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800小说网 biquge25.com,不抱怨的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章抱怨与关系

    真诚的分享

    我的事业到达了一个瓶颈阶段,我意识到应该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天上班时,我给我的妻子打了个电话,让她从图书馆帮我借回来几本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书。

    晚上回家后,我看到柜子上放着六本妻子给我借的书。我一本本翻看着它们,突然一本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我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所传达的信息。对于其中的故事,我感同身受,并且开始挑战二十一天不抱怨。

    我自己买了一本书,用橡皮筋作为我的不抱怨手环。我的一些同事也开始接受不抱怨的挑战。这变成了一场比赛,我们会互相询问彼此处于哪一天,并且分享是什么事件让我们发出抱怨,重新回到第一天。

    很快,我们发现,我们很难再在一起喝咖啡闲聊了。我们得字斟句酌,才能在对话中避免抱怨与讲闲话。

    最大的变化还是出现在我的家里。一天晚上,我和我的妻子在厨房里接吻,她问我:“你注意到了吗,我们现在接吻的次数比以往多了。”

    我们发现,之前回到家后我往往会抱怨当天的工作,这让我们俩心情都不愉快。抱怨并不能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关系。而现在,回到家后我不再抱怨,这让我们俩情绪愉快,更加享受在一起的甜蜜时光。

    我用了差不多六个月才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我改变了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这让我变得更加快乐。我现在还经常在车载CD设备中播放这本书的音频,激励我自己继续保持,永不抱怨。

    ——肖恩·奥康奈尔

    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

    不抱怨者收获幸福。

    ——阿布·贝克尔(Abu Bakr)

    当你进入“有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可能会不太舒坦地察觉(意识)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无能)。你开始能够发现自己正在抱怨,但是等你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并且,你仿佛根本无法停止抱怨。你不断地移动手环,但是你的抱怨好像并没有减少。有人曾戏称此阶段为“在我再次抱怨之前制止我”阶段。

    很遗憾,许多人在这个阶段就放弃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经常抱怨,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抱怨。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难受,所以很多人把手环丢到抽屉里(或者是恼羞成怒地丢到窗外),暗自希望没人会再问起他关于手环的事情。

    如果你现在感觉不大舒服,那就对了!不舒服意味着你正在进步。你上道了,你只需要继续坚持下去。神学家查尔斯·H. 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曾经说过,不论你的进展是不是慢如蜗牛,你其实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尽管你现在还没有办法控制它,但这确实是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

    “只要坚持不懈,蜗牛也能爬上挪亚方舟。”

    ——查尔斯·H. 司布真

    最近,我更新了笔记本电脑的操作系统(我就是用这台笔记本电脑写作此书的)。我已经用这台电脑好几年了,非常喜欢它。但是,新操作系统的布局设置与我电脑触控板的方向相反。此前,如果我想让屏幕向下滚动,我的手要在触控板上向下移动。而现在,大部分的触摸屏幕都采用了相反方向的动作,以模拟用手翻页的实际效果。我刚刚更新的操作系统就是这样。

    在我写到“有意识的无能”阶段时碰到这一问题,这真的是太意味深长了。使用这台电脑两年多后,现在却要将手指朝反方向移动来控制它。之前的几天,我的手指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原来的方式移动;如此,屏幕上的页面总是朝着我所期望的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可想而知,对此我是有多么沮丧。我明明知道触摸板的方向变了,也一直告诉自己应该朝反方向移动手指,但是这一切都没用。两年多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我无法一下子就改变过来。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训练自己,以重新适应新的操作系统,而这很难受。在这方面,我非常无能,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无能。

    现在,操作系统升级一周后,我的手指开始自动地朝着新的方向移动。我甚至根本用不着去想它了。事实上,新的操作方法变得如此自然而然,就好像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操作电脑的。所以说,当你感觉到你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同时急切地想要抑制抱怨但是做不到——请你放松下来。记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够控制自己了。

    耐心点。改变自己,不再抱怨,以后有的是好事情等着你呢。

    我们在前文探讨过,抱怨使你的关注点集中在错误的事情上,将你的注意力从你期望的事情上分散开来;并且,抱怨有碍健康。此外,抱怨还会破坏关系。我写过一本名为《不抱怨的世界2:关系决定命运》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抱怨对关系的不良影响。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抱怨是如何妨碍甚至破坏我们的关系的。

    早在1938年,心理学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采访了多位精神病专家以及心理咨询师,试图找到不幸婚姻的共同症结。他的研究发现:幸福的夫妻和不幸的夫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更多不幸福的夫妻认为自己的伴侣爱争辩、尖刻、爱唠叨;也就是说,不幸福的夫妻更爱抱怨。

    在《夫妻抱怨性互动分类》(A Descriptive Taxonomy of Couples’ Complaint Interactions)一文中,J. K. 阿尔伯茨(J. K. Alberts)博士写道:“各种研究表明,消极的状态和沟通方式,常会导致不和谐的关系。”

