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25.com,曾国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七月二十日日记:"至后园登台而望,少选,师亦至,遽谈,问沅师收城时事。余曰:'沅师坐左右之人累之耳,其实,子女玉帛无所与也。各员弁自文案以至外差诸人,则人置一簏。有得辄开簏藏纳,客至,则倾身障之,丑态可掬。'师狂笑,继又曰:'吾弟所获无几,而老饕之名遍天下,亦太冤矣。"富明阿好打发,但天下悠悠之口却难堵住,当曾国藩离开金陵,回安庆料理一个多月,将两江总督衙门正式迁入原太平天国英王府时,朝野上下已物议沸腾,纷纷指责湘军将金陵城洗劫一空,还送曾国荃一个极难听的绰号:"老饕"。曾国荃闻之湿毒加重,肝病复发,曾国藩也忧心忡忡,时刻担心不测之祸临头。
曾氏此信,前半部分见于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给沅弟信:"弟肝气,不能平伏,深为可虑。究之弟何必郁郁!从古有大勋劳者,不过本身得一爵耳,弟则本身既挣一爵,又赠送阿兄一爵。弟之赠送此礼,人或忽而不察,弟或谦而不居,而余深知之。顷已详告妻子知之,将来必遍告家人宗族知之。"后半部分见于同治元年七月二十八日给沅、季弟信:"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陷深履薄之机,以冀免于大戾。"这一天,曾国藩于兢兢之中又拿起《宋书·范泰传》。当读到范泰对司徒王弘说"天下务广而权要难居,卿兄弟盛满,当深存降挹"这句话时,就觉得这正是在对他和沅甫敲的警钟。他提起笔来,在这句话的旁边加了一长串小圆圈,然后又在天头上批下一句:"处大位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几人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可以收场耳。"放下笔,他又想到沅甫向来心境狭窄,正宜用这些前人的故事去开导他。于是叫来王荆七,命他将此书送给九帅,为郑重起见,又作了一封短函:
沅弟左右:弟肝气不能平复,又怀抑郁,深为可虑。弟不必郁郁。从古有大勋劳者,不过本身是一爵耳,弟则本身既挣一爵,又赠送阿兄一爵。弟之赠送此礼,人或忽而不察,弟或谦而不居,而余深知之,顷已详告妻子知之,将来必遍告家人家族知之。而今以后,当与弟谋长保家族不衰之方。现遣荆七送来《范泰传》一篇,愿弟熟读深思之。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干大戾。
荆七刚走,折差便送来一叠咨文,这是军机处照例钞送给各地督抚、将军、都统的朝廷重要奏折。曾国藩小心打开,一共三份,他看着看着,心慌意乱,两眼模糊起来,最后竟冷汗透湿,面色发白,靠在椅背上,连站起的力气都没有了。原来,这是三个御史的参折,全是对着他曾氏兄弟和湘军而来的。
一是御史朱镇奏陈金陵善后事,谓兵勇宜遣散,田宅宜清还,难民宜抚恤,商贾宜招徕。而曾国荃办善后,却先事扰民,毫无纲纪,遂使金陵城的善后越办越乱。奏请罢掉曾国荃的巡抚职务,另在朝中拣择干员前去办理。一份是御史廖世民奏曾国潢在湘乡仗其兄弟之势,要挟县令,干预公事,私设公堂,挟嫌报复,甚至以人头祭祖宗,致使县令每隔三五天便躲在屋里痛哭流泪,谓曾四爷又要借其手杀人了。奏请朝廷命湖南巡抚严惩劣绅曾国潢,以肃乡纪。一是御史蔡寿祺奏湘军种种不法情事,罗列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李元度、刘蓉、鲍超等人纵容部属胡作非为,谓这些年来湘军攻城略地,朝廷所得者少,所损者大。此次攻克金陵,纯因长毛气数已尽,非战之功。湘军本流氓之众,乘时而起,不少人已占军政高位,实非国家之福,诚为不测之患。此辈只宜授以卑职,不能寄以重任。
"如此说来,湘军和我曾家兄弟,简直不是功臣而是罪魁了!"曾国藩在心里凄凉地叹息。过了好长时间,他才慢慢清醒过来。御史本是可以风闻言事,不必承担责任的,皇上对他们所言也并不都认真追究。三份奏折都仅以咨文形式抄阅,朝廷未有任何态度,所递送的对象也仅限于两江总督一人。这就意味着只是敲敲而已,并不想把它扩散开。想到这一层后,曾国藩心里略为开朗了一些。他把赵烈文、杨国栋、彭寿颐等人叫来,将咨文给他们传阅了一遍,大家的看法与他一致。
"中堂,这些咨文要不要给九帅看看。"赵烈文将咨文折好,准备存入柜中时问。
"沅甫近来心情不好,暂不给他看吧!"曾国藩想了想说。
