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言出必行。自从那日起,后宫妃嫔便再未见皇帝雨露。
当然这件事,外人是不知道的,就是专管记录皇帝起居的彤史局也不知道。盖因皇帝也还是会去妃嫔宫中留宿的,但据史书说,正烨帝“威严逼人”,彤史局记档的内监从来不敢入内殿,因此也就不知道里面究竟发生什么事,不过能在彤史上记一笔说某某日皇帝宿于某某妃嫔宫中罢了。至于这一夜到底有没有颠鸾倒凤——难怪哪个妃嫔会去外头宣扬皇帝昨夜没碰她?那不是自己打脸么?
正烨八年,皇帝下旨,因宫中无子,接晋王长子入宫抚养。
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家里没孩子的,若是能有个小孩子在跟前养一养,说不准就会带了孩子来,而且这个法子还真的十分有用,有很多人家都是因此得了孩儿的。所以皇帝下这道旨意,说起来也是顺理成章。
但放在颇通政治的人眼里,晋王长子不是来给皇帝带儿女运的,而是来做质子的。
先帝四子,长子正烨帝已经登基;次子平王叛乱被剿,连带着外家都一概扫平,已然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四子年纪还小着呢,正烨帝登基之后这八年,足够把他教导成一个安分守时,平庸无能的闲散王爷了;唯有皇三子晋王,既有封地又有儿女,可不是就成了正烨帝的眼中钉么?
这话不但是京城里有人在传,就连晋王夫妇自己也都信以为真,只得哭着将长子送走。晋王正准备亲自上书痛表自己忠心的时候,接到了正烨帝一封密旨。
这封密旨的内容,是在正烨帝逊位之后很多年才渐渐透露出来的。这密旨的出现,推翻了正史上关于正烨帝传位于侄儿的那段记载。
正史里说,正烨帝是终身无子,又见晋王长子六艺俱成,这才起了传位之心。可只有看了密旨的晋王夫妇知道,在正烨帝将自己长子接走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立他为太子了。只不过那时正烨帝还年轻,宫里的妃嫔们还年轻,朝堂上还有各家势力正瞪着眼指望自家女儿生儿子呢,若此时就立晋王长子为太子,他立刻就会变成众矢之的。
因此,正烨帝将晋王长子作为质子带进了宫,对外又表示此为皇长孙,理应仔细教导,亲自为他请了文武师傅。当时众人都以为,皇帝这不过是为了掩盖自己拿侄子当质子的事实,博个好名声罢了,谁都没有放在心上。
然后十年后,正烨帝依然没有儿子,而晋王长子却长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少年。太后是过世了,后宫的妃嫔们都过了好生养的年纪,朝堂上的势力也被正烨帝整顿得差不多了,然后,正烨帝立侄儿为太子,紧接着就带着太子出征西北,去打北羯了。
这一场仗,盛朝大获全胜。
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这场仗看起来虽然只打了六个月,正烨帝却为此准备了十年。六个月后,北羯损失了十分之六的军队,直退一千里,龟缩到他们的王庭,而盛朝大军占领了连绵巍峨的黑云山。
黑云山密林千里,山路狭窄,隘口险峻,易守难攻。盛朝占据了黑云山的隘口,就等于掐断了北羯想要入侵盛朝边关的道路,只要隘口不失,此后至少五十年的安稳日子是毫无问题的。
在出征之前,也有大臣们反对过,一则是反对皇帝亲征,二则反对皇帝把太子也带去,因为若是战事不利,皇帝太子一锅被人端了,盛朝群龙无首,马上就要大乱,只剩一个被迁居冷宫的皇后能有屁用!
