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大元王朝(出书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地盘,称“南琐红军”。定远(今属安徽)人郭子兴行动较晚。他在至正十二年二月底带几千人杀进濠州(在今安徽凤阳东北)。因为事先同颍州首领杜遵道联络过,一同起事的五个人都奉命称濠州节制元帅。他们与颍州红巾军之间在名义上有隶属关系。这些造反者的首脑,有的是白莲教的职业传教士;有的是富豪出身,如郭子兴、刘福通。徐州的李二家有一仓芝麻,饥荒时用以赈济饥民,所以有芝麻李之称,可见也是很富实的。起义首领中还有一些是走南闯北的商贩。徐寿辉和王权就都是贩布商人。
乘乱而起的,还有两个武装走私盐货的豪霸,即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方国珍和泰州(今属江苏)人张士诚。方国珍较早被官府逼反,以后叛服不常,靠控制在手上的浙东海盗武装,向元廷邀官请爵,自霸一方。张士诚起义于至正十三年正月,部众都是苏北沿海盐场的官役户,先后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称雄苏北。并在次年正月称诚王,国号大周。这两支势力与白莲教和红巾军都没有什么联系。
自至正十二年起,元政府从最初受到的打击所引起的休克状态中缓慢地复苏,因此调兵遣将,分头进征各地的反叛。元军虽然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毕竟逐渐占据上风。除了长围濠州五月之久竟无功撤去外,到至正十三年末,元军在各个战场上差不多已将红巾军各系都逼入绝境。至正十四年(1354)九月,丞相脱脱总兵号称百万,进征苏北的张士诚。十一月,元军大败张士诚部于高邮城下,遂将高邮团团围死,又分兵经略苏北其他城池。张士诚在高邮城中意志溃颓,“日议附降”。到十二月,元宫廷内党争的形势陡然变化,脱脱以“师老财费”、“曾无尺寸之效”被削去兵权。在诏书正式到达之前,脱脱在朝中的政敌担心他会拥兵对抗,所以先遣人到军中,声称诏书宣读之后,“不即散者当族诛”。因此一俟脱脱奉诏,百万大军,一时四散。张士诚得绝处逢生,而元朝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抑制死灰复燃的燎原大火烧遍大江南北。“小明王”的盛衰元军高邮之溃,使转入低潮的红巾军各系顿时压力大减。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杜遵道、刘福通迎最初出逃武安的韩山童妻杨氏和儿子韩林儿于砀山(今属安徽)夹河,在毫州(今安徽毫县)建国,国号宋。年号龙凤。韩林儿称帝,又号“小明王”。鹿邑之东的太清宫被拆毁,木料用于替小明王盖建宫殿。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次之,为平章政事。杜遵道曾在大都枢密院里做吏职,见过世面,从颍上举义时就是韩山童系最核心的人物。这时他与韩林儿的母亲“皇太后”杨氏又有很不寻常的关系,所以对刘福通颇有一点颐指气使的架势。他是文人,手中没有兵权,要想“专权”,又不知道笼统人心,只能是自取败亡。大概在下半年,刘福通设伏兵击杀杜遵道,自己做了丞相,又加封为太保,从此成为宋政权中的第一号实际领导人。
龙凤元年(即至正十五年,1355),宋政权与元军之间的交战,主要在毫州以西的颍水、涡水(今涡河)上源地区展开。宋政权虽能保住毫州不失,也打过几次胜仗,但在战略上却陷于消极应战的被动状态。为了扭转在河南地区的被动局面,刘福通决意用外线作战来牵制、调动敌方。于是,自龙凤二年,他陆续遣兵向外拓展,最终形成三路红巾军北伐的宏伟场面。
在三路北伐大军相继成行前后,刘福通自率中央红巾军力图扩大在河南的地盘。龙凤三年(1357)攻汴梁(今河南开封)不克,逾河北攻大名(今属河北)、卫辉(治今河南汲县)两路,下之。四年五月,刘福通再攻汴梁,元将竹贞弃城走。小明王移都汴梁。这时候,龙凤政权达到它短暂的极盛阶段。“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势相联结”。这样辉煌的局面之所以能够出现,与三路北伐将士艰难卓绝的浴血奋战所作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古代风景画鉴赏西路军由李武、崔德带领。于龙凤二年九月最先出兵。他们欲西趋潼关,沿途克陕州(在今河南三门峡西)、虢略(今河南灵宝),因被元军追击,遂掉头北逾黄河,进取平陆(在今山西平陆西南)、安邑(在今山西运城东北)。在那里被元追兵击溃。次年初,李、崔二将西出武关,攻商州(今陕西商县),据蓝田(今属陕西),一面进逼奉元(今陕西西安),一面分兵东趋同(今陕西大荔)、华(今陕西华县)诸州。元军和由河南地主组织的“义军”入援关中,红巾军乃放弃攻取奉元。这年秋天,刘福通又遣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增援西路红巾。他们从今秦岭南麓绕行陕西西南境,取兴元路(治今陕西汉中)、秦州(治今甘肃天水)、陇州(今陕西陇县),西至巩昌路(今甘肃陇西)。十月,回军东向,进攻凤翔(今属陕西)。红巾军的死对头、河南“义军”将领察罕帖木儿(内迁河南后落籍在那里的畏兀儿人)率部驰援,红巾军战败。龙凤四年(1358),李喜喜率一部分西路红巾入川,退出西征的军事活动。李武、崔德等局促于陕西西北边隅,虽曾在次年(1359)攻占灵州(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宁夏路(治今宁夏银川)等地,但难以再进入关中核心地区。龙凤六年(1360)五月,崔德、李武向陕甘宁地区的地主武装头子李思齐投降。至此,西路军完全瓦解。
东路红巾军由毛贵率领。他是龙凤政权置于淮安(今属江苏)的“行中书省”将领,在海宁州(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被元军追袭,航海攻取山东。东路红巾军的北伐实际上从这时已经开始。龙凤三年(1357)二月至四月,毛贵占领了山东半岛大部,扼守益都(今属山东)。虎视全鲁。七月,镇守黄河的元“义兵”万户田丰倒戈,在鲁西南与毛贵东西呼应。四年正月,田丰取东平(今属山东),元漕运水路被切断。二月,毛贵克济南。从东西两面相向伸展的红巾势力遂得贯通山东。毛贵立“益都等处行中书省”,置“宾兴院”选用官员治理地方,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建立屯田,征租十分之二。
龙凤四年二月,毛贵亲率红巾从山东攻入河北。曾在济南与毛贵恶战的元将董抟霄这时奉命回防河北,驻兵南皮(今属河北)魏家庄。他营垒尚未建完,毛贵已至。董抟霄匆忙应战败北。毛贵溯大运河北上,克沧州(今河北沧县)、清州(今河北清县)、蓟州(今天津蓟县),进逼大都城东南的枣林、柳林(在今北京通县)。元枢密院副使达国珍战死。大都朝野震动。时在龙凤四年三月。但毛贵以孤军深入元朝守备最严密的京畿地区,虽能用突袭方式逞一时之效,终究难以实现捣其心腹的意图。不久,他败于元枢密院同知刘哈剌不花之手,被迫退回山东。