    换句话说,不幸福的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这段关系中抱怨常存。

    抱怨能够扭曲、减弱,甚至摧毁一段本应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的关系。当我们抱怨时,我们的关系也会停滞不前,渐渐变味。抱怨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的问题上,而不是最初让我们相互吸引的优点上。这种注意力的转向使我们身陷一种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中,并且使对方也感到不满足、不满意。

    抱怨也许能够帮助你获得某些社会效应,如赚取别人的关注和同情。有些人的关系甚至就建立在抱怨的基础上。但是,在这样的关系中,那些抱怨的人也应该小心。研究表明,长期习惯性抱怨者如果过度抱怨、负能量过大,最后往往会被那些自己也同样爱抱怨的人排斥。

    咯吱作响的车轮能够得到润滑油的滋润。但是,如果叫声过大,它就该被换掉了。

    有趣的是,人们往往更愿意向朋友、家人、同事抱怨,同时,大部分人更愿意与比自己抱怨得少的人交游。我们喜欢那些乐观向上、能够激励我们的人,不管他们比我们积极多少。所以,要想改善你与爱人、朋友、同事、孩子的关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抱怨。

    对于这个问题,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有机会的话,你是更愿意与小熊维尼,还是小驴屹耳(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人物,经常自怨自艾)共度一天呢?

    你可能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负能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会感到精疲力竭。滑稽演员丹尼斯·米勒曾经说过:“这世上有些人以焦虑著称。”这样的人能够耗尽你的精力。对于同样一只只盛有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会说杯子里有一半水,悲观的人会说杯子有一半是空着的;而爱抱怨的人可能会告诉你,杯子中的水没准儿有毒。

    “这世上有些人以焦虑著称。”

    ——丹尼斯·米勒

    畅销书作家、精神导师艾克哈特·托尔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痛苦体”。痛苦体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当听到不好的消息,或者是要与别人对峙时,痛苦体就会快速行动起来。也许某些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十分恼人,但是它们能够刺激到你的痛苦体。有些人对这种感觉非常迷恋,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无法戒除的瘾。

    我们管这种现象叫“疼痛成瘾”。当你感觉到疼痛,不管是真实的疼痛还是想象中的疼痛,你的身体都会向血液中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其实是一种人类体内自身形成的吗啡和麻醉剂。当你感觉到痛,或者当你在抱怨时引发了情绪上的痛苦时,身体就会释放这种麻醉剂。

    它的运作原理是:抱怨引发疼痛,疼痛释放麻醉剂,麻醉剂令你兴致高昂。你可能没有注意到这种因麻醉而高昂的精神状态,因为这种麻醉剂的剂量很小,差不多和浓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差不多。但是,就像喝咖啡成瘾者想要戒掉咖啡因时会屡屡失败,人们若想戒除抱怨也会屡屡受挫。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请记住你和对方身上都存在着一种激活身体的痛感、产生麻醉剂的倾向。知道了这个,你就能够在不自在的交流交往中,时刻保持神志清醒。

    在不幸的关系中,一个人单方面或两个人双方面都会向对方抱怨,或者抱怨对方。抱怨令人精疲力竭、空虚失落,并且能够使你自己感到躁动不安、戒备十足。

    当你不再抱怨了,也不要指望别人能够立马停止抱怨。这时,你还是应该把抱怨看成是一种毒品。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周围的其他人酗酒、吸烟、吸毒,如果其中一个人脱离了组织,其他人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我自己是这么理解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其他从事不良行为的人打内心深处知道自己这么做其实不好,因此当别人不再继续这么做了之后,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多多少少有所抱怨时,我们会感觉到不舒服。我们的振动能量不同,振动能量不同的人会互相排斥。

    理查德·巴赫(Richard Bach)在《梦幻飞行》(Illusions)中曾写下一则简单深刻的真理:“同类相吸。”同样类型的人,不管他们是乐观还是悲观,总是吸引具有同样能量的人。我们都是散发着能量的人,如果我们的能量具有不同的频率,我们是不可能合得来的。

    其他人也许不仅不会支持你,反而会在你不抱怨的积极转变的旅途中妨碍、阻挠你。这很遗憾,但事实往往如此。

    1967年,一个猕猴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人员在猴子的笼中放了一个玩具,一旦猴子们试图接近这个玩具时,实验人员就会惩罚它们(具体惩罚措施没有披露)。

    后来,实验人员往笼子里放了一只新的猴子,这只猴子没有因为靠近玩具而受过惩罚。但是,其他的猴子会在新猴子接近玩具时惩罚它;那些没有参与惩罚袭击的猴子也挑衅地弓起背来,跃跃欲试。

    朋友、家人、同事,甚至只是认识的人,他们都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威胁,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接近美好生活这个“玩具”时。尽管你在努力地尝试着去做一件对你真正有益处的事情,但是很多人会阻挠你的行动。讽刺的是,一旦你真正变成了一个更快乐幸福的人,同样的人又会过来问你快乐的秘诀。这时,你就笑着给他一只手环吧。

    关于抱怨,人们最大的误会就是:他们觉得只有抱怨才能让别人做出改变。然而,事实上,当你向别人抱怨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认定对方会做你所抱怨的这件事情,而对方往往更可能会重复这种使你产生抱怨的行为。

    你对别人(包括自己)的抱怨从来都无法带来积极的改变。

    当你说“你总是把袜子扔在地上”时,对方会继续把袜子扔在地上。这就像是《星球大战》(Star Wars)中绝地武士的那些控制对方思维的小把戏。你的评论使他们在心目中认定自己就是一个把脏袜子随手扔在地上的人,所以他们会继续做出这种行为。更好的方法是:说出你的期望;当对方开始朝你说的方向努力时,给予真诚的表扬。

    我认识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堪萨斯市,每周都举行聚会进行“小组治疗”。她们会在一家墨西哥风味饭馆碰面,一边喝点小酒,一边抱怨男人。据我了解,她们的主题主要是:“所有男人都是狗!”

