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戴高山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让它可以灵活转动;四是双腿独立雕塑,让它可以站立和坐下;五是四肢关节独立雕塑,让它可以自然活动。如此一尊佛像,再穿上人的衣服,绺上一把长须,一尊活佛,便栩栩如生了。
也不知为什么,后来陈氏族人慢慢向外迁移,留下仁福王给董山村的董氏人家供奉;再到后来,董氏人家也渐渐往外迁移了。最终,仁福王的香火,便由后来不断发展的洪氏族人所供奉,并流传至今。
最终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拨拨灯”也是经历三氏族人的多次变迁,才在洪氏家族中得以传承的。这个传统灯节,是陈氏族人模仿纤夫拉纤所创立的。
4。
700多年以前,英都就有了一种叫“拨拨灯”的灯会。今天,它已经成功地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国家级的民间灯会。
每年正月初九,是闽南人信奉的“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起床,梳洗完毕之后,拈上三支香一起祭拜“天公”祈求新的一年兴旺发达,平安顺事。到了这天晚上,村民便会自发组织一种游灯的活动——“拨拨灯”这种叫“拨拨灯”的游灯活动,和泉州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赏灯活动,有所不同。
村民将一盏盏红灯,绑在一条条船绳粗细的大绳子上,每一盏灯笼相隔二尺左右,每一条绳子可挂几十盏、甚至上百盏灯笼,每一条大绳称为一阵,排头的是一位粗壮青年。他在前面挥舞两支火把,往前奔跑。后面,许多人用手护着这条灯龙,呼喊号子,像纤夫拉纤一样,跟在后面奔跑。“拨拨灯”一般有十几阵,多的时候,有二十几阵。其中,还夹杂有传统的“大鼓吹”、“花鼓”、“南音”甚至“舞龙弄狮”“拍胸舞”“杂耍”等等。
原来,村民们这种游灯活动,是一种纪念性的活动。他们模仿纤夫拉纤的动作,将一串串长长的灯绳负在身上,口中呼喊着号子,那场面,非常热闹壮观。据那位老乡贤讲,英都的“拨拨灯”节,是全国最著名的九大灯节之一。
更有所不同的是,几乎全国所有灯节,都是人们闲暇的节日,大街小巷,游人们背着手昂着头,满有诗意地观赏着花灯。而英都的“拨拨灯”却大为不同,他所表现的,是一种壮观的劳动场面,是水上拉纤人的奋勇精神,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因此,英都的“拨拨灯”是劳动者的灯,是让人无法忘怀的海丝之灯。其场面的演化,犹为珍贵。它把一种悠闲而近似于静态的观赏活动,改变、升华成活跃而近似狂热的体力活动。
虽然,这个由陈氏族人发起的,由董氏族人传承的活动,最终因两姓族人的先后向外迁移、而由洪氏族人继续发扬光大的灯节,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变化和族人的变迁而最终泯落。足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它的流芳与流传,决不是我们曾经简单概括的所谓封建迷信,而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5。
在英都的山村转来转去,期间我们路过不少横架于西溪之上的桥梁。坐在车上往下望去,虽然春天已去夏天来了,也曾下过不少大雨,但英都附近的溪流河道,多半是鹅卵石袒露的场景。同行的朋友不禁惊呼,这样的河滩,也可以行船吗?
是的,早在宋元期间,生态还没遭受破坏之前,这一条溪水,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晋江流域的河水,是清澈的,极度幽深的河流。早先,它远不是福建省内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它和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母亲河黄河一样,曾经清澈明亮。而晋江,以及它之上的东溪和西溪之水,原来也是闽南人的生存之河,美丽之河。它曾碧波荡漾,春风和暖,是海丝起点的上源头,水清潭深。作为运输主干线,当时的船只上下往来,非常繁荣。
后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自然生态不断遭受破坏,这一条闽南人的生命之水,开始进入衰荒期。今天的这个样子,不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景象,更是我们的祖先,以及我们的子孙,不愿意看到的景象。
尽管,眼前的昭惠庙是一座在原来旧址上改建的新庙;尽管,在它那一对厚重的大门之上,有一对特别让我喜欢的、半身浮雕在外的门神,但通远王的故事,似乎慢慢远去了。唯一能见证的,是一堆堆纸钱和香灰,以及每年正月初九的拨灯节。
而昭惠庙,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水上保护神祉,它护佑着水手和纤夫;同时,也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承。但今天,它似乎老了,老成一炉信仰的烟灰。
但是,不管流失多少岁月,在一个民族和人民的心里,香火是永续的、精神是永续的,文明是永续的!
