱中正官(负责品评士人的地方豪强士族)的权力,扩大吏部职能,这正是此前夏侯玄在《时事议》中所倡导的,也是当年魏明帝曹叡和卢毓争论的焦点。何晏一边打压老牌士族,一边尽其可能提拔新锐士人。自九品中正制建立以来,魏国士族在九品中正制的滋养下已经变成一只巨兽,而曹爽、何晏则希望变革官吏任命制度,将这只巨兽再度束缚起来。如今,士族的权力首次被成功压制。
曹爽通过何晏掌控官吏任免权,得以起用新人、打压旧臣。
其中,曹爽亲信丁谧、李胜、邓飏、毕轨相继被安插进尚书台做了尚书,以此跟尚书令司马孚相抗衡。顺便补一句,这四位中,除丁谧、毕轨不确定外,李胜和邓飏确凿无疑就在“太和浮华党”名单里。按说曹爽应该不算个文青,为什么他能笼络到大批“太和浮华党”成员?想必,这要归功于他两个亲戚——著名文青曹羲和大名士夏侯玄的关系了。
有了这些亲信控制尚书台实权,尚书令司马孚被彻底架空。由此,曹爽得以大刀阔斧地布下他的棋局,他开始向整个京畿地区扩张势力。
开篇曾讲过,全国十几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刺史(州牧已被取消)。不过,在这十几个州里却有一个特例,那就是京都洛阳所在的司隶州。司隶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叫刺史,而叫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与其他州刺史有明显区别,他手握一千二百人的武装力量,主要职责是纠察、弹劾、逮捕京官。司隶州下的河南郡,因为囊括了洛阳在内的京畿地区,其最高行政长官也不叫河南太守,而叫河南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无论是司隶校尉还是河南尹,恐怕是全天下权势最大的地方行政官了。
曹爽要想控制京畿政权,自然不能放过司隶校尉和河南尹这两个职位。
考虑到尚书台已经被牢牢控制住,此后不久,他又让尚书毕轨转任司隶校尉。
毕轨一上台即疯狂弹劾尚书仆射卢毓、散骑常侍钟毓、河南尹王观等众多朝臣。随后,卢毓被调离尚书台,转任廷尉、光禄勋,钟毓被直接轰出朝廷任魏郡太守,王观转任少府、太仆。由此,这几个跟司马懿一条心的老牌重臣都被踢出权力核心。
接下来,曹爽又让李胜当上了河南尹。李胜摒弃旧法,倡导新法,将河南郡七百余名官吏中的一大半全部裁撤替换。
经过这一轮角逐,曹爽完全控制了官吏任免权和京畿行政权,那些魏国旧臣大多像皮球一样被曹爽踢来踢去。司马懿逐渐陷于被动。
曹爽没有停止脚步,他的目标又瞄向了魏国最大的几个军事重镇。
正始七年(246)夏,幽州刺史毌(gun)丘俭远征辽东半岛,大破高句丽部族领袖王位宫(王位宫是人名)。顺便提一句,中原人的足迹也随这次远征延伸到了今天俄罗斯滨海地区。以下是为冗笔,高句丽约在公元前100年出现于史料记载,长期活跃在辽东半岛。毌丘俭摧毁高句丽丸都城,王位宫逃窜到沃沮(今朝鲜境内),又过了七十年,高句丽重建丸都城,反攻辽东,直到唐高宗时代,这支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了七百余年的少数民族被李、薛仁贵征讨灭亡。最后,约三十万高句丽人迁移到中原被汉族同化,另有十余万高句丽人流落到今天的韩国境内,融入朝鲜民族。
毌丘俭打了大胜仗让曹爽相当振奋。要知道,曹爽、毌丘俭跟曹叡都是从小玩到大的哥们儿。曹爽敏锐地抓住这个契机举荐毌丘俭任豫州刺史兼豫州都督。原本,刺史管政务,都督管军务,不该一人身兼二职,可曹爽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刺史加都督,完全等同于州牧了。
另外不得不讲,曹爽把豫州拨给毌丘俭可谓冒了极大风险,别忘了,豫州原属司马懿的嫡系亲信——荆豫都督王昶掌控。曹爽这么干,等于将王昶管辖的一半领地生生剥夺。为避免王昶造反,曹爽先行征召王昶的儿子王浑、侄子王沈做了自己幕僚,由此握住了王昶的命门。
从此,魏国南战区被分拆为南(荆州)和东南(豫州)两个战区。四个军事重镇统帅中,雍凉都督夏侯玄、豫州都督毌丘俭均属曹爽派系;荆州都督王昶属司马懿派系。而立场莫测的扬州都督王淩则官拜司空,失去了兵权。但因为王淩在淮南根基稳固,暂时没被召回朝廷,继续以三公的身份镇守边境。
曹爽虽暂时动不了王淩,但还是把手插进了扬州。曾被王淩弹劾罢免的庐江太守文钦,因为跟曹氏同乡(祖籍兖州谯郡)受到曹爽保护,重新当回了庐江太守,另一名“太和浮华党”成员诸葛诞则被曹爽任命为扬州刺史。根据刺史多会升迁到都督这个惯例,曹爽极可能准备让诸葛诞将来接替王淩做扬州都督。
总之,在藩镇重臣的配比上,曹爽压过司马懿。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这三个被曹爽竭力提拔的人,在很多年后也的确不负曹爽所望,成了与司马家族抗衡的重要力量。
到这个时候,早年“太和浮华案”中的涉案者——夏侯玄、诸葛诞、邓飏、李胜,以及疑似涉案者——何晏、丁谧、毕轨诸人,除司马师外,全部投奔至曹爽门下且个个官运亨通。司马师又做何感想呢?他曾单纯地认为大家同是士大夫(虽然“单纯”这个词用在司马师身上有些不太合适,但谁没有过年轻的时候呢),应该拥有相同的理念,直到今天,他终于看清,“浮华友”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全成了自己的政敌。司马师心里只有说不出的恨。
何晏曾说过一句话:“深不可测,能通达天下至理者唯有夏侯玄;细致入微,能把握天下事务者唯有司马师。”当时,夏侯玄是当之无愧的名士楷模,何晏拿司马师与夏侯玄相提并论,可谓推崇备至。
然而,司马师再也不会在意那如同浮云一般的虚名了,那些年,和他一起名声响彻京师、一起遭到罢黜的“浮华友”,从此以后势不两立!