结果皇帝没听。按皇帝的说法,太子不能不经风浪,让他去看看战场,看看军士们是如何为了国家安定而拼杀的,日后他就知道如何更认真更谨慎地治理国家。
最后是皇帝胜利了。太子胆子很大,不但没被那些血腥场面吓着,反而跃跃欲试,恨不得自己也能上马去斩几个北羯人的头颅。
北羯一退,皇帝立刻挟大胜之威,转扑东狄。东狄的战力还不如北羯,只不过仗着东北山深林密罢了。只是盛朝大军来得太快,东狄王族尚未及撤退,已经被人兵临城下,只得举族自缚出降,被安置到东南之地去“圈居”,从此再无东狄一国。
这场仗打了不到一年,驱北羯,灭东狄,剩下西南之地的夷族不等皇帝动手,立刻上表称臣,年年朝贡。至此,四夷平定,江山稳固,百姓从此可以安居乐业了。
而后,正烨帝还在位了四年,为的是让太子逐渐接手国事,学着做皇帝。到了正烨二十三年,正烨帝退位,太子继位,号为继成。继成帝的亲生父母晋王夫妇被加封地,不过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封地居住,偶尔在过年的时候进京见见儿子,之后也就赶紧返回封地,并没给御史们留下一点半点弹劾的机会。
至于退位之后的正烨帝,好像是在不知不觉间消失的。
据史书记载,正烨帝退位之后,便不再过问国事,整日居住观星台,仿佛是修仙了。
要说正烨帝的父皇,那就是个笃信佛道迷恋金丹的主儿,但正烨帝是不信这些的,所以这修仙的说法总觉得不大可信。但他一退位就住进了观星台,终日与秀明国师厮混,这可不是假的。所以史官也只好将其记载为:帝入观星台,终日不出。并不好说究竟在里头是干什么。
再然后,当继成帝把国家治理得不错的时候,正烨帝就消失了。正史说他隐居,野史说他成仙,甚至还有人暗地里猜测是不是被继成帝给咔嚓了,真是众说纷纭,无一定论。
继成帝没出来辟谣,只管每天上朝下朝,一如往常地办理国事。大概过了一年吧,这些谣言就渐渐平息了,倒是另有消息出来:有人说在山东见到了正烨帝和国师,当时国师正在求雨;有人说在西南山里看见两人采药,极像正烨帝和国师;甚至有一日之内,两地相隔千里,一地晨见帝与国师泛舟,一地则慕见帝与国师野炊,简直是传得神乎其神。
再然后……这些消息也就渐渐地没有了。因为继成帝开始立后、选妃、生子,新一轮的帝位交替又要开始,而人们的注意力总是更容易被新鲜事吸引过去,至于正烨帝与秀明国师,渐渐的就成了故纸堆里的两个符号。随人艳说神仙事,往者已矣不可追……
作者有话要说:啊啊啊,终于结束了。至于被锁的78章,其实就是啪啪啪,不影响理解内容的。但是因为啪啪啪太多,改都木法改,所以也就木法解锁,将来如果出定制,会一字不落放到里头的。
,言出必行。自从那日起,后宫妃嫔便再未见皇帝雨露。
当然这件事,外人是不知道的,就是专管记录皇帝起居的彤史局也不知道。盖因皇帝也还是会去妃嫔宫中留宿的,但据史书说,正烨帝“威严逼人”,彤史局记档的内监从来不敢入内殿,因此也就不知道里面究竟发生什么事,不过能在彤史上记一笔说某某日皇帝宿于某某妃嫔宫中罢了。至于这一夜到底有没有颠鸾倒凤——难怪哪个妃嫔会去外头宣扬皇帝昨夜没碰她?那不是自己打脸么?
正烨八年,皇帝下旨,因宫中无子,接晋王长子入宫抚养。
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家里没孩子的,若是能有个小孩子在跟前养一养,说不准就会带了孩子来,而且这个法子还真的十分有用,有很多人家都是因此得了孩儿的。所以皇帝下这道旨意,说起来也是顺理成章。
但放在颇通政治的人眼里,晋王长子不是来给皇帝带儿女运的,而是来做质子的。
先帝四子,长子正烨帝已经登基;次子平王叛乱被剿,连带着外家都一概扫平,已然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四子年纪还小着呢,正烨帝登基之后这八年,足够把他教导成一个安分守时,平庸无能的闲散王爷了;唯有皇三子晋王,既有封地又有儿女,可不是就成了正烨帝的眼中钉么?
