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大宋金手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材上地一个折子,官家依折有意设博雅楼学士一职。
谁都知道,能成为博雅楼学士地,便是天子之顾问近臣。虽然品秩不高,今后前途却是不限量。而且博雅楼学士的设立。也意味着流求之人可以绕过如今朝堂之选才程序,转而另辟一条出仕之途。故此。朝堂上群情汹汹,几乎尽是反对之声,便是薛极,也不敢替天子出言辩护。
提出这奏折的耶律楚材,也因此被朝臣斥骂为妖言媚上蔽主邀官,不过他原本便身无一职,朝臣谏官再如何抨击,都无奈他何。相反,在大宋时代周刊之上。接连三期刊登了他的文章。第一篇为得人论,第二篇为唐太宗科举考。第三篇为靖康一百年祭,先后三篇鸿文,如重骑一般出,特别是最后那篇靖康一百年祭,极尖锐地指出,一百年前的靖康之耻,其祸患实在此前便已经种下。朝中党争严重文武敌视,天子不知外事故为郭京等小人所愚,致使李纲宗泽等皆不得用。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做得经书文章,固是贤才,能为国理财,亦是人才。国之重,莫过于农桑,上等之田,亩产粮不过三石,若有人可使之增至四石五石,岂非人才乎凡利国利民,皆为人才也。
科举虽广选良才,岂知野无遗贤乎朝中诸公,天子赐同进士出身,岂非良才乎
欲洗国耻,在用人,以赵括领兵,虽有劲卒,亦为人坑矣,以武穆将士,虽对强敌,又何足惧哉孔子鄙樊须,因其不得人耳,问圃须寻老农,游山须求樵夫。今圣天子在堂,朝中群贤荟萃,若天子欲知兵事,自有兵部,欲知礼仪,自有礼部,欲知天象,自有史令。然则天子欲知外域之事,职方司可尽知乎天子欲知稼穑,宰辅可尽知乎天子欲知水患,工部可尽知乎设一二虚职,备天子顾问之用,以免奸小弄命,蒙蔽圣聪,亦可使群臣不敢敷衍应事,尸餐素位无所立身,滥竽充数无所遁形,善之善也
耶律楚材这连着三篇政论一出,满朝反对之声顿时哑然。
崔卿以为耶律楚材如何
报纸放在圆桌之上,赵与莒微笑着问崔与之,风过竹林,沙沙声传入殿内,为这大殿中平添了几分清气。
崔与之是粤人,有些怕冷,如今虽已经二月,但春寒还在,故此他抱着一只小火炉,这是天子御赐之物。他身上穿的棉袍头上戴的棉帽,也都是天子钦赐。听得赵与莒问话,他稍起身道:十年之后,必为宰相之才也。
崔卿就是老成,明知道朕问的是耶律楚材这三篇文章。赵与莒呵了一声道:崔卿,朕不瞒你,这博雅楼学士之职,其实是朕想设的,只是朝中衮衮诸公,未必肯让朕设此职司,朕只得如此迂回了。
官家锐志进取,朝臣踏实求稳,二免不了有些冲突。崔与之颔:不过官家深知老子刚不能久柔不能守之道,与本朝神宗相较,似是尚胜一筹。这等话语,也只有崔卿敢在朕面前说道。虽然崔与之这话语稍有马屁之嫌,但赵与莒心中自评,也觉得自家比起神宗皇帝要强上不少。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向来多为史官所讥,而崔与之在此,自然不是讽刺,而是实打实地赞赏。至少他所说的不以学术杀后世与王安石祖宗不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崔与之身材不高,长得也是其貌不扬,但此时他肃然道:官家沉稳,臣自是看在眼里,朝臣之处,自有臣一力担当,只是官家设这博雅楼学士,是一世之法,还是百世之策
自是百世之策赵与莒毫不犹豫地答道。
崔与之点头,皱眉,然后又道:既是如此,若是后世子孙有不肖,借这博雅楼学士为小人侥幸进身之阶,当如之奈何