    想想看,你和朋友们在一起花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抱怨你身边的男人是狗,回到家后,毫无疑问你会认为那个坐在沙发上的男人其实就是一只狗。你的头脑会为你的预言寻找依据,你的抱怨会变成一个必然会实现的可怕预言。

    无怪乎,这些参与“小组治疗”的女人没有一个能和男人维持健康幸福的关系。她们想不想要健康幸福的关系?当然想。但是通过抱怨,她们向外发送出“男人是狗”的振动能量,使得她们不由自主地在男人身上寻找“狗才会做出的行为”。

    寻找就必寻见。她们用自己的抱怨创造了自己的现实。

    也许你会觉得,你的伴侣并不理想,你只是和一群有着类似问题的人一起交流经历、互相扶持。但是,仔细想来,抱怨其实会使人更加不快乐,因为抱怨使人认定自己的关系是有问题的。

    语言表明思想,并且能使思想更加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所以,在抱怨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排斥那些你期待、渴望的东西。抱怨让你亲手送走那些你声称想要拥有的东西。

    一对夫妇(在此我们暂且叫他们罗兰德和洛林)有一个女儿,他们认识了另一对夫妇,那对夫妇正好有个儿子和他们的女儿同龄。四个大人间有很多共同点,小孩也喜欢在一起玩,所以两家人经常在一起相聚。然而,过了几个月之后,罗兰德夫妇开始有点害怕四人相聚了。

    一天晚上,洛林说:“我真的很喜欢他们两个人,可是她每次一跟我说话,就只会抱怨她先生。”罗兰德回答说:“他也是,他总是抱怨自己的妻子。不仅如此,他好像还打定主意要找出我俩之间的问题来。”

    若你直接跟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交锋,那也就算不上是抱怨了。

    觉得自己悲惨的人不但喜欢把别人也拖下水,还喜欢从别人身上找自己抱怨的依据。久而久之,这对夫妻找借口疏远了这家人,最后终于和他们断了联络。

    想要不再抱怨,那么你就需要开始练习掌握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上文故事中提到的那对爱互相抱怨的夫妻,他们其实应该直接与对方好好沟通一下,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而不是去向自己的朋友抱怨。

    这看上去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当人们在老板那边受了气,他们会向自己的伴侣抱怨;在伴侣那边受了气,他们会向自己的朋友抱怨……他们会和所有的人抱怨,唯独不去跟那些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沟通。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觉到失望透顶,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与别人的关系。

    关系有两个作用:

    1.·带来快乐。

    2.·助人成长。

    快乐是我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获得的宝贵感受,成长则是源于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想起那些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当我们与别人结交了一段时间后,一些之前就存在的旧问题会开始重新浮出水面。美国“我的姐妹”乐团(She-daisy)曾经在一首名为《别担心》(Don’t Worry ’Bout a Thing)的歌曲中这样唱道:“我们的身体里存着一些垃圾。”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能让你意识到之前就已存在的问题,解决体内的垃圾。

    “人们不可能自己白白受苦,让别人好过——其实,每一句抱怨都含有报复的成分。”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要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人并不会直接与当事人沟通,而是会责怪别人,向朋友抱怨,并在自己的抱怨中扮演受害人的角色。而关系的存在,能够帮助人直面问题,并一步到位解决问题。

    不去和引发问题的人谈,反而去找另一个人说,这就相当于制造了一个“三角问题”——也就是说,你和某人之间有点矛盾,但和另一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找当事人解决。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之间存在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

    三角问题是一种无效的抱怨,它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永远存在。

    在你的人生中,你可能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你的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手足很不满,却跑来找你投诉。于是,你这个睿智、仁慈的家长便介入了孩子们之间的事务——你要不就是劝诫这个不满的孩子,要不就是雪上加霜,亲自去找另一个孩子兴师问罪。短期来看,你可能化解了当下的困境,但你没有给予孩子他们在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时需要的方法,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处理他们未来生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你允许这个抱怨的孩子在当前的情况下继续当受害者,而且让他继续维持这样的“三角”模式,去应对此后人生中的挑战。

    当然,你是想帮助、支持孩子,但是当你试图解决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时,你并没有树立起健康沟通的榜样。甚至,你还无意中给予孩子错误的鼓励,让他们今后习惯性地请你介入他们的冲突中,不管情况严不严重、事情重不重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