龙凤五年(1359)四月,因淮东红巾军受创而投奔益都的赵均用为争夺对山东的控制权,击杀毛贵。七月,毛贵部下的续继祖杀赵均用。山东红巾军因此元气大伤。田丰和王士诚继而分称花马王和扫地王,互不相服,自相攻杀不止。龙凤七年(1361)夏,元军在察罕帖木儿指挥下全面进攻山东。田丰、王士诚先后降元。山东大部分地区被元收复。十月,察罕帖木儿围益都。次年六月田丰、王士诚复反,刺杀察罕帖木儿,进入益都城。察罕养子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袭父职,继续围攻益都。十一月,城破。山东红巾至此也完全失败。
古代集市图中路红巾军原为盛文郁所部。龙凤三年(1357)九月,中路军从盛文郁占据的曹州(今山东菏泽)出兵,西逾太行山,攻略陵川(今属山西)、高平(今属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又西北行,进逼冀宁路(治今山西太原)。因遇元重兵屯聚,退回太行山区。这一支红巾军,由关先生、潘诚(又名破头潘)等率领。龙凤四年春,毛贵出兵河北时,遣王士诚、续继祖等由鲁西南绕行太行山南端,克怀庆(今河南沁阳)。进至晋宁(今山西临汾)。中路红巾遂兵分两路,一路趋绛州(今山西新绛)接应王士诚等,另一路再度向西北挺进,攻取冀宁。到四五月间,毛贵已退回山东,元军得以从容应付山西红巾军。察罕帖木儿分兵收复冀宁、追击晋南红巾。关先生等人转战于太行山北端两麓。这时要穿越河北与毛贵部会合已经十分困难了。十月,中路红巾主力从定州(今河北定县)西北行,攻占大同(今属山西),再折朝东北,由兴和(今河北张北)向上都(在今内蒙正蓝旗境东北)进发。十二月,上都被红巾军攻克。关先生等下令焚毁宫阙,留驻七日后趋兵辽东。自忽必烈朝起,历代元帝都在上都避夏。巡幸两都成为一代定制。由于上都全城毁灭,顺帝从此停止在那里驻夏的祖制。
关先生、破头潘入辽东后,攻占辽阳路(今属辽宁),在这个地区活动了两年半多。龙凤七年(1361)九月,经过两年试探性的进攻,关先生等率中路红巾主力十余万渡过鸭绿江,大举侵入高丽国境;十一月攻克高丽王京开京(今朝鲜开城)。龙凤八年(1362)正月,高丽军队反攻,收复开京,关先生战死,破头潘率败众退回辽东。四月,他在辽阳被元军擒获。中路红巾军覆没。
三路红巾北伐之初,确实与河淮之间的中央红巾军形成一种中心爆炸、四面开花,互为呼应、互相奥援的局面。但是各支兵马都相宜转战,越打距离龙凤政权越远,相互间也缺乏联系和配合,加上往往得地不守,“常无留行”,于是逐渐被以地主武装“义军”为主干的元军分割打击。毛贵虽曾在山东半岛建立根据地,但离开龙凤政权所在地区仍太远,后来又被内讧所削弱,所以也无法有力地接应中央红巾。龙凤五年(1359),随着三路北伐兵马的声势由盛转衰,元军重新以主力来对付在汴梁的龙凤政权。五月,察罕帖木儿领诸路元军实施合围汴梁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八月,汴梁城破。城内数万士兵和宋政权官属被俘,刘福通护韩林儿突围,重新退到安丰(今安徽寿县)。此后近两年内,宋政权虽然仍在名义上号令在外诸将,实际上已完全丧失了积极操纵战局的能力。
龙凤九年(1363)三月,已经把势力扩张到濠州的张士诚遣吕珍西攻安丰。刘福通率部固守孤城。城中食尽,出现人食人的现象,甚至已埋入地中尚未腐烂的尸体也掘出来吃;有的剜井泥做成丸子,用人油炸而食之。眼看安丰危在旦夕,刘福通于是向这时候坐镇应天(今江苏南京)的朱元璋求救。
安丰的告急信送达应天,在朱元璋的帅府中引起一场争论。著名的谋士刘基(即刘伯温)竭力反对发兵相援。朱元璋虽然早已独断于一方,但他在名义上仍是韩林儿的臣下,用的还是龙凤的年号。不过他自己和他的亲信们心里都很清楚,他将来的目标是要自得天下。既然如此,不如就让吕珍杀了小明王,反倒落得一个干净,否则以后还不知道怎么处置他才好呢!这就是刘基的意见。所以他心照不宣地问朱元璋:“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但是朱元璋考虑再三,还是发兵前去救援。由常遇春为先行,朱元璋自领大军随后。吕珍闻讯,撤围而去。刘福通奉韩林儿乘夜雨出安丰南奔,见朱元璋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兵营中。朱元璋设銮驾伞扇,将韩林儿接到滁州(在今安徽),又为他建造宫殿,撤换了他左右的侍从人员,用优厚的物质条件把他供养起来。龙凤政权虽然在名义上维持到1366年(是年为龙凤十二年),即小明王和刘福通被朱元璋谋杀之时。但从移驻滁州之后,它差不多就变成了朱元璋手中的玩偶。“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颍上首难,唤出一个天地易色、豪杰并起的时代。为数众多的举义领袖们大概谁也想不到,从二十多年的浴血搏杀中最终夺得天下的,竟是参加到起兵最晚的那支红巾军中间的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兵”。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朱元璋是滁州钟离(在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原名重八。他家境贫寒。至正四年(1344)春天,淮河流域大旱,继而瘟疫蔓延,他的父母和哥哥都病死,乃于秋天入皇觉寺为僧。因为庙里养不起和尚,他一个多月后就外出化缘,在淮西云游三四年,才重回寺内。至正十二年,元军为防止佛寺与烧香拜佛的红巾军相联结,焚毁附近的庙宇,皇觉寺也在其中。朱元璋走投无路,遂往投起事不久的濠州郭子兴部,当了一名小兵。
郭子兴起义后,五个首脑互不相服,在濠州无所作为长达半年多。同年秋,元军在攻克徐州芝麻李后,分兵进围濠州。次年春,围濠将领贾鲁病死,元军退去,固守五个月的濠州终得解脱。朱元璋不愿再在濠州这个是非窝里混下去。这时他已经娶了郭子兴一个养女为妻,于是征得郭子兴同意,他回到家乡招兵买马,在自己周围团聚起一批以少年伙伴为主体的亲信骨干。不久,他又南出定远(今属安徽),把被收降的当地“义军”兵众整编为一支两万人的精锐。从此他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攻下滁州。后来又把郭子兴从濠州也接到滁州。
龙凤元年(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病死,所部由其子郭天叙、妻弟张天佑和朱元璋统领。三人中朱元璋地位最低。这时他们已攻略和州(今安徽和县)。因为和州缺粮,乃渡江夺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在这个过程中又兼并了巢湖水师的大部。七月,三人率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失败。九月,郭天叙和张天佑再攻集庆。参与此役的还有不久前被擒伪降的“义军”元师陈野先。朱元璋知道陈野先必定要再叛,却故意让他与郭天叙、张天佑一起行动。陈野先在集庆城下倒戈,向集庆元将擒献郭、张二帅。从此郭子兴部全归朱元璋指挥。
龙凤二年(1356),朱元璋三攻集庆,下之,改名为应天府。他开始以应天为基地,遣兵四出,经略沿江以南各府州。这时候,在他的东面有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西面有自高邮元师大溃之后东山再起的徐寿辉,这时他建都汉阳,以重建天完政权过程中出力最多的倪文俊为丞相。朱元璋的正南,自太湖以西的浙西及皖东南一带则仍是元朝控制区。朱元璋势力的扩张,当然同时引起与三方的冲突,但在占领集庆后的近十年中,他的主要战略目标,是西面的天完政权。
