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戴高山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在泉州诸多古大厝中,陈碧峰故居也算得上是规模宏大、首屈一指的闽南古建筑了。它位于泉州西门外塔后村,于直谏御史陈庆镛的故居之后。这栋建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其中总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除去天井之外,共有54间房屋,有前大埕和后花园。据陈家后人介绍,这栋古大厝共耗去白银18万两。
陈碧峰是何许人也,为何有这么多钱,能建造这么大的房子呢?
原来,陈碧峰是位旅缅华侨,早年到缅甸谋生,十多岁时,在一家碾米厂当伙计。后来,他积攒了一些钱财,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专向印度出口熟米。再后来,他又创办了两家碾米厂。随着事业不断发展,他又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做生意。于是生意越做越大,事业越办越红火。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沦陷,他才回到泉州避难。
陈碧峰的古厝始建于1932年,于1935年完工。2015年9月25日,笔者随丰泽区作协,一起来到陈碧峰故居,有幸瞻仰这一栋闽南特色的古大厝,感慨良多。
2
从陈庆镛故居的后院书房边,有一条小道上来,就是陈碧峰的故居了。传统的闽南特色古大厝一字排开,中间是主厝部分,两边是护厝,各有天井。前面是大石埕,后面是大花园。大石埕还在,大花园却早已荒废,只种一些杂菜。与一般闽南传统古大厝略有区别是,陈碧峰故居西边的护厝上,有一层小洋楼,更体现当时主人外出谋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他在自己的大厝建造方面,尝试了一些洋为中用的建造格局。
立于大埕之前的围墙外,一眼望去,整栋大楼气势恢宏。除西边护厝有阁楼之外,以大门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对称分开,这也是闽南传统建筑的风格之一——居中对称式的建筑风格。故居坐北朝南,二进五开间加双护厝,悬山式屋顶,燕尾翅屋脊,中间有天井,凡此种种,都没有离开过传统的闽南古大厝建筑风格。
进入围墙踏上石埕,再往主厝大门走近,能看见一把铁栏围住大门。在中国大地上,无数古民居、古建筑,无不同时进入一个俗套,大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态势。一旦出了名,便有盗贼蜂拥而至,东拆一块,西挖一片,非把一栋整体性的建筑结构,拆成零零碎碎的古董不可。这也是为什么会在陈碧峰故居的大门前,围上铁栏的原因。叹惜啊,不知要到何时,我们才能不通过铁栏,看到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透过铁栏,我们看到大门上方的辉绿岩上,有一块阴刻匾额,上面书有“锦亭远秀”四个大字。大门两侧的门柱上,也有一幅对联,分别是“黄门西望翘青锁”“紫气东来敞翠屏”几乎没有别类,在古大厝的正大门两边,也各开有一个小门,为的是夜间家人出入方便。古时大户人家一到夜晚,早早就把大门关上了,而夜间时总会有人出入,为了方便,便在大门两侧各开一个小门。在小门的门柱上,亦有一幅对联:“彩凤双飞蟠地脉;黄龙一水聚开心”
一般古大厝,大门四周总是作为重点装饰对像,陈碧峰的故居也不例外。在大门上除了门联之外,还有一对门乳及整个上层石雕部分,并门柱左右两侧,皆以辉绿石、砻石及小部分的红砖雕刻、装饰而成,下白上绿两侧红。其格局层次分明,上下左右极为协调。除人物山水,花鸟虫鱼之外,还有书文雕刻。而镶在墙体之上的梁柱斗拱,亦是精雕细琢,刷大红油漆,再施以金粉,若是新盖成时,定然雍容华贵,让人耳目一新。
除主厝大门之外,其它护厝大门也是如此。唯一区别是,护厝大门没有主厝大门宏大,也不开双小门。其它的石、砖、木构造及雕塑,都是极为富丽堂皇的。
及由大门向两边扩散,故居四面墙体上,亦是传统的“出砖入石”风格。四墙体由下而上分别是:巨大的整条、整板白色砻石,再往上是辉绿石框边装饰与红砖一体混砌,及至屋檐下,则是砖墙砌体外抹白灰,雕花画柳。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下白上红中间青,最顶上面,一色黑瓦铺盖。而檐头外,则伸出一片片青色的琉璃瓦。其间各种雕塑如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各具春秋,整体色调相当协调有致。
外墙体的窗户是由砻白石和辉绿岩交错组成的。窗上的每一根窗柱,都有着立体式的浮雕。每根柱石上的浮塑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足见闽南传统的石雕工艺,是有思想性的,不似当今的机械雕刻,虽然做工上越来越精细,却流于死板而千篇一律。从头到尾,从上到下,陈碧峰故居的每一块石雕、砖雕,没有一件相似甚至是相仿的。
除了石雕之外,就是砖雕了。用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并带有黑色条纹的红砖,堆砌成千奇百样的纹路,并在纹路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其精湛的泥水工艺再加上艺术创意,让每一小片图案,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充满联想而流连忘返。
然而,从东往西,顺着外墙一路寻觅,除了那一幅幅让人惊叹的雕刻艺术之外,还有一处处用土灰浆涂抹的泥印。蔡飞跃老师告诉我说,那是“文革”时期被损毁的雕刻,不得已,只能用... -->>
1
在泉州诸多古大厝中,陈碧峰故居也算得上是规模宏大、首屈一指的闽南古建筑了。它位于泉州西门外塔后村,于直谏御史陈庆镛的故居之后。这栋建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其中总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除去天井之外,共有54间房屋,有前大埕和后花园。据陈家后人介绍,这栋古大厝共耗去白银18万两。
陈碧峰是何许人也,为何有这么多钱,能建造这么大的房子呢?
