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北朝汉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到底该办呢……元子攸陷入了沉思之中。
“陛下?”见元子攸久久不语,高道穆试探着唤道。他的声音在空寂的大殿中回荡着,听上去颇有些凄凉之意。
“哦”元子攸回过神来,看了着外面的天色,“现在是时候?”
“回陛下,方才打过小更鼓,已经过了戌时中刻。”李阿翟跪地回奏。
“过了戌时中刻?甚好,”元子攸忽然站了起来,向高道穆点了点头,“高卿,朕将单骑渡河北上,卿可为我知会众臣,令众臣各自返家,休沐一月。”
“陛下岂可弃群臣北上”高道穆大惊失色,连忙拜倒在地,“微臣不敢奉诏”
“高卿,朕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元子攸坦然说出了对尔朱荣、元天穆的担心,末了向他解释道,“若朕单骑而往,则朝廷中枢仍在洛阳城内,彼等没有理由另立朝廷;而平乱之后,彼等必须奉朕南返,以迁就朝廷中枢,迁都之事自然作罢。”
“陛下苦心,微臣已经明白,”高道穆恍然大悟,心中却有了新的担忧,“只是,陛下单骑而走,恐怕会有弃宫室、百官于不顾的声名,从而大失四方人望。”
“四方人望?四方叛乱横行,朕有人望么?”元子攸自嘲的一笑,“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过如是而已……且由他去吧”
“是,”高道穆感慨的躬身拜倒,“陛下虽言单骑出狩,左右却不可乏人。微臣既为侍臣,自当随陛下渡河北上。”
“准了,”元子攸颔首表示认同,然后飞快的写下一道诏旨,交给一旁的内侍李阿翟。
“明日将此诏旨交给安丰王,令他遍示在京群臣”
……,……
五月二十三日傍晚,元子攸夜开殿门,取骅骝厩御马数匹,自显阳殿后永巷而出,弃宫室、百官渡河北上,随行的只有中书舍人高道穆等几位当值的侍臣。在北中郎将杨侃的接应下过河后,元子攸命高道穆于烛下作诏书,宣示远近,告知天子车驾所在。
这一下,洛阳城内顿时炸开了锅,众臣齐聚尚书台内,商量该如何行事,就连称病多日的淮南王元彧,也被尚书令、安丰王元延明强拖了,和他一同入尚书台主持大局。而最倒霉的,则属当日在式乾殿当值的内侍李阿翟,不仅当晚被皇后尔朱英娥叫痛打了一顿,这一大早又必须带伤接受诸臣的盘查。
尽管有李阿翟转达的诏旨,然而奉诏的人并不多。杨津接受过元子攸的召见,元子攸有他的所考虑,因此和年迈的兄长、司徒杨椿奉诏返乡,同时令担任通直散骑常侍的杨愔渡过河桥,和侄儿杨侃随侍左右;城阳王元徵,其妻乃是元子攸的表妹,闻讯即刻渡河追随子攸而去,是唯一北渡的宗室诸王。
至于其他的人,却大多不肯离开中枢,可惜商量也找不出一个主事的。有资格临朝称制(摄政)的大宗宗亲里面,子攸生母文穆太后李嫒华已故,皇后尔朱英娥不得臣心,几个亲子直、子纳、子正皆已不在,而他本人也还没有子嗣出生……有人提议由尚书令、安丰王元延明称制,毕竟他是当朝尚书令,天子的最后一封诏书也是颁布给他,然而他自忖并非献文、孝文帝子孙,去大宗血脉已经疏远,又当前的形势难以挽回,会接受这个烫手的山芋呢?