这时天完政权内部连续发生了两次重大变故。先是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自立未遂,被部将陈友谅追杀(1357)。1360年夏,陈友谅挟徐寿辉沿江而下,东攻朱元璋。天完军克太平,陈友谅在采石杀徐寿辉,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汉。次月,他又率舟师东趋应天。朱元璋用计以弱克强,命部下康茂才以陈友谅故友身份伪降陈友谅。陈友谅轻信康茂才,自以为有了内应,万元一失,结果被“老康”骗入伏击区,在龙湾大败而逃。朱元璋乘机把势力伸入江西。龙凤七年(1361),陈友谅又遣军东攻,朱元璋亲征江州(今江西九江),败之。陈友谅奔武昌。此后不到一年,江西大部被朱元璋夺得。陈友谅疆土日蹙,人心涣散,遂决意倾其国力与朱元璋一决胜负。
龙凤九年(1363)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救小明王于安丰,率兵号称六十万,发特制铁甲大舰数百艘,载家属百官,空国而来。汉军先围洪都(今江西南昌)。由于朱元璋事先已将城墙撤至赣江岸数十步外,汉军只得弃舟登陆进攻。洪都被围八十余日。七月,朱元璋率军20万往援。陈友谅欲以水战克敌,遂率军进入鄱阳湖,等待决战。
汉军船大人多。陈友谅联舟为阵,固以铁索。朱元璋的兵士乘小船,要仰头才能看到对方。他封锁鄱阳湖出口,切断了陈友谅的饷源,用火攻延烧敌舰。两军会战近四十天。八月间,陈友谅粮尽力竭,企图强行突破湖口防线逃入长江,受到朱部阻击。陈友谅死于流矢,汉军最终全师溃败。陈友谅子陈理逃回武昌。
龙凤九年对朱元璋极其关键。他出兵安丰,名义上是救援,实际上从此把小明王软禁起来了,但他差点为此而遗悔终生。当日群雄中论兵多地广居首位的陈友谅如果乘机顺流直下应天,朱元璋就可能丢失这个经营多年的立足基点。幸亏陈友谅不攻应天而攻洪都,又幸而洪都苦守三月而不下,这才使朱元璋反而力克强敌,一举歼灭汉政权赖以立国的主力部队。
龙凤三年攻克徽州时,当地儒生朱升曾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为此忍耐了六年多。现在他羽翼已经丰满,不需要再韬光晦影了。龙凤十年,他自立为吴王,建百官,以李善长、徐达为右、左相国,以“皇帝(指韩林儿)圣旨、吴王令旨”颁布教令。在他之前,已有张士诚先自立为吴王。所以民间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再下一步,就轮到西吴去攻灭东吴了。
至正十四年元军在高邮前线不战自溃后,张士诚立即伺机反扑,很快成为“北有淮海、南有浙西”的一方霸主。他占有的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民脂民膏,一方面被他们用来尽情享受;另一方面则用以与元廷交换高官贵爵。以江南财赋为钓饵,张士诚一再向元朝要官做,如不能逞其愿,就断漕运起兵相抗。他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叛服不常。
由于他原本就不想自得天下,因而也就不思进取。从至正十七年(1357)起,张士诚所据江阴(今属江苏)、长兴(今属浙江)等战略要害地点先后被朱元璋夺去。他的势力从此不得再向外进一步伸张。他倒好像不太在乎,趁朱元璋要先对付陈友谅,张士诚从元政府那里讨到一个“太尉”的头衔,安心做他的土皇帝。直到至正二十三年(1263),也就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会战鄱阳湖的那一年,他想要封“吴王”,元廷不答后,这才重新反元,自封吴王,同时停止向大都发运漕粮。翌年,朱元璋也称吴王,并开始着手准备攻灭张士诚。
龙凤十一年(1365)八月,朱元璋以徐达、常遇春领兵20万,东攻张士诚。徐达等先取苏北、淮东诸城。次年五月,朱军略地浙西,十一月围攻平江。朱军筑长围将平江困死,架三层木塔觇视城内。并于每层置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轰击城墙。这时候,平江已变作一座孤城。张士诚被围在里面,粮草日少,突围又不成。他的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龙凤十二年(1366)十二月,张士诚既然已成瓮中之鳖,朱元璋需要除却他最后的一块心病了。定鼎的形势越来越成熟,可是滁州的小明王、刘福通这一对君臣当如何处置?当初出援安丰前刘伯温提出的问题,现在已再也无法回避。朱元璋终于下定了决心。
于是,他派心腹廖永忠到滁州,假意具舟揖迎小明王君臣去应天。船队沿清流水而下,在进入长江口的瓜步,廖永忠下毒手将韩林儿和刘福通沉于江中。朱元璋公开宣布的消息,则是二人乘坐的船只在瓜步“遇风浪,掀舟没,刘太保(指刘福通)、小明王俱亡”。龙凤政权由于这个自然事故而自然消亡。因此朱元璋称明年(1367)为“吴元年”。这一年是丁未羊年。据说当时民间流传“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的谶言。假如不是后来的追加附会,那么它一定是早已安下此心的朱元璋指使人暗中散布的。洪武八年(1375),廖永忠因“越制”被杀。朱元璋叫他的十七子朱权在承旨编成的《通鉴博论》中写下“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一句,把沉杀小明王的责任全部推到已无法自辩的廖永忠身上。
张士诚固守平江城长达11个月。吴元年(1367)九月,城破。张士诚率卒巷战,最后没有人再肯为他卖命。他放火烧死家眷,自杀未遂,被俘获,送到应天。朱元璋与他讲话,他一语不肯吐。丞相李善长来问,被他骂了一顿。朱元璋大怒,下令将他打“御仗”四十,乃死(一说命其自杀)。
削平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后,南方的其他割据势力都已难与朱元璋相抗。为了克定大业,北伐元政权于是提上议事的日程。
在灭亡前的最后十多年里,元政权朝政的昏暗腐败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只是因为中国版图扩大,除了中央政府以外,任何势力都很难有效地动员起全国性的行动,所以它得以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竟然又拖过了十几年的时日。
元顺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半世明君半世昏”的皇帝。脱脱罢相(1354)以后,他很快便不理朝政,整天陶醉在两件事情上。一是自己设计、打造精致巧妙的“龙舟”、“宫漏”,自己画图样做宫殿模型,一尺来高,门窗楹梁,一色俱全,做好了就叫工匠按式样仿造,京师中称他“鲁班天子”。二是自从学会了权相哈麻引“西番僧”传授的“大喜乐”,就是把藏传佛教高僧“男女双修”的修炼方法(后在宗喀巴改革时被禁止)变成宣淫纵欲的游戏,与朝中10个亲信和众多打扮成“天魔”的宫女鬼混,以昼继夜,寻欢作乐。皇太子想夺位自帝;顺帝也有自己的支持者,宫廷中分裂成两个党派。两派分别勾结在北方靠“义军”起家、为争夺地盘互相攻伐不已的军阀集团。朝中的党争和朝外的军阀混战结合在一起,把元朝政治搅得乌烟瘴气。