原来,陈碧峰是位旅缅华侨,早年到缅甸谋生,十多岁时,在一家碾米厂当伙计。后来,他积攒了一些钱财,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专向印度出口熟米。再后来,他又创办了两家碾米厂。随着事业不断发展,他又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做生意。于是生意越做越大,事业越办越红火。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沦陷,他才回到泉州避难。
陈碧峰的古厝始建于1932年,于1935年完工。2015年9月25日,笔者随丰泽区作协,一起来到陈碧峰故居,有幸瞻仰这一栋闽南特色的古大厝,感慨良多。
2
从陈庆镛故居的后院书房边,有一条小道上来,就是陈碧峰的故居了。传统的闽南特色古大厝一字排开,中间是主厝部分,两边是护厝,各有天井。前面是大石埕,后面是大花园。大石埕还在,大花园却早已荒废,只种一些杂菜。与一般闽南传统古大厝略有区别是,陈碧峰故居西边的护厝上,有一层小洋楼,更体现当时主人外出谋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他在自己的大厝建造方面,尝试了一些洋为中用的建造格局。
立于大埕之前的围墙外,一眼望去,整栋大楼气势恢宏。除西边护厝有阁楼之外,以大门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对称分开,这也是闽南传统建筑的风格之一——居中对称式的建筑风格。故居坐北朝南,二进五开间加双护厝,悬山式屋顶,燕尾翅屋脊,中间有天井,凡此种种,都没有离开过传统的闽南古大厝建筑风格。
进入围墙踏上石埕,再往主厝大门走近,能看见一把铁栏围住大门。在中国大地上,无数古民居、古建筑,无不同时进入一个俗套,大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态势。一旦出了名,便有盗贼蜂拥而至,东拆一块,西挖一片,非把一栋整体性的建筑结构,拆成零零碎碎的古董不可。这也是为什么会在陈碧峰故居的大门前,围上铁栏的原因。叹惜啊,不知要到何时,我们才能不通过铁栏,看到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透过铁栏,我们看到大门上方的辉绿岩上,有一块阴刻匾额,上面书有“锦亭远秀”四个大字。大门两侧的门柱上,也有一幅对联,分别是“黄门西望翘青锁”“紫气东来敞翠屏”几乎没有别类,在古大厝的正大门两边,也各开有一个小门,为的是夜间家人出入方便。古时大户人家一到夜晚,早早就把大门关上了,而夜间时总会有人出入,为了方便,便在大门两侧各开一个小门。在小门的门柱上,亦有一幅对联:“彩凤双飞蟠地脉;黄龙一水聚开心”
一般古大厝,大门四周总是作为重点装饰对像,陈碧峰的故居也不例外。在大门上除了门联之外,还有一对门乳及整个上层石雕部分,并门柱左右两侧,皆以辉绿石、砻石及小部分的红砖雕刻、装饰而成,下白上绿两侧红。其格局层次分明,上下左右极为协调。除人物山水,花鸟虫鱼之外,还有书文雕刻。而镶在墙体之上的梁柱斗拱,亦是精雕细琢,刷大红油漆,再施以金粉,若是新盖成时,定然雍容华贵,让人耳目一新。
除主厝大门之外,其它护厝大门也是如此。唯一区别是,护厝大门没有主厝大门宏大,也不开双小门。其它的石、砖、木构造及雕塑,都是极为富丽堂皇的。
及由大门向两边扩散,故居四面墙体上,亦是传统的“出砖入石”风格。四墙体由下而上分别是:巨大的整条、整板白色砻石,再往上是辉绿石框边装饰与红砖一体混砌,及至屋檐下,则是砖墙砌体外抹白灰,雕花画柳。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下白上红中间青,最顶上面,一色黑瓦铺盖。而檐头外,则伸出一片片青色的琉璃瓦。其间各种雕塑如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各具春秋,整体色调相当协调有致。
外墙体的窗户是由砻白石和辉绿岩交错组成的。窗上的每一根窗柱,都有着立体式的浮雕。每根柱石上的浮塑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足见闽南传统的石雕工艺,是有思想性的,不似当今的机械雕刻,虽然做工上越来越精细,却流于死板而千篇一律。从头到尾,从上到下,陈碧峰故居的每一块石雕、砖雕,没有一件相似甚至是相仿的。
除了石雕之外,就是砖雕了。用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并带有黑色条纹的红砖,堆砌成千奇百样的纹路,并在纹路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其精湛的泥水工艺再加上艺术创意,让每一小片图案,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充满联想而流连忘返。
然而,从东往西,顺着外墙一路寻觅,除了那一幅幅让人惊叹的雕刻艺术之外,还有一处处用土灰浆涂抹的泥印。蔡飞跃老师告诉我说,那是“文革”时期被损毁的雕刻,不得已,只能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