那么,谁和元子攸血缘最近?仔细叙来,居然就是率领南军的北海王元颢元子明。元子攸的父亲彭城王元勰,和元颢的父亲北海王元祥乃是亲,而且最得孝文帝信赖。孝文帝审判失德的冯皇后,临终前遗诏赐其自尽,即是交待于元勰、元祥这两个弟弟;在宣武帝继位后,二人则以皇叔之尊,分领司徒、司空辅政中枢。
不仅如此,单以个人声望而言,元子攸还赶不上作为堂弟的元颢。在尔朱荣入洛前,元颢已经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受命领兵讨伐葛荣;而元子攸仅仅在宫中担任孝明帝的伴读,资历和官位都远在元颢之下。之所以能够继承大位,不过是尔朱荣以铸金像占卜天命的结果而已……
这样多方权衡,众臣的议题慢慢的变了方向,从最初的是否奉诏、不奉诏当以何人代理中枢,变成了是否接纳北海王元颢入洛这一话题。而元子攸与元颢之间的竞争,也变成了本朝内部关于大位归属的争端。
在这番讨论中,临淮王元彧的意见占据了主流。他向来以丰仪宽雅、明经厚德见称,对举止轻脱、惟知驰射的尔朱荣极度厌恶,况且去年河阴之难时,众多宗室死于尔朱家骑兵的虐杀,侥幸存留下来的,只要是稍有志气,无不对其恨之入骨;反倒是梁朝,在当时接受了不少宗室和汉臣避难,他元彧也曾是其中的一人,还受到梁帝的格外器重和优待。便是其余朝臣,也大多有亲故罹难于河阴,其后虽然迫于尔朱荣的威势,不得不迎奉元子攸入继大统,却谈不上诚心拥戴。
更加关键的是,如今洛阳城极度空虚,元子攸放弃守城之责前往河北,而元颢的大军却正越过虎牢关向京师进发。也就是说,除非他们真的奉诏休沐(放假),否则除了接受元颢之外,其实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眼看元颢已经到达巩县地界,距离洛阳城不到四十里,众朝臣终于统一了意见,决定以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为首,率百官迎接元颢继承大位。
当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这两位声望卓著的宗室同意出面,并传令封闭府库,准备法驾奉迎新天子时,众朝臣心中悬起的石头终于落下,一个个都感觉轻松了许多……或许,之前的种种权衡和对比,不过是众人在为寻找接纳元颢的理由吧!
(这一章写得真心累啊上本书曾被批评像史书不像小说,因此在这里颇为纠结了一阵。不过,就算是要写故事,历史背景也不可忽略。)
是 由】更多章节请到网址隆重推荐去除广告全文字小说阅读器
; 到底该办呢……元子攸陷入了沉思之中。
“陛下?”见元子攸久久不语,高道穆试探着唤道。他的声音在空寂的大殿中回荡着,听上去颇有些凄凉之意。
“哦”元子攸回过神来,看了着外面的天色,“现在是时候?”
“回陛下,方才打过小更鼓,已经过了戌时中刻。”李阿翟跪地回奏。
“过了戌时中刻?甚好,”元子攸忽然站了起来,向高道穆点了点头,“高卿,朕将单骑渡河北上,卿可为我知会众臣,令众臣各自返家,休沐一月。”
“陛下岂可弃群臣北上”高道穆大惊失色,连忙拜倒在地,“微臣不敢奉诏”
“高卿,朕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元子攸坦然说出了对尔朱荣、元天穆的担心,末了向他解释道,“若朕单骑而往,则朝廷中枢仍在洛阳城内,彼等没有理由另立朝廷;而平乱之后,彼等必须奉朕南返,以迁就朝廷中枢,迁都之事自然作罢。”
“陛下苦心,微臣已经明白,”高道穆恍然大悟,心中却有了新的担忧,“只是,陛下单骑而走,恐怕会有弃宫室、百官于不顾的声名,从而大失四方人望。”
“四方人望?四方叛乱横行,朕有人望么?”元子攸自嘲的一笑,“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过如是而已……且由他去吧”
“是,”高道穆感慨的躬身拜倒,“陛下虽言单骑出狩,左右却不可乏人。微臣既为侍臣,自当随陛下渡河北上。”
“准了,”元子攸颔首表示认同,然后飞快的写下一道诏旨,交给一旁的内侍李阿翟。