古代风景画鉴赏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在派兵扫荡南方残余割据势力和元朝守军的同时,命徐达、常遇春帅师25万北伐。朱元璋在发表的北伐檄文中称:“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等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檄文称韩林儿为“妖人”,表明他已经同龙凤政权完全划清界限。因此想一笔勾销过去15年中他从红巾军的小兵变成龙凤政权的吴国公、吴王的那段历史。
从吴元年十月开始的北伐,基本上按朱元璋的预定部署渐次实施。主力渡淮北进,“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经三个多月的征战,朱军完全控制了山东局势。
到这一年年底,山东已大体平定。朱元璋决定正式称帝,他的左右,自然也早就在巴望做天朝将相了。因此,按规矩由群臣“劝进”三次之后,朱元璋于来年正月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明。这一年就是洪武元年(1368)。
洪武元年三月,明军由山东“旋师河南,断其羽翼”。兵马分两路征进。一路经由归德(今河南商丘)趋许州(今河南许昌),与先前派出的由襄阳东北进的偏师会合,从南面包抄汴粱。另一路由郓城(今属山东)西南行,渡黄河而至陈桥,从北面进逼汴梁。汴梁不战而降。明师西进至洛水(今洛河),在这里打败元军,洛阳降。明偏师驰克陕州(在今河南三门峡西),西扼潼关,切断关中军阀李思齐入援中原的孔道。不出两个月,河南全境略定。五月,朱元璋亲莅汴梁与诸将会商,最终确定进兵大都的具体方略。
七月,徐达领兵经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邯郸(今属河北)进至大运河中段的临清(今属山东),毕会三军,率马步舟师沿运河北上。这时,元政权刚刚从内讧厮杀中转过神来,想遣调人马阻遏徐达,为时已经太晚。明军一路所向披靡。闰七月底,师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元顺帝连夜逃往上都。据说他曾经写了一首蒙语诗歌哀吟大都的失守曰:清晨登高眺望,烟霞飘渺。……
我哭也枉然,好比遗落营盘的红牛犊。
以各种技巧建立的八面白塔,宣扬大国威仪以九室装饰的我的大都城,宣扬四十万蒙古声威的四方四隅的大都城,恰在宏扬佛法之际,以我的名义而失去……
八月初,明军会集大都城外,“一鼓而克全城”。明政府改大都为北平。
洪武二年(1369),明军出喜峰口,进逼上都。六月,顺帝奔应昌(在今内蒙达里泊西),翌年患痢疾死去。子爱猷识理达腊嗣位。不久他在明师追击下退至漠北。他取杜甫《北征诗》中“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之句中“宣光”二字为年号,寓意将重建元朝天下,实际上不过以此自慰、自娱而已。他的政权,史称“北元”。他死于1378年(洪武十一年)。弟脱古思帖木儿即位,不断南下与明军接战。
这时候,明军已相继击溃山西和陕西的残元势力扩廓帖木儿(察罕帖木儿子)和李齐思。在漠南,还有辽东的木华黎后人纳哈出屯兵辽河北岸,号令该地区各支元军;在他更北,则是盘踞大兴安岭东南山麓的元宗室辽王阿札失里;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大理段氏也都奉北元正朔。明军先南后北,于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平灭纳哈出。明师乘势北进,“肃清沙漠”。脱古思帖木儿从呼伦贝尔地区西奔,明与北元之间的战争由此告一段落。二十三年(1389),辽王阿札失里以势单力薄,被迫降附明朝。漠南的元朝版图,于是全部归明朝所有。
第十一章
蒙古的第一位可汗历史上一般称海都为蒙古的第一位可汗,也许自有它的道理。
身世悲惨在伟大的成吉思汗称可汗之前,蒙古部落只有三个人曾称可汗,他们是海都大儿子伯升豁儿的一个孙子合不勒汗;二儿子察剌合成吉思汗领昆的一个孙子俺巴孩汗;合不勒汗的四儿子忽图剌汗。这三个人是成吉思汗以前的三个可汗(“khagan”皇帝之意),而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虽有可汗之实权,却无可汗之名号,不算。海都也只能算是汗(“khan”王之意)而非可汗,因合不勒汗是第一个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的人,因而被推举为可汗。那么,海都为什么被人尊称为蒙古的第一位可汗呢?
海都是成吉思汗的六世祖,蒙古人称为“不兀迪”。其祖父为蔑年吐敦,蔑年吐敦是始祖孛端察儿的孙子,也是那孥伦(又称莫挈伦)的丈夫。据《史集》作者拉施特说,他曾亲眼见过蒙古的金字谱牒,蒙古各代祖先正是从篾年吐敦开始才有了专门的称呼,篾年吐敦被称为“都塔浑”。都塔浑死后,一切财产、权力都归其妻那挈伦掌管。据《元史》记载,“那挈伦性刚急”。一天,一群被辽军杀掠过的幸存者,大约70个帐幕的札剌亦儿人逃难迁徙到那挈伦的牧场。他们饥饿难忍,只好挖草根为食。那挈伦看到自己的牧场被挖掘的一片狼藉,勃然大怒,一边叫骂,一边驾车冲了过去,当场碾死了几个幼小的孩子,许多人被撞伤。那挈伦的残暴令札剌亦儿人忍无可忍,便将山坡上放牧着的几百匹马抢走了。那挈伦的六个儿子顾不得披甲便策马赶来。札剌亦儿人怕被他们包围,又怕惊动了他们的亲属,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掉转马头,将那挈伦一家全都杀死。海都年幼,被乳母藏在乱木堆中,才躲过此劫。
扩充势力、追赠可汗那挈伦的小儿子纳真于八剌忽(巴尔虎)部为赘婿,闻家被祸,策马急回,救出侄儿海都和十几个老太婆。纳真骑着马追寻札剌亦儿人的下落。《元史》上称他向父子二人问路,见其臂上之鹰乃自家之物,于是将他们杀了,夺回了猎鹰。又走到一座山坡下,见到了几个“方击髀石为戏”的童子,自己家的马正在山坡上吃草。纳真四顾无人,尽杀童子,驱马臂鹰而还。孛尔只斤氏险些亡族灭种,海都成了孛尔只斤氏唯一的继承人。
海都长大后,原来家族的部众都收附了许多,一时成名大振。而纳真也率八剌忽、怯谷等部落来归附海都,并“共立为君”。海都整治军队,率军向札剌亦儿部进攻,以报家仇。在海都的强大进攻下,札剌亦儿人终于“臣属之”,做了海都的奴隶。海都的部落也因收附了札剌亦儿部“形势大寝”。后来“列菅帐于八剌合黑之上,跨河为梁,以使往来。”这个渡口被称为“海都札罗鲁木”,(海都之渡)于是归附者日众,势力也日益大增。为蒙古部落和孛儿只斤氏在以后草原上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海都让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亡而复兴,香火继续下去,并使蒙古部落势力增强,地盘扩大,才被后人追赠为可汗。其实海都的势力在当时草原上各族部落之间只能算是较为强大,但并没有统一各部,因此可以称其为汗,而不能称为可汗。第一可汗的称号显然是后人为尊敬他为孛儿只斤氏和蒙古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追赠给他的称号。一代天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是一个曾经让世界都为之发抖的人物。”
