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煞星夫妻励志实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先收的大豆,其次是红薯,花生熟的晚,种的又少,索性便留到了最后。
两亩红薯地里套种的花生,投了二十斤的种子,收了有十箩筐的带壳花生。好在郑天洪哥俩都是在地里把花生摘好了才挑回来,连带着几捆晒干了的花生藤一并拿回家烧火用,倒是省了家里几个女人的功夫。
每每秀莲和璧容去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村里的几家妇人总会在旁艳羡地说道:“郑家嫂子真是命好,瞅你家收上来那花生个个饱满不说,男人又勤快,巴巴地把活干完了才家去,不用你费一点心,不像俺们家的懒鬼,扔下一院子的花生还要等着我来摘哩!”
当然也有人见不得别人家好,冒出几句酸味,只说这赵荣生家的就道:“哎,想起俺家那十几石的粮食我就头疼,看来这家里地多也有不好的地儿!不过好在我家没有那旁的穷亲戚过来捣乱,要不然种多少粮食也不够吃哦!”
沙地的红薯、大豆虽然不如良田里的产量高,但好在老天爷赏脸,倒也各收了两石有余。粮食都收回来以后,该搓粒、磨粉的就拿去磨上磨粉,大豆、花生自家留了少许,其余的全部拿去镇上油坊换了油。
待这些事情全部忙完,转眼间已是金秋十月。
十月轻寒生晚暮,霜华暗卷楼南树。夜里一场秋雨淅淅而落,转日清晨推开院门,一阵寒风钻进衣服里,浑身寒凉,妇人们不自觉地又缩进了屋里,给男人、孩子都套上了夹衣,方才开始一天的忙碌。
秋收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年最重要的冬小麦的栽种。种过了玉米红薯的地不宜急着播种,而是要在播种前做好整地工作。
据郑天洪所言,麦地翻整大致要做到五个字:深、细、透、实、平。
所谓“深”,就是要深耕土壤,不过一般的麦地只需三年深耕一次,郑家去年刚深耕完,所以今年倒省了这力,只需浅耕六七寸深便可。所谓“细”,则是要把土壤耙碎、耙细,除了明暗坷垃,庄稼地里的老人常说:“小麦不怕草,就怕坷垃咬”。而所谓“透”,是指耕透、耙透,做到不漏耕、不漏耙。所谓“实”,便是说表土细碎,下无架空暗垡,达到上虚下实,防止冬天受冻。最后的“平”,则是地面平坦,耕前粗平,耕后复平,做畦后细平,保证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
如今世道太平,朝廷大力注重农业,对于北方地区的这一年一季的麦子可谓是上了心,麦种是朝廷选的上好种子派发到各地方府衙,再到乡镇各处,由里正按田产数派发给各家各户,银钱自是要便宜的多。
待麦地播了种子,郑母才把全家人集在一起,数数家里余下的粮食,说了自己打算让天业读书的想法。家里如今现钱零零碎碎加一块只五两有余,来年四月刘氏生产也不能不留些银钱傍身,故而,思来想去,只有卖些粮食凑钱。
夏收的麦子磨了粉缴了税,总共得了十七石的白面,两石借了钱婆子,还剩下十五石自己家过冬。今年的玉米、红薯丰收,留下过冬足以,于是思前想后郑母便打算拿出六石粮食让郑天旺拿去镇上换了三两银子。
