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修真纲要 (1/2)
笔趣阁 www.biquge25.com,洞玄指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应善修养身心,注意饮食起居的作息,这样才能有规律的生活,天地因节气有度而能四季昼夜变换,万物得以生息,若天地的节气不能有度,四季昼夜变换不有常,则万物入死。
颂:
人生天地间,当学习天地,
以天地法则,顺天地摄生。
善摄生者,无死地也,天地间一切死地,不能死之,所谓仁者无敌,以仁者爱人故,自心无敌也,若自心无敌者,外众生不能为敌,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乃能长生。
所谓天地之自生,譬如人之自生,何为自生?自身元精元气之生,名为自生,自生有二,一者为外自生,二者为内自生,天地与人,皆有此二种自生。
所谓人之自生,一者乃男女生人之户,精气从此出,名为外自生,可以生人而自入死地也,二者乃元精元气中五行内运,阴阳之气调配交合,内化精元而自养身心,名为内自生,可以长生而不入死地也。
如此二种自生,人之生死,乃有差别,外观天地,以此二种,亦现盛衰生死之变,天地**乃风水火地四种气息交运而成,此四种气不能越天地,若天地譬为一身,即此四气在身内运转交合,化为雨露,天地之身,为之清爽,万物众生,以之得生。
此天地内自生也,天地外自生者,非生于天地之外,乃于天地中生养万物,万物吸取天地精气为食,天地精气化养身内万物,此万物非天地本有,故名外自生也,众人以精气外生之繁而夭亡,天地外生之繁,亦将精气衰竭而趣死地也。
天地之外生与内生,只在自身之内,因何天地初成时而众生长生,后天地众生而短命耶?盖因天地初生,众生心简而洁,无诸造作,世间无恼,皆从顺天地法则而生息,以是因缘,过往众生皆得长久。
后世众生,心思浊乱,乃至浊劣,使世间多生苦恼,于其起居不尊天地,于其身心背离道德,于是智慧短浅而妄想繁盛,放流毒于世间,爱好恣欲,损害身心寿命,以是因缘,不得长乐,以是因缘,世间修行之法,自古以来,皆因世道流变而迁演。
过往世间,众生身心,皆顺天地法则,是故寄心于道德,托身于天地,无诸造作,而成圣贤,修养完备,自成真仙,如是简易之法,后世之人可见而学不能成,盖以身心根器不达故,人之心德,渐以思绪计较而繁杂,于是后世乃有存思寄想之法,或观或守,多从心性下手,直入根本,趣从上古。
后世之人,工于心计,执迷欲乡,好弄心思,至于机巧,偷窃心重,狐疑迷窍,于是世间乃有一代圣贤出世教化,断古法而寄托圣心于新法中,使后世修行者修心摄性而养身心,涵养根器而从古脉,盖因众生心堕毒海,至于身内精气神,皆受毒染,乃至心性,亦多染劣,生种种苦恼根源,圣贤垂悯,教种种断苦根之法,乃至无上根本法,皆可通达圣本。
颂:
本已染毒重,身心有苦根,中毒本已苦,拔毒苦作乐。
迷者苦为乐,不思长乐界,暂乐苦身心,不敢拔苦根。
割爱非不痛,割肉亦如然,削骨肉还母,此心是真人。
真情非无情,无诸妄情也,痴迷恩仇内,妄情岂真心。
如是众人迷入骨肉中,贪爱于血肉之妄情,忘失无贪真意,乱臣贼子直入君位,自名为我,而实乱贼也,众人认此贼为自我,实是昏昧君主,非自主者,岂为修真之士哉
修真之人,效法天地,规矩方圆,无执无失,始终之内,无有乱也,无轻无重,前后如一,于是生死之内通达如一,此生死若一,世间来去亦为一,已得于一,万事皆毕矣。
若欲得一,先须知众,众尚不明,鲜有测一者,是故初学修真者,当先安止身心,使一日纷飞之思虑处静处,居静时,安隐之中,心得休息,安其心时,其身亦安,止其心时,其身亦止,如是身心,皆得休息,于此休息,能离世间纷乱,能生离常世安静,静息身心,则精气如天地**自然生,身得养也,心如晴空,乱云不扰,心得爽朗。
如是学静,乃为修真第一事,此为基础,此基之坚固,为后来行道之安顺也,若欲修真,此是第一,无此基础,一切修行,如沙聚塔,终究不成。