这话不但是京城里有人在传,就连晋王夫妇自己也都信以为真,只得哭着将长子送走。晋王正准备亲自上书痛表自己忠心的时候,接到了正烨帝一封密旨。
这封密旨的内容,是在正烨帝逊位之后很多年才渐渐透露出来的。这密旨的出现,推翻了正史上关于正烨帝传位于侄儿的那段记载。
正史里说,正烨帝是终身无子,又见晋王长子六艺俱成,这才起了传位之心。可只有看了密旨的晋王夫妇知道,在正烨帝将自己长子接走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立他为太子了。只不过那时正烨帝还年轻,宫里的妃嫔们还年轻,朝堂上还有各家势力正瞪着眼指望自家女儿生儿子呢,若此时就立晋王长子为太子,他立刻就会变成众矢之的。
因此,正烨帝将晋王长子作为质子带进了宫,对外又表示此为皇长孙,理应仔细教导,亲自为他请了文武师傅。当时众人都以为,皇帝这不过是为了掩盖自己拿侄子当质子的事实,博个好名声罢了,谁都没有放在心上。
然后十年后,正烨帝依然没有儿子,而晋王长子却长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少年。太后是过世了,后宫的妃嫔们都过了好生养的年纪,朝堂上的势力也被正烨帝整顿得差不多了,然后,正烨帝立侄儿为太子,紧接着就带着太子出征西北,去打北羯了。
这一场仗,盛朝大获全胜。
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这场仗看起来虽然只打了六个月,正烨帝却为此准备了十年。六个月后,北羯损失了十分之六的军队,直退一千里,龟缩到他们的王庭,而盛朝大军占领了连绵巍峨的黑云山。
黑云山密林千里,山路狭窄,隘口险峻,易守难攻。盛朝占据了黑云山的隘口,就等于掐断了北羯想要入侵盛朝边关的道路,只要隘口不失,此后至少五十年的安稳日子是毫无问题的。
在出征之前,也有大臣们反对过,一则是反对皇帝亲征,二则反对皇帝把太子也带去,因为若是战事不利,皇帝太子一锅被人端了,盛朝群龙无首,马上就要大乱,只剩一个被迁居冷宫的皇后能有屁用!
结果皇帝没听。按皇帝的说法,太子不能不经风浪,让他去看看战场,看看军士们是如何为了国家安定而拼杀的,日后他就知道如何更认真更谨慎地治理国家。
最后是皇帝胜利了。太子胆子很大,不但没被那些血腥场面吓着,反而跃跃欲试,恨不得自己也能上马去斩几个北羯人的头颅。
北羯一退,皇帝立刻挟大胜之威,转扑东狄。东狄的战力还不如北羯,只不过仗着东北山深林密罢了。只是盛朝大军来得太快,东狄王族尚未及撤退,已经被人兵临城下,只得举族自缚出降,被安置到东南之地去“圈居”,从此再无东狄一国。
这场仗打了不到一年,驱北羯,灭东狄,剩下西南之地的夷族不等皇帝动手,立刻上表称臣,年年朝贡。至此,四夷平定,江山稳固,百姓从此可以安居乐业了。
而后,正烨帝还在位了四年,为的是让太子逐渐接手国事,学着做皇帝。到了正烨二十三年,正烨帝退位,太子继位,号为继成。继成帝的亲生父母晋王夫妇被加封地,不过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封地居住,偶尔在过年的时候进京见见儿子,之后也就赶紧返回封地,并没给御史们留下一点半点弹劾的机会。
至于退位之后的正烨帝,好像是在不知不觉间消失的。
据史书记载,正烨帝退位之后,便不再过问国事,整日居住观星台,仿佛是修仙了。
要说正烨帝的父皇,那就是个笃信佛道迷恋金丹的主儿,但正烨帝是不信这些的,所以这修仙的说法总觉得不大可信。但他一退位就住进了观星台,终日与秀明国师厮混,这可不是假的。所以史官也只好将其记载为:帝入观星台,终日不出。并不好说究竟在里头是干什么。
再然后,当继成帝把国家治理得不错的时候,正烨帝就消失了。正史说他隐居,野史说他成仙,甚至还有人暗地里猜测是不是被继成帝给咔嚓了,真是众说纷纭,无一定论。
继成帝没出来辟谣,只管每天上朝下朝,一如往常地办理国事。大概过了一年吧,这些谣言就渐渐平息了,倒是另有消息出来:有人说在山东见到了正烨帝和国师,当时国师正在求雨;有人说在西南山里看见两人采药,极像正烨帝和国师;甚至有一日之内,两地相隔千里,一地晨见帝与国师泛舟,一地则慕见帝与国师野炊,简直是传得神乎其神。
再然后……这些消息也就渐渐地没有了。因为继成帝开始立后、选妃、生子,新一轮的帝位交替又要开始,而人们的注意力总是更容易被新鲜事吸引过去,至于正烨帝与秀明国师,渐渐的就成了故纸堆里的两个符号。随人艳说神仙事,往者已矣不可追……
作者有话要说:啊啊啊,终于结束了。至于被锁的78章,其实就是啪啪啪,不影响理解内容的。但是因为啪啪啪太多,改都木法改,所以也就木法解锁,将来如果出定制,会一字不落放到里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