“明日将此诏旨交给安丰王,令他遍示在京群臣”
……,……
五月二十三日傍晚,元子攸夜开殿门,取骅骝厩御马数匹,自显阳殿后永巷而出,弃宫室、百官渡河北上,随行的只有中书舍人高道穆等几位当值的侍臣。在北中郎将杨侃的接应下过河后,元子攸命高道穆于烛下作诏书,宣示远近,告知天子车驾所在。
这一下,洛阳城内顿时炸开了锅,众臣齐聚尚书台内,商量该如何行事,就连称病多日的淮南王元彧,也被尚书令、安丰王元延明强拖了,和他一同入尚书台主持大局。而最倒霉的,则属当日在式乾殿当值的内侍李阿翟,不仅当晚被皇后尔朱英娥叫痛打了一顿,这一大早又必须带伤接受诸臣的盘查。
尽管有李阿翟转达的诏旨,然而奉诏的人并不多。杨津接受过元子攸的召见,元子攸有他的所考虑,因此和年迈的兄长、司徒杨椿奉诏返乡,同时令担任通直散骑常侍的杨愔渡过河桥,和侄儿杨侃随侍左右;城阳王元徵,其妻乃是元子攸的表妹,闻讯即刻渡河追随子攸而去,是唯一北渡的宗室诸王。
至于其他的人,却大多不肯离开中枢,可惜商量也找不出一个主事的。有资格临朝称制(摄政)的大宗宗亲里面,子攸生母文穆太后李嫒华已故,皇后尔朱英娥不得臣心,几个亲子直、子纳、子正皆已不在,而他本人也还没有子嗣出生……有人提议由尚书令、安丰王元延明称制,毕竟他是当朝尚书令,天子的最后一封诏书也是颁布给他,然而他自忖并非献文、孝文帝子孙,去大宗血脉已经疏远,又当前的形势难以挽回,会接受这个烫手的山芋呢?
那么,谁和元子攸血缘最近?仔细叙来,居然就是率领南军的北海王元颢元子明。元子攸的父亲彭城王元勰,和元颢的父亲北海王元祥乃是亲,而且最得孝文帝信赖。孝文帝审判失德的冯皇后,临终前遗诏赐其自尽,即是交待于元勰、元祥这两个弟弟;在宣武帝继位后,二人则以皇叔之尊,分领司徒、司空辅政中枢。
不仅如此,单以个人声望而言,元子攸还赶不上作为堂弟的元颢。在尔朱荣入洛前,元颢已经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受命领兵讨伐葛荣;而元子攸仅仅在宫中担任孝明帝的伴读,资历和官位都远在元颢之下。之所以能够继承大位,不过是尔朱荣以铸金像占卜天命的结果而已……
这样多方权衡,众臣的议题慢慢的变了方向,从最初的是否奉诏、不奉诏当以何人代理中枢,变成了是否接纳北海王元颢入洛这一话题。而元子攸与元颢之间的竞争,也变成了本朝内部关于大位归属的争端。
在这番讨论中,临淮王元彧的意见占据了主流。他向来以丰仪宽雅、明经厚德见称,对举止轻脱、惟知驰射的尔朱荣极度厌恶,况且去年河阴之难时,众多宗室死于尔朱家骑兵的虐杀,侥幸存留下来的,只要是稍有志气,无不对其恨之入骨;反倒是梁朝,在当时接受了不少宗室和汉臣避难,他元彧也曾是其中的一人,还受到梁帝的格外器重和优待。便是其余朝臣,也大多有亲故罹难于河阴,其后虽然迫于尔朱荣的威势,不得不迎奉元子攸入继大统,却谈不上诚心拥戴。
更加关键的是,如今洛阳城极度空虚,元子攸放弃守城之责前往河北,而元颢的大军却正越过虎牢关向京师进发。也就是说,除非他们真的奉诏休沐(放假),否则除了接受元颢之外,其实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眼看元颢已经到达巩县地界,距离洛阳城不到四十里,众朝臣终于统一了意见,决定以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为首,率百官迎接元颢继承大位。
当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这两位声望卓著的宗室同意出面,并传令封闭府库,准备法驾奉迎新天子时,众朝臣心中悬起的石头终于落下,一个个都感觉轻松了许多……或许,之前的种种权衡和对比,不过是众人在为寻找接纳元颢的理由吧!
(这一章写得真心累啊上本书曾被批评像史书不像小说,因此在这里颇为纠结了一阵。不过,就算是要写故事,历史背景也不可忽略。)
是 由】更多章节请到网址隆重推荐去除广告全文字小说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