众人学静时,难离常日思维习惯,种种思议,欲将思绪寄托于某处,若心无寄托,则乱想纷纷,是心不收也,若心暂收而妄意常动,是性未摄也,当以定心而收乱心,当以定性而摄妄情,修习纯熟,自然得定。
心性若伏,其身自然安止,心包太虚,何况骨肉乎,心性宁静,血气自静,精气自宁,神自然清灵,于是内明身心,自然显现,修养其明,名为内修。
以此为法,修身养性,渐得于静,智慧亦明,得此法者,性气自凝,名为灵丹,五气归元,至于养元,元心元性,至于归一,此乃静养之法,修养得一之大纲,是故,欲修真得一者,当法则天地,起居作息,当有节度,初学者无知,当尊法行,至于得法,可以随性,何以然哉?性已从真,随真为行。
欲学此法者,于身当得安隐,于心当得安宁,心止于宁静,行于世间,虽复得真,各以缘法而行为,即有差别,故于无为中,有为诸行有差别也,是故修真之人,不可以计着无谓之事。
修真之人,不但需要养真,尚需明真知伪,是故修真者明达于虚实而不堕虚实,是故堕真伪两边、善恶两边、正邪两边者,皆不为修真,彼虽修法,不能成真。
颂:
诸法不为真,真在诸法存,
明达真伪者,于伪中得真。
欲寻正道者,当见邪道,观于邪道,改善即正,是故正邪,常是两立,自观身心,亦有正邪,正邪为臣,真一为君,以真心统摄,譬如天覆众生,正邪不能乱也,譬如内心,遇取舍时,有舍有不舍,二种情性,有二种分,一为想分,一为情分,舍中有想分、情分,不舍中亦有想分、情分,舍中有想、情之争辩,不舍中想、情亦在辩论。
堕迷海者,遇此取舍争论时,即须辨析,而于辨析,亦无主心,各个臣心,自有其理,于是纠结心绪,难免出生,痛下决断,亦疑其对错,何以故?以其诸臣相斗故,臣位均平,势大者尊,而其一时为尊,并无王尊之性,是故忧患难免,狐疑不定。
修真之人,当观天地不变之律,天地法则,乃为君法,奉持君法,诸臣皆得所适,不奉君法者,诸臣无主,乃自争斗,而于君主,亦当修明,若君昏暗,臣不见君,贼心则起,能夺君位也,是故,若欲治心,当明其君,君主未明,则奉持君法,如法行持,诸臣自安,君主不请而自现,不修而自明也。
人心之中,君臣之分,譬如肉身精神,亦有君臣,其理一同,初修真者,虽暂不见君,而信心奉持君法,其身心诸臣自然安宁,譬如天地风调雨顺,万物自然长生,若奉持修真法则,亦是... -->>
应善修养身心,注意饮食起居的作息,这样才能有规律的生活,天地因节气有度而能四季昼夜变换,万物得以生息,若天地的节气不能有度,四季昼夜变换不有常,则万物入死。
颂:
人生天地间,当学习天地,
以天地法则,顺天地摄生。
善摄生者,无死地也,天地间一切死地,不能死之,所谓仁者无敌,以仁者爱人故,自心无敌也,若自心无敌者,外众生不能为敌,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乃能长生。
所谓天地之自生,譬如人之自生,何为自生?自身元精元气之生,名为自生,自生有二,一者为外自生,二者为内自生,天地与人,皆有此二种自生。
所谓人之自生,一者乃男女生人之户,精气从此出,名为外自生,可以生人而自入死地也,二者乃元精元气中五行内运,阴阳之气调配交合,内化精元而自养身心,名为内自生,可以长生而不入死地也。
如此二种自生,人之生死,乃有差别,外观天地,以此二种,亦现盛衰生死之变,天地**乃风水火地四种气息交运而成,此四种气不能越天地,若天地譬为一身,即此四气在身内运转交合,化为雨露,天地之身,为之清爽,万物众生,以之得生。
此天地内自生也,天地外自生者,非生于天地之外,乃于天地中生养万物,万物吸取天地精气为食,天地精气化养身内万物,此万物非天地本有,故名外自生也,众人以精气外生之繁而夭亡,天地外生之繁,亦将精气衰竭而趣死地也。
天地之外生与内生,只在自身之内,因何天地初成时而众生长生,后天地众生而短命耶?盖因天地初生,众生心简而洁,无诸造作,世间无恼,皆从顺天地法则而生息,以是因缘,过往众生皆得长久。
后世众生,心思浊乱,乃至浊劣,使世间多生苦恼,于其起居不尊天地,于其身心背离道德,于是智慧短浅而妄想繁盛,放流毒于世间,爱好恣欲,损害身心寿命,以是因缘,不得长乐,以是因缘,世间修行之法,自古以来,皆因世道流变而迁演。