西坪村里没有学堂,临近的村子倒是有两个。一个是葛家庄几家大宗族捐钱财建的村塾,特别从惠安镇上请了两名秀才作塾师,葛家庄肯花钱给孩子读书的人家都在这里读,学生约么有三十几个,只是大多都是短学,只求的能识字,记账而已。另一个是顺义村一位年近四旬的周姓秀才自建的私塾,名曰明远学堂,学生只有不到十个。
因着秀莲是顺义村的人,璧容借着她回娘家时跟着去明远学堂看了一眼,此前听郑天洪说这周姓秀才自小就开始读书,十岁就考上了童生,没过两年又考上了秀才,家里本以为能光耀门楣的,可谁料之后一连考了数次都次次落地,如今年近四旬,才绝了继续考的念头,办了学堂教授学生。
璧容听了郑天洪的话,原本担心这周秀才是个死读书的迂腐之人以至于乡试次次落地,谁想却是一个落拓不羁、浑身傲骨的人,虽不至学富五车,却也称得上学识渊博。
璧容一回来就和郑母建议让天业去明远学堂读书。
不仅郑母,郑天洪、郑天旺两兄弟听了也是一怔,大伙本来选的是葛家庄的村塾,先生是镇上请来的不说,村里的几家大族子孙都是在那读书的,规模绝非那小私塾可比的。何况,葛家庄的村塾每年只收五两银子的学费,束脩也只是十条腊肉即可,周秀才办的私塾却是要六两银子的学费,束修六礼样样缺一不可。
且说读书人的一身脾气秉性,尤其是规矩繁多,总是常人非可理解的,瞧不起他们的边说是满嘴之乎者也,装模作样,当然,这样的人实际也不乏多数。
故而,郑母便实言道:“咱们家攒出这五两银子已是困难,若是到这周夫子的学堂去,这银钱方面怕是花不起啊,且说这不过是刚开始学,若是学堂不好,以后考了童生再换也不迟。”
郑母话音刚落,郑天旺便也跟着说道:“那周秀才家里学生连十个都不到,能好到哪里去?而且我前个儿特地打听了,葛家庄村塾的那位陈先生以前在镇上给大户人家坐过馆的。”
璧容没有出言反驳,只细细听他们说完,才道:“老人常道‘三岁定一生’,念书也是如此,蒙学教育在于养性,起初对儒学的认识皆在童生以前,这一切都要仰赖于蒙师的指引。葛家庄的陈先生虽好,却为人过于迂腐,而且葛家庄的学生多为短学之辈,先生教起来自是也不比长学的用心。我那日与大嫂去了顺义村瞧了这周秀才,他言谈举止颇有一副刚正不阿的姿态,若细论他落地的原因,我估摸和他傲气不肯低头离不开关系。”
&nbs... -->>
先收的大豆,其次是红薯,花生熟的晚,种的又少,索性便留到了最后。
两亩红薯地里套种的花生,投了二十斤的种子,收了有十箩筐的带壳花生。好在郑天洪哥俩都是在地里把花生摘好了才挑回来,连带着几捆晒干了的花生藤一并拿回家烧火用,倒是省了家里几个女人的功夫。
每每秀莲和璧容去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村里的几家妇人总会在旁艳羡地说道:“郑家嫂子真是命好,瞅你家收上来那花生个个饱满不说,男人又勤快,巴巴地把活干完了才家去,不用你费一点心,不像俺们家的懒鬼,扔下一院子的花生还要等着我来摘哩!”
当然也有人见不得别人家好,冒出几句酸味,只说这赵荣生家的就道:“哎,想起俺家那十几石的粮食我就头疼,看来这家里地多也有不好的地儿!不过好在我家没有那旁的穷亲戚过来捣乱,要不然种多少粮食也不够吃哦!”
