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司马衷死后,朝臣给他追加的谥号是“惠”,这居然是个善谥。惠字在谥法中的含义很多,其中有:仁慈、柔和、宽容。如果说这些评价尚算说得过去,那另外还有一些含义,如“爱民好学”“威德可怀”等就实在跟司马衷沾不上边了。司马衷爱民吗?不得而知,从他问“何不食肉糜”这话来看,他压根不能真正理解老百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说到底,朝臣大概是心存怜悯,觉得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帝实在太可怜,这才给了他一个名不副实的谥号吧。
他早就该死了。
所有人心里都这么想。
司马衷的死对羊献容——这位被人废了五次,又复立了五次的皇后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羊献容强装悲痛,内心却无比畅快轻松。她当然对那个智障老公没半点感情,正是因为有司马衷的存在,自己才遭受了一连串苦难。司马衷可算死了,至于以后,政治局势依然会动荡不堪,然而,再怎么祸害都是祸害下届皇帝,自己大概能喘口气了。
羊献容稳稳地坐在皇宫里,多年来,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能亲手左右命运。
我将来要过得更好。或许,我的出头之日到了?皇太后之位离我近在咫尺!
不!不对!她猛然意识到,早在一年前,司马颙已经册立司马衷的弟弟司马炽当了皇太弟!论辈分,她是司马炽的嫂子,如果让司马炽继位,她绝对当不成皇太后。
不行!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如何都得搏一搏!
“司马炽是被逆臣司马颙册立的,不算数!前太子司马覃(司马遐的儿子,被司马冏册立为皇太子)才该继承皇帝位。”
当时司马炽二十三岁,司马覃则仅有十二岁,羊献容想立司马覃自是为谋求皇太后的地位,但旁边的侍中华混听了,却是心惊肉跳。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等到傻皇帝死了,眼看晋室复兴有望,绝不能再立一个孩子当皇帝。想到这里,他劝阻道:“皇太弟司马炽身为皇室继承人这事天下皆知,大家都认可其地位,不宜再度变更。”
“放肆!我已下旨,速召司马覃入宫!”
这边,羊献容宣召前太子司马覃;另一边,华混赶忙跑出去通报司马越。司马越得知变故后,火速宣召司马炽入皇宫,赶紧举办登基大典。那么,既然司马炽是被司马越的死对头——司马颙册立的,为什么司马越仍坚持让司马炽当皇帝呢?这是因为司马炽在朝中呼声很高,他继位已是大势所趋,司马越刚刚秉政,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跟众臣唱反调。再者,如果年幼的司马覃继位,司马越将来还得应付一个皇太后,给自己增添新麻烦。
等司马炽经过尚书台的时候,正跟司马覃撞了个对脸。司马覃是个孩子,被大伙吓唬了几句就打道回府,算是主动出局。
就这样,公元307年1月11日,司马炎第二十五子——二十三岁的司马炽登基,成为西晋第三届皇帝。羊献容到底还是没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没能当上皇太后,只尊为惠皇后,老老实实地蜗居进了弘训宫。她一句话都没说,她心里依旧告诉自己,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认,就要忍,说不准将来还会发生什么呢!