,让它可以灵活转动;四是双腿独立雕塑,让它可以站立和坐下;五是四肢关节独立雕塑,让它可以自然活动。如此一尊佛像,再穿上人的衣服,绺上一把长须,一尊活佛,便栩栩如生了。
也不知为什么,后来陈氏族人慢慢向外迁移,留下仁福王给董山村的董氏人家供奉;再到后来,董氏人家也渐渐往外迁移了。最终,仁福王的香火,便由后来不断发展的洪氏族人所供奉,并流传至今。
最终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拨拨灯”也是经历三氏族人的多次变迁,才在洪氏家族中得以传承的。这个传统灯节,是陈氏族人模仿纤夫拉纤所创立的。
4。
700多年以前,英都就有了一种叫“拨拨灯”的灯会。今天,它已经成功地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国家级的民间灯会。
每年正月初九,是闽南人信奉的“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起床,梳洗完毕之后,拈上三支香一起祭拜“天公”祈求新的一年兴旺发达,平安顺事。到了这天晚上,村民便会自发组织一种游灯的活动——“拨拨灯”这种叫“拨拨灯”的游灯活动,和泉州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赏灯活动,有所不同。
村民将一盏盏红灯,绑在一条条船绳粗细的大绳子上,每一盏灯笼相隔二尺左右,每一条绳子可挂几十盏、甚至上百盏灯笼,每一条大绳称为一阵,排头的是一位粗壮青年。他在前面挥舞两支火把,往前奔跑。后面,许多人用手护着这条灯龙,呼喊号子,像纤夫拉纤一样,跟在后面奔跑。“拨拨灯”一般有十几阵,多的时候,有二十几阵。其中,还夹杂有传统的“大鼓吹”、“花鼓”、“南音”甚至“舞龙弄狮”“拍胸舞”“杂耍”等等。
原来,村民们这种游灯活动,是一种纪念性的活动。他们模仿纤夫拉纤的动作,将一串串长长的灯绳负在身上,口中呼喊着号子,那场面,非常热闹壮观。据那位老乡贤讲,英都的“拨拨灯”节,是全国最著名的九大灯节之一。
更有所不同的是,几乎全国所有灯节,都是人们闲暇的节日,大街小巷,游人们背着手昂着头,满有诗意地观赏着花灯。而英都的“拨拨灯”却大为不同,他所表现的,是一种壮观的劳动场面,是水上拉纤人的奋勇精神,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因此,英都的“拨拨灯”是劳动者的灯,是让人无法忘怀的海丝之灯。其场面的演化,犹为珍贵。它把一种悠闲而近似于静态的观赏活动,改变、升华成活跃而近似狂热的体力活动。
虽然,这个由陈氏族人发起的,由董氏族人传承的活动,最终因两姓族人的先后向外迁移、而由洪氏族人继续发扬光大的灯节,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变化和族人的变迁而最终泯落。足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它的流芳与流传,决不是我们曾经简单概括的所谓封建迷信,而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5。
在英都的山村转来转去,期间我们路过不少横架于西溪之上的桥梁。坐在车上往下望去,虽然春天已去夏天来了,也曾下过不少大雨,但英都附近的溪流河道,多半是鹅卵石袒露的场景。同行的朋友不禁惊呼,这样的河滩,也可以行船吗?
是的,早在宋元期间,生态还没遭受破坏之前,这一条溪水,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晋江流域的河水,是清澈的,极度幽深的河流。早先,它远不是福建省内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它和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母亲河黄河一样,曾经清澈明亮。而晋江,以及它之上的东溪和西溪之水,原来也是闽南人的生存之河,美丽之河。它曾碧波荡漾,春风和暖,是海丝起点的上源头,水清潭深。作为运输主干线,当时的船只上下往来,非常繁荣。
后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自然生态不断遭受破坏,这一条闽南人的生命之水,开始进入衰荒期。今天的这个样子,不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景象,更是我们的祖先,以及我们的子孙,不愿意看到的景象。
尽管,眼前的昭惠庙是一座在原来旧址上改建的新庙;尽管,在它那一对厚重的大门之上,有一对特别让我喜欢的、半身浮雕在外的门神,但通远王的故事,似乎慢慢远去了。唯一能见证的,是一堆堆纸钱和香灰,以及每年正月初九的拨灯节。
而昭惠庙,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水上保护神祉,它护佑着水手和纤夫;同时,也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承。但今天,它似乎老了,老成一炉信仰的烟灰。
但是,不管流失多少岁月,在一个民族和人民的心里,香火是永续的、精神是永续的,文明是永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