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抱怨与健康 (2/2)
800小说网 biquge25.com,不抱怨的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装自己可以,直到取得成功。”
不。
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假装自己可以,直到取得成功”(取自流行歌曲)这回事。尽管这首歌把它唱得轻巧,但是这根本不适用于人的转变。一旦你开始想要模仿别人,你就会变成别人那样的人。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要表现得像那个你想要成为的人一样。这是自我控制的第一步。把这最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称为“假装”,其实是轻视了其重要性。
“我们不可能在保有旧习的同时,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马克思·迪普利(Max De Pree)你并不是在假装。你是在暂时地成为别人,你是在慢慢地向你自己的目标靠拢。
生命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生命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你生病的时候,你可能会病得更厉害,也可能病情会好转起来。十几岁时,我身材肥胖,我可以做出行动使自己变得更加匀称、健康,也可以放任自己变得更加肥胖。一旦改变了自己的饮食结构,我就变得匀称、健康,成了我一直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扪心自问:“我是不是曾经装过病?我是不是现在就在装病?”当你抱怨自己的身体状况时,你可能会得到别人的同情以及关注,但是你使自己一直处在痛苦之中。
你或许听说过“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这个名词,并且听说有人患有心身症。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心身症是精神不健全者无中生有“捏造”出来的疾病。
“psychosomatic”(心身)一词,是由“psycho”(心)和“soma”(身)组合而成,代表“心/身”之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心/身”合一的,因为我们都听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表达。
罗宾·柯瓦斯基博士的研究表明,据医生预计,他们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治疗这类病人——他们生病的原因其实都是心理问题。
“不论你是头痛、坐骨神经痛、得了麻风病,还是被雷击了,我都恳请你无论如何都保持平静,不要破坏掉这美好的早晨。”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想想吧,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源自病人的心理,或者病情因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而趋于恶化。心之所信,身之所现。数十篇研究报告显示:一个人对于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将导致这样的认知最终在他们自己身上实现。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曾进行过详细报道:医生如果告诉病人,有一种药非常有可能治愈他们的疾病,这种药对这些病人发挥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药方却没有接收到这一信息的病人大许多。报道继续指出:曾有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其他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服药的疗效常会打折扣,因为他们的记忆力衰退,可能记不得要每天吃药。心理之于身体,确实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我曾受托到医院去探望一位女士,在这里我们暂且称她为“简”。进病房之前,我先到了医护室向医生和护士探询她的病情。
医生说:“她中风了,但是可以完全康复。”
我敲敲病房的门,却听到气若游丝的声音:“谁啊?”
“简?我是威尔·鲍温。”我回答道。
进病房后,我非常怀疑医生的判断。简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没事”的人。她又问了一遍:“你是谁啊?”
“如果你一直说不好的事情将会发生,那么很有可能它就真的会发生。”
——伊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我热情地答道:“我是威尔·鲍温,威尔牧师。”
她说:“真高兴你来了。我快死了。”
“你说什么?”我问道。
“我快死了。我就有几天的活头儿了。我很高兴你能过来,我们来策划一下我的葬礼吧。”她说。
就在这时,一位医生来帮她做例行检查,我把医生拉到一边,说道:“我以为你说她没事呢。”
医生说:“她是没事啊!”
我说:“可是简刚才告诉我,她快死了。”
医生诧异地瞪大了眼睛,走到床边叫她:“简?简!”
简睁开眼睛。
“亲爱的,你只是中风,不是快死了,你没事的。再过几天,我们就会把你转到康复病房,你很快就可以回家,和猫咪马提在一起了,知道了吗?”
简虚弱地微笑着,轻声说:“知道了。”
等医生离开病房,简继续跟我说起之前的话题:“能请你拿纸笔记一下吗?”