八王之乱
司马越打败司马颙后,任命梁柳为新任关中都督。没过多久,司马颙的故吏牵秀(“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曾陷害过陆机)、马瞻等人将梁柳刺杀。随后,牵秀、马瞻等人又把逃到太白山的司马颙抬了出来,打算东山再起。
“我们就说梁柳是自己病死的,您放心,这事赖不到您头上。”
司马颙忐忑不安地回到长安城。
司马越可不管梁柳之死赖不赖得到司马颙头上,他本以为司马颙能从此消停,万没料到这小子居然死灰复燃。他火速派出麋晃、贾龛(kn)、贾疋(y)等人讨伐司马颙。说句题外话,贾龛和贾疋是堂兄弟,他们并非贾充后人,而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谋略家贾诩的曾孙。多年后,贾疋官拜雍州刺史,多次与匈奴汉赵王朝开战,为光复西晋而奋斗。关于他的事迹,后面还会提到。
麋晃、贾龛、贾疋很快杀了牵秀和马瞻,随后,大军将司马颙围困在长安城中。
司马越可不想跟司马颙这么耗下去。
公元307年2月,也就是新皇帝继位的翌月,司马越打算以怀柔手段诱出司马颙,遂让朝廷拜司马颙为司徒,并给司马颙传达口信:“只要你来洛阳,以前的事,咱们既往不咎。”
司马颙自知早晚城破人亡,他也不想再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了。要死要活,来个痛快的吧!于是,司马颙出了长安城,往洛阳而去。果不其然,就在半路上,他被司马模(司马越四弟)派来的人截杀了。
自公元291年司马玮发动政变将司马亮、卫瓘两位重臣抄家灭门,到此时近十六年,这一连串把西晋王朝搅得天翻地覆的政变加混战,终于随着司马颙和司马颖双双魂归西天而告一段落。司马越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在历史上,关于西晋王朝的这段动荡,有个专有名词——“八王之乱”。八王,指的是八位藩王。让我们来回顾一遍,他们分别是——
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老实人,被杨骏排挤,后被侄孙司马玮杀了。
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二愣子,被贾南风耍得团团转,最后被贾南风杀了。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年轻时偷御宝,年老后偷皇位,名副其实的贼。他发动政变剿灭贾南风,又心满意足当了一百一十六天皇帝后被侄孙司马颖、司马冏等人干掉。
齐王司马冏(司马攸的儿子)——有点政治手腕,仗打得一塌糊涂,首倡勤王义军讨伐司马伦,后被堂兄司马乂灭了。
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为人还算不错,来了个绝地大反击,杀了堂弟司马冏,却惹得十六弟司马颖和堂叔司马颙眼红,最后被司马颙手下张方活活烤死。
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半傻子,本来在卢志的辅佐下应该有点作为,却被堂叔司马颙当枪使,死于邺城监牢狱卒之手。
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孙子)——不甘寂寞的关中都督,把堂侄司马颖玩弄于股掌之间,但面对大型战役根本hold不住,战败后被司马模杀了;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也是个不甘寂寞,明明没自己啥事,却非往自己身上揽事的主。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挑起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的一场战争,调动了中原及黄河以北各州都督,跟族兄司马颙开战,最后胜出。关于他的故事还没结束。
这八位藩王恰好在《晋书》中被合在一个章节,而他们几乎都牵涉政变,故有“八王之乱”的说法。不过,假如更严谨地分析,老实巴交的司马亮仅仅是被杨骏排挤,而他自己并没有主动挑起政变,故不应列入“八王之乱”的行列。再说暴虐的司马玮,甘愿充当贾南风的马前卒,确实引发了一场政变,更导致司马亮和卫瓘家破人亡。但是,司马玮和后面那几位藩王之间,毕竟隔着长达十年的相对稳定的元康年,即贾南风、张华、裴、贾模执政的时代,故把司马玮跟后面政变的藩王连在一起也稍显牵强。而真正挑起战争,并引发极大动荡的藩王,准确地说应该是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这六位。此外,还应该算上——
淮南王司马允(司马炎第十子)——率七百死士围攻叔祖司马伦,在阵中遭到刺杀的失意“皇太弟”(实则,他只是想当皇太弟未遂)。
新野王司马歆(司马懿第七子司马骏的儿子)——在勤王战争中充当堂侄司马乂的跟班,攻打堂叔司马伦。
新蔡王司马腾、高密王司马略、南阳王司马模(司马越的三个胞弟)、范阳王司马虓(司马越的堂弟)——参与公元305年至公元306年那场大乱战,帮司马越打败了司马颙。