大地盘,称“南琐红军”。定远(今属安徽)人郭子兴行动较晚。他在至正十二年二月底带几千人杀进濠州(在今安徽凤阳东北)。因为事先同颍州首领杜遵道联络过,一同起事的五个人都奉命称濠州节制元帅。他们与颍州红巾军之间在名义上有隶属关系。这些造反者的首脑,有的是白莲教的职业传教士;有的是富豪出身,如郭子兴、刘福通。徐州的李二家有一仓芝麻,饥荒时用以赈济饥民,所以有芝麻李之称,可见也是很富实的。起义首领中还有一些是走南闯北的商贩。徐寿辉和王权就都是贩布商人。
乘乱而起的,还有两个武装走私盐货的豪霸,即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方国珍和泰州(今属江苏)人张士诚。方国珍较早被官府逼反,以后叛服不常,靠控制在手上的浙东海盗武装,向元廷邀官请爵,自霸一方。张士诚起义于至正十三年正月,部众都是苏北沿海盐场的官役户,先后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称雄苏北。并在次年正月称诚王,国号大周。这两支势力与白莲教和红巾军都没有什么联系。
自至正十二年起,元政府从最初受到的打击所引起的休克状态中缓慢地复苏,因此调兵遣将,分头进征各地的反叛。元军虽然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毕竟逐渐占据上风。除了长围濠州五月之久竟无功撤去外,到至正十三年末,元军在各个战场上差不多已将红巾军各系都逼入绝境。至正十四年(1354)九月,丞相脱脱总兵号称百万,进征苏北的张士诚。十一月,元军大败张士诚部于高邮城下,遂将高邮团团围死,又分兵经略苏北其他城池。张士诚在高邮城中意志溃颓,“日议附降”。到十二月,元宫廷内党争的形势陡然变化,脱脱以“师老财费”、“曾无尺寸之效”被削去兵权。在诏书正式到达之前,脱脱在朝中的政敌担心他会拥兵对抗,所以先遣人到军中,声称诏书宣读之后,“不即散者当族诛”。因此一俟脱脱奉诏,百万大军,一时四散。张士诚得绝处逢生,而元朝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抑制死灰复燃的燎原大火烧遍大江南北。“小明王”的盛衰元军高邮之溃,使转入低潮的红巾军各系顿时压力大减。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杜遵道、刘福通迎最初出逃武安的韩山童妻杨氏和儿子韩林儿于砀山(今属安徽)夹河,在毫州(今安徽毫县)建国,国号宋。年号龙凤。韩林儿称帝,又号“小明王”。鹿邑之东的太清宫被拆毁,木料用于替小明王盖建宫殿。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次之,为平章政事。杜遵道曾在大都枢密院里做吏职,见过世面,从颍上举义时就是韩山童系最核心的人物。这时他与韩林儿的母亲“皇太后”杨氏又有很不寻常的关系,所以对刘福通颇有一点颐指气使的架势。他是文人,手中没有兵权,要想“专权”,又不知道笼统人心,只能是自取败亡。大概在下半年,刘福通设伏兵击杀杜遵道,自己做了丞相,又加封为太保,从此成为宋政权中的第一号实际领导人。
龙凤元年(即至正十五年,1355),宋政权与元军之间的交战,主要在毫州以西的颍水、涡水(今涡河)上源地区展开。宋政权虽能保住毫州不失,也打过几次胜仗,但在战略上却陷于消极应战的被动状态。为了扭转在河南地区的被动局面,刘福通决意用外线作战来牵制、调动敌方。于是,自龙凤二年,他陆续遣兵向外拓展,最终形成三路红巾军北伐的宏伟场面。
在三路北伐大军相继成行前后,刘福通自率中央红巾军力图扩大在河南的地盘。龙凤三年(1357)攻汴梁(今河南开封)不克,逾河北攻大名(今属河北)、卫辉(治今河南汲县)两路,下之。四年五月,刘福通再攻汴梁,元将竹贞弃城走。小明王移都汴梁。这时候,龙凤政权达到它短暂的极盛阶段。“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势相联结”。这样辉煌的局面之所以能够出现,与三路北伐将士艰难卓绝的浴血奋战所作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古代风景画鉴赏西路军由李武、崔德带领。于龙凤二年九月最先出兵。他们欲西趋潼关,沿途克陕州(在今河南三门峡西)、虢略(今河南灵宝),因被元军追击,遂掉头北逾黄河,进取平陆(在今山西平陆西南)、安邑(在今山西运城东北)。在那里被元追兵击溃。次年初,李、崔二将西出武关,攻商州(今陕西商县),据蓝田(今属陕西),一面进逼奉元(今陕西西安),一面分兵东趋同(今陕西大荔)、华(今陕西华县)诸州。元军和由河南地主组织的“义军”入援关中,红巾军乃放弃攻取奉元。这年秋天,刘福通又遣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增援西路红巾。他们从今秦岭南麓绕行陕西西南境,取兴元路(治今陕西汉中)、秦州(治今甘肃天水)、陇州(今陕西陇县),西至巩昌路(今甘肃陇西)。十月,回军东向,进攻凤翔(今属陕西)。红巾军的死对头、河南“义军”将领察罕帖木儿(内迁河南后落籍在那里的畏兀儿人)率部驰援,红巾军战败。龙凤四年(1358),李喜喜率一部分西路红巾入川,退出西征的军事活动。李武、崔德等局促于陕西西北边隅,虽曾在次年(1359)攻占灵州(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宁夏路(治今宁夏银川)等地,但难以再进入关中核心地区。龙凤六年(1360)五月,崔德、李武向陕甘宁地区的地主武装头子李思齐投降。至此,西路军完全瓦解。
东路红巾军由毛贵率领。他是龙凤政权置于淮安(今属江苏)的“行中书省”将领,在海宁州(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被元军追袭,航海攻取山东。东路红巾军的北伐实际上从这时已经开始。龙凤三年(1357)二月至四月,毛贵占领了山东半岛大部,扼守益都(今属山东)。虎视全鲁。七月,镇守黄河的元“义兵”万户田丰倒戈,在鲁西南与毛贵东西呼应。四年正月,田丰取东平(今属山东),元漕运水路被切断。二月,毛贵克济南。从东西两面相向伸展的红巾势力遂得贯通山东。毛贵立“益都等处行中书省”,置“宾兴院”选用官员治理地方,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建立屯田,征租十分之二。
龙凤四年二月,毛贵亲率红巾从山东攻入河北。曾在济南与毛贵恶战的元将董抟霄这时奉命回防河北,驻兵南皮(今属河北)魏家庄。他营垒尚未建完,毛贵已至。董抟霄匆忙应战败北。毛贵溯大运河北上,克沧州(今河北沧县)、清州(今河北清县)、蓟州(今天津蓟县),进逼大都城东南的枣林、柳林(在今北京通县)。元枢密院副使达国珍战死。大都朝野震动。时在龙凤四年三月。但毛贵以孤军深入元朝守备最严密的京畿地区,虽能用突袭方式逞一时之效,终究难以实现捣其心腹的意图。不久,他败于元枢密院同知刘哈剌不花之手,被迫退回山东。
龙凤五年(1359)四月,因淮东红巾军受创而投奔益都的赵均用为争夺对山东的控制权,击杀毛贵。七月,毛贵部下的续继祖杀赵均用。山东红巾军因此元气大伤。田丰和王士诚继而分称花马王和扫地王,互不相服,自相攻杀不止。龙凤七年(1361)夏,元军在察罕帖木儿指挥下全面进攻山东。田丰、王士诚先后降元。山东大部分地区被元收复。十月,察罕帖木儿围益都。次年六月田丰、王士诚复反,刺杀察罕帖木儿,进入益都城。察罕养子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袭父职,继续围攻益都。十一月,城破。山东红巾至此也完全失败。