不设博雅楼学士,便可断绝小人侥幸进身么赵与莒叹息道:天子不免有昏君,士大夫也不免有奸臣,小人进身,在所难免。
崔与之默然,诚如赵与莒所言,不设博雅楼学士,也会给小人可乘之机,指望以一种万世不更地制度杜绝小人,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朕设这博雅楼学士,只咨顾问,不与实权,已经是限制日后小人借此弄权了。赵与莒又道:况且流求献土以来,功劳匪小,但流求大小官吏,尽无品秩,非天子奖功罚善之道,海外番邦朝贡,尚有封赏,况乎献土之臣中华上国,向来厚番邦而薄己民,此事至朕绝矣
赵与莒说这番话时是有感而,故此说得铮铮然有如金石交击,崔与之顿道:陛下所言甚善,昔隋炀帝以长安百姓之财而厚遇外邦之使,仍难免隋亦有贫之讥,君以民为重,这民自是本国之民,朱子重华夷之辨,陛下得之矣
这话说得赵与莒一口气险些未曾喘出来,盯着崔与之好半晌,这才哈哈大笑道:崔卿实是妙人。
崔与之淡淡一笑,却不回应。天子不喜理学,虽然重用真德秀魏了翁,但理学之士仍有哓哓之责,崔与之方才便是在婉转地进谏,天子勿得固执己见,对待理学之士也应一视同人,这与他做人一贯地不以学术害后世相承。
官家,臣若非年老,也想去流求见识一番呢。过了一会儿之后,崔与之又道:官家何不广选饱学之士,赴流求传道
便是怕了他们。赵与莒摇头,别的事情可以答应崔与之,但这事情却不能让步,流求地思想文化,目前根基尚浅,接待一些学问尚未至极境的太学生没有关系,可接待那些饱学宿儒,只怕会给他们挑出毛病来攻讦不止,赵与莒自家估计,至少要等到十到十五年之后,才可以真正让流求与大宋进行全方面的学术交流。
现在还有一事,那个背后挑起对流求仇恨之人,究竟是谁想到此处,赵与莒眉头一紧,转过话题。
注1:隋炀帝好大喜功,待西域诸国使甚厚,为了粉饰太平,甚至在迎接使时用绫罗绸缎妆饰路旁之树,西域使见了讥讽说,贵国也有穷得衣不蔽体之人,为何不把绫罗给他们呢。
材上地一个折子,官家依折有意设博雅楼学士一职。
谁都知道,能成为博雅楼学士地,便是天子之顾问近臣。虽然品秩不高,今后前途却是不限量。而且博雅楼学士的设立。也意味着流求之人可以绕过如今朝堂之选才程序,转而另辟一条出仕之途。故此。朝堂上群情汹汹,几乎尽是反对之声,便是薛极,也不敢替天子出言辩护。
提出这奏折的耶律楚材,也因此被朝臣斥骂为妖言媚上蔽主邀官,不过他原本便身无一职,朝臣谏官再如何抨击,都无奈他何。相反,在大宋时代周刊之上。接连三期刊登了他的文章。第一篇为得人论,第二篇为唐太宗科举考。第三篇为靖康一百年祭,先后三篇鸿文,如重骑一般出,特别是最后那篇靖康一百年祭,极尖锐地指出,一百年前的靖康之耻,其祸患实在此前便已经种下。朝中党争严重文武敌视,天子不知外事故为郭京等小人所愚,致使李纲宗泽等皆不得用。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做得经书文章,固是贤才,能为国理财,亦是人才。国之重,莫过于农桑,上等之田,亩产粮不过三石,若有人可使之增至四石五石,岂非人才乎凡利国利民,皆为人才也。
科举虽广选良才,岂知野无遗贤乎朝中诸公,天子赐同进士出身,岂非良才乎
欲洗国耻,在用人,以赵括领兵,虽有劲卒,亦为人坑矣,以武穆将士,虽对强敌,又何足惧哉孔子鄙樊须,因其不得人耳,问圃须寻老农,游山须求樵夫。今圣天子在堂,朝中群贤荟萃,若天子欲知兵事,自有兵部,欲知礼仪,自有礼部,欲知天象,自有史令。然则天子欲知外域之事,职方司可尽知乎天子欲知稼穑,宰辅可尽知乎天子欲知水患,工部可尽知乎设一二虚职,备天子顾问之用,以免奸小弄命,蒙蔽圣聪,亦可使群臣不敢敷衍应事,尸餐素位无所立身,滥竽充数无所遁形,善之善也