“干吗呢?用纸笔记什么呢?”我问。
“我们要策划我的葬礼啊,我快死了。”她说。
“可是你还没要死啊!”我提出异议,“我会先记下来的,但是要等很久之后你死的时候,我再准备你的葬礼。”
简慢慢地摇摇头说:“我就要死了。”然后开始巨细靡遗地对我说起她的葬礼要怎么办。
我离开病房后,又去找医生谈了一次。我说:“她确信自己快死了。”
医生微笑着说:“好吧,我们都难逃一死,简也不例外。但她只是中风,这不会要她的命。她真的会完全康复,没有一点后遗症。”
两个星期后,我主持了简的葬礼。
医生怎么说都没有用,简认定自己快死了,而她的身体也相信了她,并且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辞,让你自己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在你的脑海中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心)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身),引起更多的健康问题。
“要达到身心健康,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体健康。同时,我们也会受到身体、心理、精神方面的多重影响。”
——格雷格·安德森(Greg Anderson)你可能会说:“可是我真的病了啊。”请相信我,对于你相信自己生病了这一事实,我并没有怀疑。但请不要忘记,医生估计有百分之六十七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为生病”造成的结果。我们的思想创造生活,语言又表明思想。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降低疾病的严重性。相反,抱怨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请认真想想看,当你谈起自己的病,有多少次你也许只是下意识地想要博取同情、关注,或者逃避做某事。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请记得你可能是在用汽油灭火。你可能想变得健康,但当你抱怨自身的疾病时,你其实就是在把制约健康的能量传送到全身。
“当你感到忧郁沮丧或乖张任性,切记不要通过抱怨公之于众;相反,你要尽量隐藏这种情绪,隐藏情绪的过程中,你会将不良情绪驱走。”
——塞缪尔·约翰逊
1999年,我的好友霍尔在三十九岁的壮年便被诊断罹患第四期肺癌,医生估计他只剩半年不到的寿命。
除了死亡通知书,他还面临着其他的难题。虽然他以销售健康保险为生,但他自己连一份保险也没有。他的账单堆积如山,一直以来都得努力打拼,才不至于让家里断粮断电。当得知他来日无多时,我去探访他,被他乐观向上的态度所震撼。他没有抱怨,只是说着他这一生有多么美好,以及自己有多么幸运。
从头到尾,霍尔都极富幽默感。有一天,我邀请他到屋外散散步,但因为他实在是太虚弱了,所以只能走几步路。我们站在他的家门外,一边享受新鲜的空气,一边说着话。霍尔注意到几只大型红头美洲鹫就在我们站立处的正上方,缓慢、懒散地绕圈而飞。他指着那些红头美洲鹫说:“噢,这可是不好的预兆!”当我看到他眼中淘气的光芒时,我们俩都不禁大笑起来。
等我们俩终于都笑够了,我问他:“你经历了这一切,怎么还能够做到不抱怨?”
他倚着拐杖,笑着说:“很简单,今天不是十五号。”他自觉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便开始慢慢走进屋里。
“这跟十五号有什么关系?”我快步赶上他,疑惑地问。
霍尔停下来,笑着说:“确诊的时候,我知道这一切会很难熬,我可以咒骂上帝、科学和所有人,也可以把焦点放在我生命中美好的事物上。所以,我决定每个月给自己一个‘不爽日’来抱怨。我随意地挑了十五号作为不爽日。每当我想抱怨什么事,就告诉自己要等到十五号才能抱怨。”
“有效吗?”我问。
“非常有效。”他说。
“但是,这样一来,你每个月的十五号岂不是很难过吗?”我问。
“那可不会!”他答道,“等到十五号到来的时候,我早忘了本来要抱怨什么了。”
尽管霍尔住的地方距离我家有两小时车程,我还是每周去探访他两次,直到他走完这段艰难的时期。大家都说我是个了不起的朋友,很体贴,花了这么多时间陪伴他。然而,我这么做其实是为了自己。霍尔教导我,即使面对如致命疾病这般艰难的处境,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快乐。
对了,大夫的诊断可不准。霍尔没有在六个月内死去,而是在确诊后又过了两年快乐的生活,享受着周围人的祝福,也为身边的每个人祈福。他战胜了医生的诊断,多活了一年半。对生命充满感恩,而非抱怨,这是种能够确保健康的力量。
我们的不抱怨之旅走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何时抱怨、多么经常抱怨了。现在,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
装自己可以,直到取得成功。”
不。
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假装自己可以,直到取得成功”(取自流行歌曲)这回事。尽管这首歌把它唱得轻巧,但是这根本不适用于人的转变。一旦你开始想要模仿别人,你就会变成别人那样的人。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要表现得像那个你想要成为的人一样。这是自我控制的第一步。把这最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称为“假装”,其实是轻视了其重要性。
“我们不可能在保有旧习的同时,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马克思·迪普利(Max De Pree)你并不是在假装。你是在暂时地成为别人,你是在慢慢地向你自己的目标靠拢。
生命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生命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你生病的时候,你可能会病得更厉害,也可能病情会好转起来。十几岁时,我身材肥胖,我可以做出行动使自己变得更加匀称、健康,也可以放任自己变得更加肥胖。一旦改变了自己的饮食结构,我就变得匀称、健康,成了我一直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扪心自问:“我是不是曾经装过病?我是不是现在就在装病?”当你抱怨自己的身体状况时,你可能会得到别人的同情以及关注,但是你使自己一直处在痛苦之中。
你或许听说过“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这个名词,并且听说有人患有心身症。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心身症是精神不健全者无中生有“捏造”出来的疾病。
“psychosomatic”(心身)一词,是由“psycho”(心)和“soma”(身)组合而成,代表“心/身”之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心/身”合一的,因为我们都听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表达。
罗宾·柯瓦斯基博士的研究表明,据医生预计,他们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治疗这类病人——他们生病的原因其实都是心理问题。
“不论你是头痛、坐骨神经痛、得了麻风病,还是被雷击了,我都恳请你无论如何都保持平静,不要破坏掉这美好的早晨。”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想想吧,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源自病人的心理,或者病情因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而趋于恶化。心之所信,身之所现。数十篇研究报告显示:一个人对于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将导致这样的认知最终在他们自己身上实现。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曾进行过详细报道:医生如果告诉病人,有一种药非常有可能治愈他们的疾病,这种药对这些病人发挥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药方却没有接收到这一信息的病人大许多。报道继续指出:曾有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其他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服药的疗效常会打折扣,因为他们的记忆力衰退,可能记不得要每天吃药。心理之于身体,确实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我曾受托到医院去探望一位女士,在这里我们暂且称她为“简”。进病房之前,我先到了医护室向医生和护士探询她的病情。
医生说:“她中风了,但是可以完全康复。”
我敲敲病房的门,却听到气若游丝的声音:“谁啊?”