古代集市图中路红巾军原为盛文郁所部。龙凤三年(1357)九月,中路军从盛文郁占据的曹州(今山东菏泽)出兵,西逾太行山,攻略陵川(今属山西)、高平(今属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又西北行,进逼冀宁路(治今山西太原)。因遇元重兵屯聚,退回太行山区。这一支红巾军,由关先生、潘诚(又名破头潘)等率领。龙凤四年春,毛贵出兵河北时,遣王士诚、续继祖等由鲁西南绕行太行山南端,克怀庆(今河南沁阳)。进至晋宁(今山西临汾)。中路红巾遂兵分两路,一路趋绛州(今山西新绛)接应王士诚等,另一路再度向西北挺进,攻取冀宁。到四五月间,毛贵已退回山东,元军得以从容应付山西红巾军。察罕帖木儿分兵收复冀宁、追击晋南红巾。关先生等人转战于太行山北端两麓。这时要穿越河北与毛贵部会合已经十分困难了。十月,中路红巾主力从定州(今河北定县)西北行,攻占大同(今属山西),再折朝东北,由兴和(今河北张北)向上都(在今内蒙正蓝旗境东北)进发。十二月,上都被红巾军攻克。关先生等下令焚毁宫阙,留驻七日后趋兵辽东。自忽必烈朝起,历代元帝都在上都避夏。巡幸两都成为一代定制。由于上都全城毁灭,顺帝从此停止在那里驻夏的祖制。
关先生、破头潘入辽东后,攻占辽阳路(今属辽宁),在这个地区活动了两年半多。龙凤七年(1361)九月,经过两年试探性的进攻,关先生等率中路红巾主力十余万渡过鸭绿江,大举侵入高丽国境;十一月攻克高丽王京开京(今朝鲜开城)。龙凤八年(1362)正月,高丽军队反攻,收复开京,关先生战死,破头潘率败众退回辽东。四月,他在辽阳被元军擒获。中路红巾军覆没。
三路红巾北伐之初,确实与河淮之间的中央红巾军形成一种中心爆炸、四面开花,互为呼应、互相奥援的局面。但是各支兵马都相宜转战,越打距离龙凤政权越远,相互间也缺乏联系和配合,加上往往得地不守,“常无留行”,于是逐渐被以地主武装“义军”为主干的元军分割打击。毛贵虽曾在山东半岛建立根据地,但离开龙凤政权所在地区仍太远,后来又被内讧所削弱,所以也无法有力地接应中央红巾。龙凤五年(1359),随着三路北伐兵马的声势由盛转衰,元军重新以主力来对付在汴梁的龙凤政权。五月,察罕帖木儿领诸路元军实施合围汴梁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八月,汴梁城破。城内数万士兵和宋政权官属被俘,刘福通护韩林儿突围,重新退到安丰(今安徽寿县)。此后近两年内,宋政权虽然仍在名义上号令在外诸将,实际上已完全丧失了积极操纵战局的能力。
龙凤九年(1363)三月,已经把势力扩张到濠州的张士诚遣吕珍西攻安丰。刘福通率部固守孤城。城中食尽,出现人食人的现象,甚至已埋入地中尚未腐烂的尸体也掘出来吃;有的剜井泥做成丸子,用人油炸而食之。眼看安丰危在旦夕,刘福通于是向这时候坐镇应天(今江苏南京)的朱元璋求救。
安丰的告急信送达应天,在朱元璋的帅府中引起一场争论。著名的谋士刘基(即刘伯温)竭力反对发兵相援。朱元璋虽然早已独断于一方,但他在名义上仍是韩林儿的臣下,用的还是龙凤的年号。不过他自己和他的亲信们心里都很清楚,他将来的目标是要自得天下。既然如此,不如就让吕珍杀了小明王,反倒落得一个干净,否则以后还不知道怎么处置他才好呢!这就是刘基的意见。所以他心照不宣地问朱元璋:“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但是朱元璋考虑再三,还是发兵前去救援。由常遇春为先行,朱元璋自领大军随后。吕珍闻讯,撤围而去。刘福通奉韩林儿乘夜雨出安丰南奔,见朱元璋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兵营中。朱元璋设銮驾伞扇,将韩林儿接到滁州(在今安徽),又为他建造宫殿,撤换了他左右的侍从人员,用优厚的物质条件把他供养起来。龙凤政权虽然在名义上维持到1366年(是年为龙凤十二年),即小明王和刘福通被朱元璋谋杀之时。但从移驻滁州之后,它差不多就变成了朱元璋手中的玩偶。“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颍上首难,唤出一个天地易色、豪杰并起的时代。为数众多的举义领袖们大概谁也想不到,从二十多年的浴血搏杀中最终夺得天下的,竟是参加到起兵最晚的那支红巾军中间的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兵”。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朱元璋是滁州钟离(在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原名重八。他家境贫寒。至正四年(1344)春天,淮河流域大旱,继而瘟疫蔓延,他的父母和哥哥都病死,乃于秋天入皇觉寺为僧。因为庙里养不起和尚,他一个多月后就外出化缘,在淮西云游三四年,才重回寺内。至正十二年,元军为防止佛寺与烧香拜佛的红巾军相联结,焚毁附近的庙宇,皇觉寺也在其中。朱元璋走投无路,遂往投起事不久的濠州郭子兴部,当了一名小兵。
郭子兴起义后,五个首脑互不相服,在濠州无所作为长达半年多。同年秋,元军在攻克徐州芝麻李后,分兵进围濠州。次年春,围濠将领贾鲁病死,元军退去,固守五个月的濠州终得解脱。朱元璋不愿再在濠州这个是非窝里混下去。这时他已经娶了郭子兴一个养女为妻,于是征得郭子兴同意,他回到家乡招兵买马,在自己周围团聚起一批以少年伙伴为主体的亲信骨干。不久,他又南出定远(今属安徽),把被收降的当地“义军”兵众整编为一支两万人的精锐。从此他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攻下滁州。后来又把郭子兴从濠州也接到滁州。
龙凤元年(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病死,所部由其子郭天叙、妻弟张天佑和朱元璋统领。三人中朱元璋地位最低。这时他们已攻略和州(今安徽和县)。因为和州缺粮,乃渡江夺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在这个过程中又兼并了巢湖水师的大部。七月,三人率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失败。九月,郭天叙和张天佑再攻集庆。参与此役的还有不久前被擒伪降的“义军”元师陈野先。朱元璋知道陈野先必定要再叛,却故意让他与郭天叙、张天佑一起行动。陈野先在集庆城下倒戈,向集庆元将擒献郭、张二帅。从此郭子兴部全归朱元璋指挥。
龙凤二年(1356),朱元璋三攻集庆,下之,改名为应天府。他开始以应天为基地,遣兵四出,经略沿江以南各府州。这时候,在他的东面有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西面有自高邮元师大溃之后东山再起的徐寿辉,这时他建都汉阳,以重建天完政权过程中出力最多的倪文俊为丞相。朱元璋的正南,自太湖以西的浙西及皖东南一带则仍是元朝控制区。朱元璋势力的扩张,当然同时引起与三方的冲突,但在占领集庆后的近十年中,他的主要战略目标,是西面的天完政权。