过往世间,众生身心,皆顺天地法则,是故寄心于道德,托身于天地,无诸造作,而成圣贤,修养完备,自成真仙,如是简易之法,后世之人可见而学不能成,盖以身心根器不达故,人之心德,渐以思绪计较而繁杂,于是后世乃有存思寄想之法,或观或守,多从心性下手,直入根本,趣从上古。
后世之人,工于心计,执迷欲乡,好弄心思,至于机巧,偷窃心重,狐疑迷窍,于是世间乃有一代圣贤出世教化,断古法而寄托圣心于新法中,使后世修行者修心摄性而养身心,涵养根器而从古脉,盖因众生心堕毒海,至于身内精气神,皆受毒染,乃至心性,亦多染劣,生种种苦恼根源,圣贤垂悯,教种种断苦根之法,乃至无上根本法,皆可通达圣本。
颂:
本已染毒重,身心有苦根,中毒本已苦,拔毒苦作乐。
迷者苦为乐,不思长乐界,暂乐苦身心,不敢拔苦根。
割爱非不痛,割肉亦如然,削骨肉还母,此心是真人。
真情非无情,无诸妄情也,痴迷恩仇内,妄情岂真心。
如是众人迷入骨肉中,贪爱于血肉之妄情,忘失无贪真意,乱臣贼子直入君位,自名为我,而实乱贼也,众人认此贼为自我,实是昏昧君主,非自主者,岂为修真之士哉
修真之人,效法天地,规矩方圆,无执无失,始终之内,无有乱也,无轻无重,前后如一,于是生死之内通达如一,此生死若一,世间来去亦为一,已得于一,万事皆毕矣。
若欲得一,先须知众,众尚不明,鲜有测一者,是故初学修真者,当先安止身心,使一日纷飞之思虑处静处,居静时,安隐之中,心得休息,安其心时,其身亦安,止其心时,其身亦止,如是身心,皆得休息,于此休息,能离世间纷乱,能生离常世安静,静息身心,则精气如天地**自然生,身得养也,心如晴空,乱云不扰,心得爽朗。
如是学静,乃为修真第一事,此为基础,此基之坚固,为后来行道之安顺也,若欲修真,此是第一,无此基础,一切修行,如沙聚塔,终究不成。
众人学静时,难离常日思维习惯,种种思议,欲将思绪寄托于某处,若心无寄托,则乱想纷纷,是心不收也,若心暂收而妄意常动,是性未摄也,当以定心而收乱心,当以定性而摄妄情,修习纯熟,自然得定。
心性若伏,其身自然安止,心包太虚,何况骨肉乎,心性宁静,血气自静,精气自宁,神自然清灵,于是内明身心,自然显现,修养其明,名为内修。
以此为法,修身养性,渐得于静,智慧亦明,得此法者,性气自凝,名为灵丹,五气归元,至于养元,元心元性,至于归一,此乃静养之法,修养得一之大纲,是故,欲修真得一者,当法则天地,起居作息,当有节度,初学者无知,当尊法行,至于得法,可以随性,何以然哉?性已从真,随真为行。
欲学此法者,于身当得安隐,于心当得安宁,心止于宁静,行于世间,虽复得真,各以缘法而行为,即有差别,故于无为中,有为诸行有差别也,是故修真之人,不可以计着无谓之事。
修真之人,不但需要养真,尚需明真知伪,是故修真者明达于虚实而不堕虚实,是故堕真伪两边、善恶两边、正邪两边者,皆不为修真,彼虽修法,不能成真。
颂:
诸法不为真,真在诸法存,
明达真伪者,于伪中得真。
欲寻正道者,当见邪道,观于邪道,改善即正,是故正邪,常是两立,自观身心,亦有正邪,正邪为臣,真一为君,以真心统摄,譬如天覆众生,正邪不能乱也,譬如内心,遇取舍时,有舍有不舍,二种情性,有二种分,一为想分,一为情分,舍中有想分、情分,不舍中亦有想分、情分,舍中有想、情之争辩,不舍中想、情亦在辩论。
堕迷海者,遇此取舍争论时,即须辨析,而于辨析,亦无主心,各个臣心,自有其理,于是纠结心绪,难免出生,痛下决断,亦疑其对错,何以故?以其诸臣相斗故,臣位均平,势大者尊,而其一时为尊,并无王尊之性,是故忧患难免,狐疑不定。
修真之人,当观天地不变之律,天地法则,乃为君法,奉持君法,诸臣皆得所适,不奉君法者,诸臣无主,乃自争斗,而于君主,亦当修明,若君昏暗,臣不见君,贼心则起,能夺君位也,是故,若欲治心,当明其君,君主未明,则奉持君法,如法行持,诸臣自安,君主不请而自现,不修而自明也。
人心之中,君臣之分,譬如肉身精神,亦有君臣,其理一同,初修真者,虽暂不见君,而信心奉持君法,其身心诸臣自然安宁,譬如天地风调雨顺,万物自然长生,若奉持修真法则,亦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