这样说来,从元康年结束至今的六年间,挑起或参与政变、战乱的藩王总共有十二位。只是“十二王之乱”读起来要比“八王之乱”拗口罢了。
一大家子人就这么没完没了地你杀我我杀你,倘若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他们在天有灵,绝对能气得掀开棺材板,跳出来诈尸。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想当年,无论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还是司马炎,无一不是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但为什么仅仅到了司马衷这一代,国家就一下子乱成这副惨象?很多人说,魏朝时,曹丕扼制藩王,皇权旁落,而晋朝时,司马家族吸取了魏朝的教训,极大增强藩王的实力,结果适得其反,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这说法片面了些。司马炎在世时虽然相当优待藩王,但藩王其实并没控制多少军队。史书中明确记载了晋朝初年藩王的统兵数量——大藩王五千人;中藩王三千人;小藩王五百人。当时,淮南相刘颂甚至还认为藩王军力不足,提议增加藩国军队的数量。而在“八王之乱(十二王之乱)”时,藩王动辄就兴起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当然不是藩王政策的缘故。再者,司马炎时代,也没有一个藩王想回自己藩国发展势力,他们无一不是赖在京城安享繁荣富贵。
还有人说,司马炎临死前派出大批藩王担任外州都督,这是祸乱的根源。但这说法也不严谨。二愣子司马玮倒是荆州都督,但他发动政变是在他只身来到洛阳之后,且根本没动用他的荆州军团。篡国者司马伦也一样,他们都是利用皇城禁军夺权。至于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这五位,他们担任外州都督都是在司马炎死后,政局已经开始动荡,且出于种种缘由,迫不得已才被排挤出朝廷的。
由此,纵使司马炎没有采取优待藩王的政策,后面必然还是会掀起同样的动荡。退一万步讲,就算司马炎压制了藩王,后面或许就是“某某外姓权臣之乱”了。因为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种种社会制度正是帮助人们克制私欲,一旦制度出了问题,人心中的私欲就会无限滋生蔓延。
不幸的是,在古代,制度的重要环节取决于一个人——皇帝。
皇帝无能,凭什么我要听他的?其实不只是藩王,每个人都会生出类似的想法。
所以说,一切的根源,还是应该归咎于司马炎硬要立司马衷为皇太子这件事。有句话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客观地评价,虽然司马炎是个一统天下的开国... -->>
司马衷死后,朝臣给他追加的谥号是“惠”,这居然是个善谥。惠字在谥法中的含义很多,其中有:仁慈、柔和、宽容。如果说这些评价尚算说得过去,那另外还有一些含义,如“爱民好学”“威德可怀”等就实在跟司马衷沾不上边了。司马衷爱民吗?不得而知,从他问“何不食肉糜”这话来看,他压根不能真正理解老百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说到底,朝臣大概是心存怜悯,觉得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帝实在太可怜,这才给了他一个名不副实的谥号吧。
他早就该死了。
所有人心里都这么想。
司马衷的死对羊献容——这位被人废了五次,又复立了五次的皇后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羊献容强装悲痛,内心却无比畅快轻松。她当然对那个智障老公没半点感情,正是因为有司马衷的存在,自己才遭受了一连串苦难。司马衷可算死了,至于以后,政治局势依然会动荡不堪,然而,再怎么祸害都是祸害下届皇帝,自己大概能喘口气了。
羊献容稳稳地坐在皇宫里,多年来,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能亲手左右命运。
我将来要过得更好。或许,我的出头之日到了?皇太后之位离我近在咫尺!
不!不对!她猛然意识到,早在一年前,司马颙已经册立司马衷的弟弟司马炽当了皇太弟!论辈分,她是司马炽的嫂子,如果让司马炽继位,她绝对当不成皇太后。
不行!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如何都得搏一搏!
“司马炽是被逆臣司马颙册立的,不算数!前太子司马覃(司马遐的儿子,被司马冏册立为皇太子)才该继承皇帝位。”
当时司马炽二十三岁,司马覃则仅有十二岁,羊献容想立司马覃自是为谋求皇太后的地位,但旁边的侍中华混听了,却是心惊肉跳。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等到傻皇帝死了,眼看晋室复兴有望,绝不能再立一个孩子当皇帝。想到这里,他劝阻道:“皇太弟司马炽身为皇室继承人这事天下皆知,大家都认可其地位,不宜再度变更。”
“放肆!我已下旨,速召司马覃入宫!”