这时天完政权内部连续发生了两次重大变故。先是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自立未遂,被部将陈友谅追杀(1357)。1360年夏,陈友谅挟徐寿辉沿江而下,东攻朱元璋。天完军克太平,陈友谅在采石杀徐寿辉,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汉。次月,他又率舟师东趋应天。朱元璋用计以弱克强,命部下康茂才以陈友谅故友身份伪降陈友谅。陈友谅轻信康茂才,自以为有了内应,万元一失,结果被“老康”骗入伏击区,在龙湾大败而逃。朱元璋乘机把势力伸入江西。龙凤七年(1361),陈友谅又遣军东攻,朱元璋亲征江州(今江西九江),败之。陈友谅奔武昌。此后不到一年,江西大部被朱元璋夺得。陈友谅疆土日蹙,人心涣散,遂决意倾其国力与朱元璋一决胜负。
龙凤九年(1363)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救小明王于安丰,率兵号称六十万,发特制铁甲大舰数百艘,载家属百官,空国而来。汉军先围洪都(今江西南昌)。由于朱元璋事先已将城墙撤至赣江岸数十步外,汉军只得弃舟登陆进攻。洪都被围八十余日。七月,朱元璋率军20万往援。陈友谅欲以水战克敌,遂率军进入鄱阳湖,等待决战。
汉军船大人多。陈友谅联舟为阵,固以铁索。朱元璋的兵士乘小船,要仰头才能看到对方。他封锁鄱阳湖出口,切断了陈友谅的饷源,用火攻延烧敌舰。两军会战近四十天。八月间,陈友谅粮尽力竭,企图强行突破湖口防线逃入长江,受到朱部阻击。陈友谅死于流矢,汉军最终全师溃败。陈友谅子陈理逃回武昌。
龙凤九年对朱元璋极其关键。他出兵安丰,名义上是救援,实际上从此把小明王软禁起来了,但他差点为此而遗悔终生。当日群雄中论兵多地广居首位的陈友谅如果乘机顺流直下应天,朱元璋就可能丢失这个经营多年的立足基点。幸亏陈友谅不攻应天而攻洪都,又幸而洪都苦守三月而不下,这才使朱元璋反而力克强敌,一举歼灭汉政权赖以立国的主力部队。
龙凤三年攻克徽州时,当地儒生朱升曾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为此忍耐了六年多。现在他羽翼已经丰满,不需要再韬光晦影了。龙凤十年,他自立为吴王,建百官,以李善长、徐达为右、左相国,以“皇帝(指韩林儿)圣旨、吴王令旨”颁布教令。在他之前,已有张士诚先自立为吴王。所以民间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再下一步,就轮到西吴去攻灭东吴了。
至正十四年元军在高邮前线不战自溃后,张士诚立即伺机反扑,很快成为“北有淮海、南有浙西”的一方霸主。他占有的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民脂民膏,一方面被他们用来尽情享受;另一方面则用以与元廷交换高官贵爵。以江南财赋为钓饵,张士诚一再向元朝要官做,如不能逞其愿,就断漕运起兵相抗。他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叛服不常。
由于他原本就不想自得天下,因而也就不思进取。从至正十七年(1357)起,张士诚所据江阴(今属江苏)、长兴(今属浙江)等战略要害地点先后被朱元璋夺去。他的势力从此不得再向外进一步伸张。他倒好像不太在乎,趁朱元璋要先对付陈友谅,张士诚从元政府那里讨到一个“太尉”的头衔,安心做他的土皇帝。直到至正二十三年(1263),也就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会战鄱阳湖的那一年,他想要封“吴王”,元廷不答后,这才重新反元,自封吴王,同时停止向大都发运漕粮。翌年,朱元璋也称吴王,并开始着手准备攻灭张士诚。
龙凤十一年(1365)八月,朱元璋以徐达、常遇春领兵20万,东攻张士诚。徐达等先取苏北、淮东诸城。次年五月,朱军略地浙西,十一月围攻平江。朱军筑长围将平江困死,架三层木塔觇视城内。并于每层置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轰击城墙。这时候,平江已变作一座孤城。张士诚被围在里面,粮草日少,突围又不成。他的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龙凤十二年(1366)十二月,张士诚既然已成瓮中之鳖,朱元璋需要除却他最后的一块心病了。定鼎的形势越来越成熟,可是滁州的小明王、刘福通这一对君臣当如何处置?当初出援安丰前刘伯温提出的问题,现在已再也无法回避。朱元璋终于下定了决心。
于是,他派心腹廖永忠到滁州,假意具舟揖迎小明王君臣去应天。船队沿清流水而下,在进入长江口的瓜步,廖永忠下毒手将韩林儿和刘福通沉于江中。朱元璋公开宣布的消息,则是二人乘坐的船只在瓜步“遇风浪,掀舟没,刘太保(指刘福通)、小明王俱亡”。龙凤政权由于这个自然事故而自然消亡。因此朱元璋称明年(1367)为“吴元年”。这一年是丁未羊年。据说当时民间流传“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的谶言。假如不是后来的追加附会,那么它一定是早已安下此心的朱元璋指使人暗中散布的。洪武八年(1375),廖永忠因“越制”被杀。朱元璋叫他的十七子朱权在承旨编成的《通鉴博论》中写下“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一句,把沉杀小明王的责任全部推到已无法自辩的廖永忠身上。
张士诚固守平江城长达11个月。吴元年(1367)九月,城破。张士诚率卒巷战,最后没有人再肯为他卖命。他放火烧死家眷,自杀未遂,被俘获,送到应天。朱元璋与他讲话,他一语不肯吐。丞相李善长来问,被他骂了一顿。朱元璋大怒,下令将他打“御仗”四十,乃死(一说命其自杀)。
削平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后,南方的其他割据势力都已难与朱元璋相抗。为了克定大业,北伐元政权于是提上议事的日程。
在灭亡前的最后十多年里,元政权朝政的昏暗腐败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只是因为中国版图扩大,除了中央政府以外,任何势力都很难有效地动员起全国性的行动,所以它得以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竟然又拖过了十几年的时日。
元顺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半世明君半世昏”的皇帝。脱脱罢相(1354)以后,他很快便不理朝政,整天陶醉在两件事情上。一是自己设计、打造精致巧妙的“龙舟”、“宫漏”,自己画图样做宫殿模型,一尺来高,门窗楹梁,一色俱全,做好了就叫工匠按式样仿造,京师中称他“鲁班天子”。二是自从学会了权相哈麻引“西番僧”传授的“大喜乐”,就是把藏传佛教高僧“男女双修”的修炼方法(后在宗喀巴改革时被禁止)变成宣淫纵欲的游戏,与朝中10个亲信和众多打扮成“天魔”的宫女鬼混,以昼继夜,寻欢作乐。皇太子想夺位自帝;顺帝也有自己的支持者,宫廷中分裂成两个党派。两派分别勾结在北方靠“义军”起家、为争夺地盘互相攻伐不已的军阀集团。朝中的党争和朝外的军阀混战结合在一起,把元朝政治搅得乌烟瘴气。