司马师独自游走于洛阳的市井,他看起来仿佛漫无目的,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目的性极强的人。几年来,他挥金如土,靠财力和权力扶助了很多走投无路的人。有些人感恩戴德,成为他门下的食客。在这些食客中,又有一部分人,或因知遇之恩,或因救命之恩,即便为他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人称为死士。
正始年:老臣的立场
就在曹爽不遗余力排挤旧臣、起用新人的时候,司马懿则把那些被曹爽踢飞的同僚一一笼络到自己身边。
在曹爽的众多幕僚中,孙礼地位很特殊,他是曹氏三朝老臣,曾受曹叡之托辅佐曹爽,可他与曹爽的关系处得并不融洽。
孙礼经常在曹爽面前说司马懿的好话,更劝曹爽与司马懿和睦相处。
若不是考虑到当初曹叡亲口跟自己说过——“孙礼为人耿直坦诚,只是说话不太招人爱听,你得多担待”这样的话,曹爽简直怀疑孙礼是司马懿派过来的奸细。
孙礼不会说话的毛病让他的仕途颇多坎坷,无论在哪个位子都坐不稳。早在正始初年,他被曹爽外派任扬州刺史。当时正值芍陂之战,孙礼与扬州都督王淩共同抵御吴将全琮。而后,孙礼被召回朝廷担任少府,没多久,他离开朝廷出任荆州刺史,紧接着,又转任冀州刺史。
正当孙礼准备前往冀州赴任之际,司马懿好意叮嘱:“冀州境内的清河郡和平原郡因为地界纠纷已争执了八年,之前历经两届刺史都不能解决,这回就看你的本事了。”
孙礼早有准备,他回答:“清河郡拿祖坟的位置说事,平原郡又抬出当地宿老反驳,但我认为那些都不足以成为地界划分的依据。当年先帝(曹叡)年幼时被封为平原王,正好有一幅地图明确划出平原郡的地界,这才是最合理的官方证据。”
司马懿欣然称赞。
旋即,孙礼埋头钻进府库翻箱倒柜,找到了这幅有些年头的地图。他拂去厚厚的尘土,果然见平原郡的地界清晰地标注在地图上。孙礼得到了答案——“有争议的地方应归属平原郡。”争执八年的地界纠纷眼看就要彻底了断,他心里无比畅快。然而,曹爽先前倾向把有争议的地方划给清河郡,而孙礼的裁定结果却与曹爽相悖。这事把曹爽惹得很不高兴。
一根筋的孙礼根本不理会曹爽,他拿着地图前往冀州裁定二郡疆界。不难想象,他遭到了清河郡官员的集体抵制。
“大将军许诺过,这块地属清河郡!”
孙礼发现自己的政令根本推行不下去,便犯起牛脾气,上奏朝廷道:“我用官方地图作为证据裁定郡界,地方官员都敢抗命,我还有什么脸再拿朝廷的俸禄!”随后,他也不等朝廷答复直接辞官卸任。
曹爽见孙礼这么不给面子,索性判处孙礼禁锢五年不得为官。孙礼的仕途戛然而止。
不过,孙礼没有苦等五年。刚过一年,他就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城门校尉。
孙礼很诧异,自己明明被判五年不能做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司马懿拼命求情才让孙礼的刑期提前结束。过了没多久,司马懿又举荐孙礼当上了并州刺史。孙礼总算咸鱼翻生。
孙礼即将远赴并州,临行前,他来向司马懿辞行。他本该为重返仕途高兴,但他见到司马懿后却是满脸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