这边,羊献容宣召前太子司马覃;另一边,华混赶忙跑出去通报司马越。司马越得知变故后,火速宣召司马炽入皇宫,赶紧举办登基大典。那么,既然司马炽是被司马越的死对头——司马颙册立的,为什么司马越仍坚持让司马炽当皇帝呢?这是因为司马炽在朝中呼声很高,他继位已是大势所趋,司马越刚刚秉政,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跟众臣唱反调。再者,如果年幼的司马覃继位,司马越将来还得应付一个皇太后,给自己增添新麻烦。
等司马炽经过尚书台的时候,正跟司马覃撞了个对脸。司马覃是个孩子,被大伙吓唬了几句就打道回府,算是主动出局。
就这样,公元307年1月11日,司马炎第二十五子——二十三岁的司马炽登基,成为西晋第三届皇帝。羊献容到底还是没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没能当上皇太后,只尊为惠皇后,老老实实地蜗居进了弘训宫。她一句话都没说,她心里依旧告诉自己,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认,就要忍,说不准将来还会发生什么呢!
八王之乱
司马越打败司马颙后,任命梁柳为新任关中都督。没过多久,司马颙的故吏牵秀(“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曾陷害过陆机)、马瞻等人将梁柳刺杀。随后,牵秀、马瞻等人又把逃到太白山的司马颙抬了出来,打算东山再起。
“我们就说梁柳是自己病死的,您放心,这事赖不到您头上。”
司马颙忐忑不安地回到长安城。
司马越可不管梁柳之死赖不赖得到司马颙头上,他本以为司马颙能从此消停,万没料到这小子居然死灰复燃。他火速派出麋晃、贾龛(kn)、贾疋(y)等人讨伐司马颙。说句题外话,贾龛和贾疋是堂兄弟,他们并非贾充后人,而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谋略家贾诩的曾孙。多年后,贾疋官拜雍州刺史,多次与匈奴汉赵王朝开战,为光复西晋而奋斗。关于他的事迹,后面还会提到。
麋晃、贾龛、贾疋很快杀了牵秀和马瞻,随后,大军将司马颙围困在长安城中。
司马越可不想跟司马颙这么耗下去。
公元307年2月,也就是新皇帝继位的翌月,司马越打算以怀柔手段诱出司马颙,遂让朝廷拜司马颙为司徒,并给司马颙传达口信:“只要你来洛阳,以前的事,咱们既往不咎。”
司马颙自知早晚城破人亡,他也不想再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了。要死要活,来个痛快的吧!于是,司马颙出了长安城,往洛阳而去。果不其然,就在半路上,他被司马模(司马越四弟)派来的人截杀了。
自公元291年司马玮发动政变将司马亮、卫瓘两位重臣抄家灭门,到此时近十六年,这一连串把西晋王朝搅得天翻地覆的政变加混战,终于随着司马颙和司马颖双双魂归西天而告一段落。司马越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在历史上,关于西晋王朝的这段动荡,有个专有名词——“八王之乱”。八王,指的是八位藩王。让我们来回顾一遍,他们分别是——
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老实人,被杨骏排挤,后被侄孙司马玮杀了。
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二愣子,被贾南风耍得团团转,最后被贾南风杀了。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年轻时偷御宝,年老后偷皇位,名副其实的贼。他发动政变剿灭贾南风,又心满意足当了一百一十六天皇帝后被侄孙司马颖、司马冏等人干掉。
齐王司马冏(司马攸的儿子)——有点政治手腕,仗打得一塌糊涂,首倡勤王义军讨伐司马伦,后被堂兄司马乂灭了。
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为人还算不错,来了个绝地大反击,杀了堂弟司马冏,却惹得十六弟司马颖和堂叔司马颙眼红,最后被司马颙手下张方活活烤死。
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半傻子,本来在卢志的辅佐下应该有点作为,却被堂叔司马颙当枪使,死于邺城监牢狱卒之手。