耶律楚材这连着三篇政论一出,满朝反对之声顿时哑然。
崔卿以为耶律楚材如何
报纸放在圆桌之上,赵与莒微笑着问崔与之,风过竹林,沙沙声传入殿内,为这大殿中平添了几分清气。
崔与之是粤人,有些怕冷,如今虽已经二月,但春寒还在,故此他抱着一只小火炉,这是天子御赐之物。他身上穿的棉袍头上戴的棉帽,也都是天子钦赐。听得赵与莒问话,他稍起身道:十年之后,必为宰相之才也。
崔卿就是老成,明知道朕问的是耶律楚材这三篇文章。赵与莒呵了一声道:崔卿,朕不瞒你,这博雅楼学士之职,其实是朕想设的,只是朝中衮衮诸公,未必肯让朕设此职司,朕只得如此迂回了。
官家锐志进取,朝臣踏实求稳,二免不了有些冲突。崔与之颔:不过官家深知老子刚不能久柔不能守之道,与本朝神宗相较,似是尚胜一筹。这等话语,也只有崔卿敢在朕面前说道。虽然崔与之这话语稍有马屁之嫌,但赵与莒心中自评,也觉得自家比起神宗皇帝要强上不少。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向来多为史官所讥,而崔与之在此,自然不是讽刺,而是实打实地赞赏。至少他所说的不以学术杀后世与王安石祖宗不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崔与之身材不高,长得也是其貌不扬,但此时他肃然道:官家沉稳,臣自是看在眼里,朝臣之处,自有臣一力担当,只是官家设这博雅楼学士,是一世之法,还是百世之策
自是百世之策赵与莒毫不犹豫地答道。
崔与之点头,皱眉,然后又道:既是如此,若是后世子孙有不肖,借这博雅楼学士为小人侥幸进身之阶,当如之奈何
不设博雅楼学士,便可断绝小人侥幸进身么赵与莒叹息道:天子不免有昏君,士大夫也不免有奸臣,小人进身,在所难免。
崔与之默然,诚如赵与莒所言,不设博雅楼学士,也会给小人可乘之机,指望以一种万世不更地制度杜绝小人,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朕设这博雅楼学士,只咨顾问,不与实权,已经是限制日后小人借此弄权了。赵与莒又道:况且流求献土以来,功劳匪小,但流求大小官吏,尽无品秩,非天子奖功罚善之道,海外番邦朝贡,尚有封赏,况乎献土之臣中华上国,向来厚番邦而薄己民,此事至朕绝矣
赵与莒说这番话时是有感而,故此说得铮铮然有如金石交击,崔与之顿道:陛下所言甚善,昔隋炀帝以长安百姓之财而厚遇外邦之使,仍难免隋亦有贫之讥,君以民为重,这民自是本国之民,朱子重华夷之辨,陛下得之矣
这话说得赵与莒一口气险些未曾喘出来,盯着崔与之好半晌,这才哈哈大笑道:崔卿实是妙人。
崔与之淡淡一笑,却不回应。天子不喜理学,虽然重用真德秀魏了翁,但理学之士仍有哓哓之责,崔与之方才便是在婉转地进谏,天子勿得固执己见,对待理学之士也应一视同人,这与他做人一贯地不以学术害后世相承。
官家,臣若非年老,也想去流求见识一番呢。过了一会儿之后,崔与之又道:官家何不广选饱学之士,赴流求传道
便是怕了他们。赵与莒摇头,别的事情可以答应崔与之,但这事情却不能让步,流求地思想文化,目前根基尚浅,接待一些学问尚未至极境的太学生没有关系,可接待那些饱学宿儒,只怕会给他们挑出毛病来攻讦不止,赵与莒自家估计,至少要等到十到十五年之后,才可以真正让流求与大宋进行全方面的学术交流。
现在还有一事,那个背后挑起对流求仇恨之人,究竟是谁想到此处,赵与莒眉头一紧,转过话题。
注1:隋炀帝好大喜功,待西域诸国使甚厚,为了粉饰太平,甚至在迎接使时用绫罗绸缎妆饰路旁之树,西域使见了讥讽说,贵国也有穷得衣不蔽体之人,为何不把绫罗给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