古代风景画鉴赏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在派兵扫荡南方残余割据势力和元朝守军的同时,命徐达、常遇春帅师25万北伐。朱元璋在发表的北伐檄文中称:“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等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檄文称韩林儿为“妖人”,表明他已经同龙凤政权完全划清界限。因此想一笔勾销过去15年中他从红巾军的小兵变成龙凤政权的吴国公、吴王的那段历史。
从吴元年十月开始的北伐,基本上按朱元璋的预定部署渐次实施。主力渡淮北进,“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经三个多月的征战,朱军完全控制了山东局势。
到这一年年底,山东已大体平定。朱元璋决定正式称帝,他的左右,自然也早就在巴望做天朝将相了。因此,按规矩由群臣“劝进”三次之后,朱元璋于来年正月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明。这一年就是洪武元年(1368)。
洪武元年三月,明军由山东“旋师河南,断其羽翼”。兵马分两路征进。一路经由归德(今河南商丘)趋许州(今河南许昌),与先前派出的由襄阳东北进的偏师会合,从南面包抄汴粱。另一路由郓城(今属山东)西南行,渡黄河而至陈桥,从北面进逼汴梁。汴梁不战而降。明师西进至洛水(今洛河),在这里打败元军,洛阳降。明偏师驰克陕州(在今河南三门峡西),西扼潼关,切断关中军阀李思齐入援中原的孔道。不出两个月,河南全境略定。五月,朱元璋亲莅汴梁与诸将会商,最终确定进兵大都的具体方略。
七月,徐达领兵经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邯郸(今属河北)进至大运河中段的临清(今属山东),毕会三军,率马步舟师沿运河北上。这时,元政权刚刚从内讧厮杀中转过神来,想遣调人马阻遏徐达,为时已经太晚。明军一路所向披靡。闰七月底,师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元顺帝连夜逃往上都。据说他曾经写了一首蒙语诗歌哀吟大都的失守曰:清晨登高眺望,烟霞飘渺。……
我哭也枉然,好比遗落营盘的红牛犊。
以各种技巧建立的八面白塔,宣扬大国威仪以九室装饰的我的大都城,宣扬四十万蒙古声威的四方四隅的大都城,恰在宏扬佛法之际,以我的名义而失去……
八月初,明军会集大都城外,“一鼓而克全城”。明政府改大都为北平。
洪武二年(1369),明军出喜峰口,进逼上都。六月,顺帝奔应昌(在今内蒙达里泊西),翌年患痢疾死去。子爱猷识理达腊嗣位。不久他在明师追击下退至漠北。他取杜甫《北征诗》中“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之句中“宣光”二字为年号,寓意将重建元朝天下,实际上不过以此自慰、自娱而已。他的政权,史称“北元”。他死于1378年(洪武十一年)。弟脱古思帖木儿即位,不断南下与明军接战。
这时候,明军已相继击溃山西和陕西的残元势力扩廓帖木儿(察罕帖木儿子)和李齐思。在漠南,还有辽东的木华黎后人纳哈出屯兵辽河北岸,号令该地区各支元军;在他更北,则是盘踞大兴安岭东南山麓的元宗室辽王阿札失里;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大理段氏也都奉北元正朔。明军先南后北,于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平灭纳哈出。明师乘势北进,“肃清沙漠”。脱古思帖木儿从呼伦贝尔地区西奔,明与北元之间的战争由此告一段落。二十三年(1389),辽王阿札失里以势单力薄,被迫降附明朝。漠南的元朝版图,于是全部归明朝所有。
第十一章
蒙古的第一位可汗历史上一般称海都为蒙古的第一位可汗,也许自有它的道理。
身世悲惨在伟大的成吉思汗称可汗之前,蒙古部落只有三个人曾称可汗,他们是海都大儿子伯升豁儿的一个孙子合不勒汗;二儿子察剌合成吉思汗领昆的一个孙子俺巴孩汗;合不勒汗的四儿子忽图剌汗。这三个人是成吉思汗以前的三个可汗(“khagan”皇帝之意),而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虽有可汗之实权,却无可汗之名号,不算。海都也只能算是汗(“khan”王之意)而非可汗,因合不勒汗是第一个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的人,因而被推举为可汗。那么,海都为什么被人尊称为蒙古的第一位可汗呢?
海都是成吉思汗的六世祖,蒙古人称为“不兀迪”。其祖父为蔑年吐敦,蔑年吐敦是始祖孛端察儿的孙子,也是那孥伦(又称莫挈伦)的丈夫。据《史集》作者拉施特说,他曾亲眼见过蒙古的金字谱牒,蒙古各代祖先正是从篾年吐敦开始才有了专门的称呼,篾年吐敦被称为“都塔浑”。都塔浑死后,一切财产、权力都归其妻那挈伦掌管。据《元史》记载,“那挈伦性刚急”。一天,一群被辽军杀掠过的幸存者,大约70个帐幕的札剌亦儿人逃难迁徙到那挈伦的牧场。他们饥饿难忍,只好挖草根为食。那挈伦看到自己的牧场被挖掘的一片狼藉,勃然大怒,一边叫骂,一边驾车冲了过去,当场碾死了几个幼小的孩子,许多人被撞伤。那挈伦的残暴令札剌亦儿人忍无可忍,便将山坡上放牧着的几百匹马抢走了。那挈伦的六个儿子顾不得披甲便策马赶来。札剌亦儿人怕被他们包围,又怕惊动了他们的亲属,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掉转马头,将那挈伦一家全都杀死。海都年幼,被乳母藏在乱木堆中,才躲过此劫。
扩充势力、追赠可汗那挈伦的小儿子纳真于八剌忽(巴尔虎)部为赘婿,闻家被祸,策马急回,救出侄儿海都和十几个老太婆。纳真骑着马追寻札剌亦儿人的下落。《元史》上称他向父子二人问路,见其臂上之鹰乃自家之物,于是将他们杀了,夺回了猎鹰。又走到一座山坡下,见到了几个“方击髀石为戏”的童子,自己家的马正在山坡上吃草。纳真四顾无人,尽杀童子,驱马臂鹰而还。孛尔只斤氏险些亡族灭种,海都成了孛尔只斤氏唯一的继承人。
海都长大后,原来家族的部众都收附了许多,一时成名大振。而纳真也率八剌忽、怯谷等部落来归附海都,并“共立为君”。海都整治军队,率军向札剌亦儿部进攻,以报家仇。在海都的强大进攻下,札剌亦儿人终于“臣属之”,做了海都的奴隶。海都的部落也因收附了札剌亦儿部“形势大寝”。后来“列菅帐于八剌合黑之上,跨河为梁,以使往来。”这个渡口被称为“海都札罗鲁木”,(海都之渡)于是归附者日众,势力也日益大增。为蒙古部落和孛儿只斤氏在以后草原上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海都让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亡而复兴,香火继续下去,并使蒙古部落势力增强,地盘扩大,才被后人追赠为可汗。其实海都的势力在当时草原上各族部落之间只能算是较为强大,但并没有统一各部,因此可以称其为汗,而不能称为可汗。第一可汗的称号显然是后人为尊敬他为孛儿只斤氏和蒙古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追赠给他的称号。一代天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是一个曾经让世界都为之发抖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