沙地的红薯、大豆虽然不如良田里的产量高,但好在老天爷赏脸,倒也各收了两石有余。粮食都收回来以后,该搓粒、磨粉的就拿去磨上磨粉,大豆、花生自家留了少许,其余的全部拿去镇上油坊换了油。
待这些事情全部忙完,转眼间已是金秋十月。
十月轻寒生晚暮,霜华暗卷楼南树。夜里一场秋雨淅淅而落,转日清晨推开院门,一阵寒风钻进衣服里,浑身寒凉,妇人们不自觉地又缩进了屋里,给男人、孩子都套上了夹衣,方才开始一天的忙碌。
秋收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年最重要的冬小麦的栽种。种过了玉米红薯的地不宜急着播种,而是要在播种前做好整地工作。
据郑天洪所言,麦地翻整大致要做到五个字:深、细、透、实、平。
所谓“深”,就是要深耕土壤,不过一般的麦地只需三年深耕一次,郑家去年刚深耕完,所以今年倒省了这力,只需浅耕六七寸深便可。所谓“细”,则是要把土壤耙碎、耙细,除了明暗坷垃,庄稼地里的老人常说:“小麦不怕草,就怕坷垃咬”。而所谓“透”,是指耕透、耙透,做到不漏耕、不漏耙。所谓“实”,便是说表土细碎,下无架空暗垡,达到上虚下实,防止冬天受冻。最后的“平”,则是地面平坦,耕前粗平,耕后复平,做畦后细平,保证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
如今世道太平,朝廷大力注重农业,对于北方地区的这一年一季的麦子可谓是上了心,麦种是朝廷选的上好种子派发到各地方府衙,再到乡镇各处,由里正按田产数派发给各家各户,银钱自是要便宜的多。
待麦地播了种子,郑母才把全家人集在一起,数数家里余下的粮食,说了自己打算让天业读书的想法。家里如今现钱零零碎碎加一块只五两有余,来年四月刘氏生产也不能不留些银钱傍身,故而,思来想去,只有卖些粮食凑钱。
夏收的麦子磨了粉缴了税,总共得了十七石的白面,两石借了钱婆子,还剩下十五石自己家过冬。今年的玉米、红薯丰收,留下过冬足以,于是思前想后郑母便打算拿出六石粮食让郑天旺拿去镇上换了三两银子。
西坪村里没有学堂,临近的村子倒是有两个。一个是葛家庄几家大宗族捐钱财建的村塾,特别从惠安镇上请了两名秀才作塾师,葛家庄肯花钱给孩子读书的人家都在这里读,学生约么有三十几个,只是大多都是短学,只求的能识字,记账而已。另一个是顺义村一位年近四旬的周姓秀才自建的私塾,名曰明远学堂,学生只有不到十个。
因着秀莲是顺义村的人,璧容借着她回娘家时跟着去明远学堂看了一眼,此前听郑天洪说这周姓秀才自小就开始读书,十岁就考上了童生,没过两年又考上了秀才,家里本以为能光耀门楣的,可谁料之后一连考了数次都次次落地,如今年近四旬,才绝了继续考的念头,办了学堂教授学生。
璧容听了郑天洪的话,原本担心这周秀才是个死读书的迂腐之人以至于乡试次次落地,谁想却是一个落拓不羁、浑身傲骨的人,虽不至学富五车,却也称得上学识渊博。
璧容一回来就和郑母建议让天业去明远学堂读书。
不仅郑母,郑天洪、郑天旺两兄弟听了也是一怔,大伙本来选的是葛家庄的村塾,先生是镇上请来的不说,村里的几家大族子孙都是在那读书的,规模绝非那小私塾可比的。何况,葛家庄的村塾每年只收五两银子的学费,束脩也只是十条腊肉即可,周秀才办的私塾却是要六两银子的学费,束修六礼样样缺一不可。
且说读书人的一身脾气秉性,尤其是规矩繁多,总是常人非可理解的,瞧不起他们的边说是满嘴之乎者也,装模作样,当然,这样的人实际也不乏多数。
故而,郑母便实言道:“咱们家攒出这五两银子已是困难,若是到这周夫子的学堂去,这银钱方面怕是花不起啊,且说这不过是刚开始学,若是学堂不好,以后考了童生再换也不迟。”
郑母话音刚落,郑天旺便也跟着说道:“那周秀才家里学生连十个都不到,能好到哪里去?而且我前个儿特地打听了,葛家庄村塾的那位陈先生以前在镇上给大户人家坐过馆的。”
璧容没有出言反驳,只细细听他们说完,才道:“老人常道‘三岁定一生’,念书也是如此,蒙学教育在于养性,起初对儒学的认识皆在童生以前,这一切都要仰赖于蒙师的指引。葛家庄的陈先生虽好,却为人过于迂腐,而且葛家庄的学生多为短学之辈,先生教起来自是也不比长学的用心。我那日与大嫂去了顺义村瞧了这周秀才,他言谈举止颇有一副刚正不阿的姿态,若细论他落地的原因,我估摸和他傲气不肯低头离不开关系。”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