"中堂,我们拟一个折子,把这些无事生非的乌鸦们痛驳一顿,不要让皇太后被他们的谎言欺骗了。"彭寿颐气愤地说。
"是要上个折子,跟皇太后讲清楚。"杨国栋附和。
"折子暂时不上。"曾国藩捋着长须,安静地坐着,他的心境已基本平息了,"只将蔡寿祺的那份折子再抄两份,以我的名义转给李少荃、刘孟容,由他们去向皇太后辩诬为好。""还是中堂想得周到。"赵烈文说,他从心里佩服曾国藩处事的老练。幕僚们刚走,一亲兵进来禀告:"霆军营官滕绕树在衙门外求见。"鲍超回四川省亲去了,霆军由记名提督宣化镇总兵宋国永统带,目前正在全力对付太平军康王汪海洋的人马。是战事危急,需调人救援,还是捉到了汪海洋,前来报捷?"叫他进来。"自从咸丰四年衡州出兵后,整整十年没有再见过滕绕树了。见当年这个瘦小得像一根小藤样的湘西勇丁,如今已是威风凛凛的将官,曾国藩心中一喜,含笑问:"你现在官居何职?""回禀中堂大人,卑职现居记名副将霆军树字营营官。"滕绕树一板一眼地回答。
"有出息,居然是二品大员了!"曾国藩称赞。
"这个二品有什么用!"滕绕树不屑地回了一句。
"怎么没有用?"曾国藩觉得奇怪。
"听说要裁军了,像我们这种记名官一旦离开军营,便是老百姓了。莫说二品,就是一品也是空的。"裁军的事,曾国藩还没有考虑成熟,他深知这中间的问题一定会很多。在给皇太后、皇上的奏折中,他提到了这件事,表示了坚决裁撤湘军的决心,为的是让朝廷放心,至于具体部署,还有待周密思考。在一次湘军高级将领会上,曾国藩把裁军的决定透露给他们,以便听听他们对此事的反应。看来,鲍超已将此事在霆军中传开了。滕绕树来,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听听军营将士们的意见,也可以对他们作些解释。
"绕树呀!"曾国藩放下总督的架子,以长辈的身份和蔼地说,"你百战辛苦,为国家立了功劳,乡里族人谁不敬重?现在再拿些遣散费回去,买几十亩好水田,起几间大瓦屋,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过下半辈子,岂不最好?何必当官争权呢?何况你们武官终年在军营,免不了要打仗流血,有性命之忧!""中堂大人的话固然很对。"滕绕树正正经经地说,"不过,买田起屋在家里过日子,再好也只是一个土财主,哪里抵得上大将军操生杀大权,八面威风呢?""这样说来,你们都不愿意... -->>
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七月二十日日记:"至后园登台而望,少选,师亦至,遽谈,问沅师收城时事。余曰:'沅师坐左右之人累之耳,其实,子女玉帛无所与也。各员弁自文案以至外差诸人,则人置一簏。有得辄开簏藏纳,客至,则倾身障之,丑态可掬。'师狂笑,继又曰:'吾弟所获无几,而老饕之名遍天下,亦太冤矣。"富明阿好打发,但天下悠悠之口却难堵住,当曾国藩离开金陵,回安庆料理一个多月,将两江总督衙门正式迁入原太平天国英王府时,朝野上下已物议沸腾,纷纷指责湘军将金陵城洗劫一空,还送曾国荃一个极难听的绰号:"老饕"。曾国荃闻之湿毒加重,肝病复发,曾国藩也忧心忡忡,时刻担心不测之祸临头。
曾氏此信,前半部分见于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给沅弟信:"弟肝气,不能平伏,深为可虑。究之弟何必郁郁!从古有大勋劳者,不过本身得一爵耳,弟则本身既挣一爵,又赠送阿兄一爵。弟之赠送此礼,人或忽而不察,弟或谦而不居,而余深知之。顷已详告妻子知之,将来必遍告家人宗族知之。"后半部分见于同治元年七月二十八日给沅、季弟信:"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陷深履薄之机,以冀免于大戾。"这一天,曾国藩于兢兢之中又拿起《宋书·范泰传》。当读到范泰对司徒王弘说"天下务广而权要难居,卿兄弟盛满,当深存降挹"这句话时,就觉得这正是在对他和沅甫敲的警钟。他提起笔来,在这句话的旁边加了一长串小圆圈,然后又在天头上批下一句:"处大位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几人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可以收场耳。"放下笔,他又想到沅甫向来心境狭窄,正宜用这些前人的故事去开导他。于是叫来王荆七,命他将此书送给九帅,为郑重起见,又作了一封短函:
沅弟左右:弟肝气不能平复,又怀抑郁,深为可虑。弟不必郁郁。从古有大勋劳者,不过本身是一爵耳,弟则本身既挣一爵,又赠送阿兄一爵。弟之赠送此礼,人或忽而不察,弟或谦而不居,而余深知之,顷已详告妻子知之,将来必遍告家人家族知之。而今以后,当与弟谋长保家族不衰之方。现遣荆七送来《范泰传》一篇,愿弟熟读深思之。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干大戾。
荆七刚走,折差便送来一叠咨文,这是军机处照例钞送给各地督抚、将军、都统的朝廷重要奏折。曾国藩小心打开,一共三份,他看着看着,心慌意乱,两眼模糊起来,最后竟冷汗透湿,面色发白,靠在椅背上,连站起的力气都没有了。原来,这是三个御史的参折,全是对着他曾氏兄弟和湘军而来的。
一是御史朱镇奏陈金陵善后事,谓兵勇宜遣散,田宅宜清还,难民宜抚恤,商贾宜招徕。而曾国荃办善后,却先事扰民,毫无纲纪,遂使金陵城的善后越办越乱。奏请罢掉曾国荃的巡抚职务,另在朝中拣择干员前去办理。一份是御史廖世民奏曾国潢在湘乡仗其兄弟之势,要挟县令,干预公事,私设公堂,挟嫌报复,甚至以人头祭祖宗,致使县令每隔三五天便躲在屋里痛哭流泪,谓曾四爷又要借其手杀人了。奏请朝廷命湖南巡抚严惩劣绅曾国潢,以肃乡纪。一是御史蔡寿祺奏湘军种种不法情事,罗列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李元度、刘蓉、鲍超等人纵容部属胡作非为,谓这些年来湘军攻城略地,朝廷所得者少,所损者大。此次攻克金陵,纯因长毛气数已尽,非战之功。湘军本流氓之众,乘时而起,不少人已占军政高位,实非国家之福,诚为不测之患。此辈只宜授以卑职,不能寄以重任。
"如此说来,湘军和我曾家兄弟,简直不是功臣而是罪魁了!"曾国藩在心里凄凉地叹息。过了好长时间,他才慢慢清醒过来。御史本是可以风闻言事,不必承担责任的,皇上对他们所言也并不都认真追究。三份奏折都仅以咨文形式抄阅,朝廷未有任何态度,所递送的对象也仅限于两江总督一人。这就意味着只是敲敲而已,并不想把它扩散开。想到这一层后,曾国藩心里略为开朗了一些。他把赵烈文、杨国栋、彭寿颐等人叫来,将咨文给他们传阅了一遍,大家的看法与他一致。
"中堂,这些咨文要不要给九帅看看。"赵烈文将咨文折好,准备存入柜中时问。
"沅甫近来心情不好,暂不给他看吧!"曾国藩想了想说。
"中堂,我们拟一个折子,把这些无事生非的乌鸦们痛驳一顿,不要让皇太后被他们的谎言欺骗了。"彭寿颐气愤地说。
"是要上个折子,跟皇太后讲清楚。"杨国栋附和。
"折子暂时不上。"曾国藩捋着长须,安静地坐着,他的心境已基本平息了,"只将蔡寿祺的那份折子再抄两份,以我的名义转给李少荃、刘孟容,由他们去向皇太后辩诬为好。""还是中堂想得周到。"赵烈文说,他从心里佩服曾国藩处事的老练。幕僚们刚走,一亲兵进来禀告:"霆军营官滕绕树在衙门外求见。"鲍超回四川省亲去了,霆军由记名提督宣化镇总兵宋国永统带,目前正在全力对付太平军康王汪海洋的人马。是战事危急,需调人救援,还是捉到了汪海洋,前来报捷?"叫他进来。"自从咸丰四年衡州出兵后,整整十年没有再见过滕绕树了。见当年这个瘦小得像一根小藤样的湘西勇丁,如今已是威风凛凛的将官,曾国藩心中一喜,含笑问:"你现在官居何职?""回禀中堂大人,卑职现居记名副将霆军树字营营官。"滕绕树一板一眼地回答。
"有出息,居然是二品大员了!"曾国藩称赞。
"这个二品有什么用!"滕绕树不屑地回了一句。
"怎么没有用?"曾国藩觉得奇怪。
"听说要裁军了,像我们这种记名官一旦离开军营,便是老百姓了。莫说二品,就是一品也是空的。"裁军的事,曾国藩还没有考虑成熟,他深知这中间的问题一定会很多。在给皇太后、皇上的奏折中,他提到了这件事,表示了坚决裁撤湘军的决心,为的是让朝廷放心,至于具体部署,还有待周密思考。在一次湘军高级将领会上,曾国藩把裁军的决定透露给他们,以便听听他们对此事的反应。看来,鲍超已将此事在霆军中传开了。滕绕树来,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听听军营将士们的意见,也可以对他们作些解释。
"绕树呀!"曾国藩放下总督的架子,以长辈的身份和蔼地说,"你百战辛苦,为国家立了功劳,乡里族人谁不敬重?现在再拿些遣散费回去,买几十亩好水田,起几间大瓦屋,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过下半辈子,岂不最好?何必当官争权呢?何况你们武官终年在军营,免不了要打仗流血,有性命之忧!""中堂大人的话固然很对。"滕绕树正正经经地说,"不过,买田起屋在家里过日子,再好也只是一个土财主,哪里抵得上大将军操生杀大权,八面威风呢?""这样说来,你们都不愿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