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孙子)——不甘寂寞的关中都督,把堂侄司马颖玩弄于股掌之间,但面对大型战役根本hold不住,战败后被司马模杀了;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也是个不甘寂寞,明明没自己啥事,却非往自己身上揽事的主。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挑起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的一场战争,调动了中原及黄河以北各州都督,跟族兄司马颙开战,最后胜出。关于他的故事还没结束。
这八位藩王恰好在《晋书》中被合在一个章节,而他们几乎都牵涉政变,故有“八王之乱”的说法。不过,假如更严谨地分析,老实巴交的司马亮仅仅是被杨骏排挤,而他自己并没有主动挑起政变,故不应列入“八王之乱”的行列。再说暴虐的司马玮,甘愿充当贾南风的马前卒,确实引发了一场政变,更导致司马亮和卫瓘家破人亡。但是,司马玮和后面那几位藩王之间,毕竟隔着长达十年的相对稳定的元康年,即贾南风、张华、裴、贾模执政的时代,故把司马玮跟后面政变的藩王连在一起也稍显牵强。而真正挑起战争,并引发极大动荡的藩王,准确地说应该是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这六位。此外,还应该算上——
淮南王司马允(司马炎第十子)——率七百死士围攻叔祖司马伦,在阵中遭到刺杀的失意“皇太弟”(实则,他只是想当皇太弟未遂)。
新野王司马歆(司马懿第七子司马骏的儿子)——在勤王战争中充当堂侄司马乂的跟班,攻打堂叔司马伦。
新蔡王司马腾、高密王司马略、南阳王司马模(司马越的三个胞弟)、范阳王司马虓(司马越的堂弟)——参与公元305年至公元306年那场大乱战,帮司马越打败了司马颙。
这样说来,从元康年结束至今的六年间,挑起或参与政变、战乱的藩王总共有十二位。只是“十二王之乱”读起来要比“八王之乱”拗口罢了。
一大家子人就这么没完没了地你杀我我杀你,倘若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他们在天有灵,绝对能气得掀开棺材板,跳出来诈尸。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想当年,无论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还是司马炎,无一不是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但为什么仅仅到了司马衷这一代,国家就一下子乱成这副惨象?很多人说,魏朝时,曹丕扼制藩王,皇权旁落,而晋朝时,司马家族吸取了魏朝的教训,极大增强藩王的实力,结果适得其反,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这说法片面了些。司马炎在世时虽然相当优待藩王,但藩王其实并没控制多少军队。史书中明确记载了晋朝初年藩王的统兵数量——大藩王五千人;中藩王三千人;小藩王五百人。当时,淮南相刘颂甚至还认为藩王军力不足,提议增加藩国军队的数量。而在“八王之乱(十二王之乱)”时,藩王动辄就兴起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当然不是藩王政策的缘故。再者,司马炎时代,也没有一个藩王想回自己藩国发展势力,他们无一不是赖在京城安享繁荣富贵。
还有人说,司马炎临死前派出大批藩王担任外州都督,这是祸乱的根源。但这说法也不严谨。二愣子司马玮倒是荆州都督,但他发动政变是在他只身来到洛阳之后,且根本没动用他的荆州军团。篡国者司马伦也一样,他们都是利用皇城禁军夺权。至于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这五位,他们担任外州都督都是在司马炎死后,政局已经开始动荡,且出于种种缘由,迫不得已才被排挤出朝廷的。
由此,纵使司马炎没有采取优待藩王的政策,后面必然还是会掀起同样的动荡。退一万步讲,就算司马炎压制了藩王,后面或许就是“某某外姓权臣之乱”了。因为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种种社会制度正是帮助人们克制私欲,一旦制度出了问题,人心中的私欲就会无限滋生蔓延。
不幸的是,在古代,制度的重要环节取决于一个人——皇帝。
皇帝无能,凭什么我要听他的?其实不只是藩王,每个人都会生出类似的想法。
所以说,一切的根源,还是应该归咎于司马炎硬要立司马衷为皇太子这件事。有句话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客观地评价,虽然司马炎是个一统天下的开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