“简?我是威尔·鲍温。”我回答道。
进病房后,我非常怀疑医生的判断。简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没事”的人。她又问了一遍:“你是谁啊?”
“如果你一直说不好的事情将会发生,那么很有可能它就真的会发生。”
——伊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我热情地答道:“我是威尔·鲍温,威尔牧师。”
她说:“真高兴你来了。我快死了。”
“你说什么?”我问道。
“我快死了。我就有几天的活头儿了。我很高兴你能过来,我们来策划一下我的葬礼吧。”她说。
就在这时,一位医生来帮她做例行检查,我把医生拉到一边,说道:“我以为你说她没事呢。”
医生说:“她是没事啊!”
我说:“可是简刚才告诉我,她快死了。”
医生诧异地瞪大了眼睛,走到床边叫她:“简?简!”
简睁开眼睛。
“亲爱的,你只是中风,不是快死了,你没事的。再过几天,我们就会把你转到康复病房,你很快就可以回家,和猫咪马提在一起了,知道了吗?”
简虚弱地微笑着,轻声说:“知道了。”
等医生离开病房,简继续跟我说起之前的话题:“能请你拿纸笔记一下吗?”
“干吗呢?用纸笔记什么呢?”我问。
“我们要策划我的葬礼啊,我快死了。”她说。
“可是你还没要死啊!”我提出异议,“我会先记下来的,但是要等很久之后你死的时候,我再准备你的葬礼。”
简慢慢地摇摇头说:“我就要死了。”然后开始巨细靡遗地对我说起她的葬礼要怎么办。
我离开病房后,又去找医生谈了一次。我说:“她确信自己快死了。”
医生微笑着说:“好吧,我们都难逃一死,简也不例外。但她只是中风,这不会要她的命。她真的会完全康复,没有一点后遗症。”
两个星期后,我主持了简的葬礼。
医生怎么说都没有用,简认定自己快死了,而她的身体也相信了她,并且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辞,让你自己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在你的脑海中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心)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身),引起更多的健康问题。
“要达到身心健康,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体健康。同时,我们也会受到身体、心理、精神方面的多重影响。”
——格雷格·安德森(Greg Anderson)你可能会说:“可是我真的病了啊。”请相信我,对于你相信自己生病了这一事实,我并没有怀疑。但请不要忘记,医生估计有百分之六十七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为生病”造成的结果。我们的思想创造生活,语言又表明思想。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降低疾病的严重性。相反,抱怨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请认真想想看,当你谈起自己的病,有多少次你也许只是下意识地想要博取同情、关注,或者逃避做某事。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请记得你可能是在用汽油灭火。你可能想变得健康,但当你抱怨自身的疾病时,你其实就是在把制约健康的能量传送到全身。
“当你感到忧郁沮丧或乖张任性,切记不要通过抱怨公之于众;相反,你要尽量隐藏这种情绪,隐藏情绪的过程中,你会将不良情绪驱走。”
——塞缪尔·约翰逊
1999年,我的好友霍尔在三十九岁的壮年便被诊断罹患第四期肺癌,医生估计他只剩半年不到的寿命。
除了死亡通知书,他还面临着其他的难题。虽然他以销售健康保险为生,但他自己连一份保险也没有。他的账单堆积如山,一直以来都得努力打拼,才不至于让家里断粮断电。当得知他来日无多时,我去探访他,被他乐观向上的态度所震撼。他没有抱怨,只是说着他这一生有多么美好,以及自己有多么幸运。
从头到尾,霍尔都极富幽默感。有一天,我邀请他到屋外散散步,但因为他实在是太虚弱了,所以只能走几步路。我们站在他的家门外,一边享受新鲜的空气,一边说着话。霍尔注意到几只大型红头美洲鹫就在我们站立处的正上方,缓慢、懒散地绕圈而飞。他指着那些红头美洲鹫说:“噢,这可是不好的预兆!”当我看到他眼中淘气的光芒时,我们俩都不禁大笑起来。
等我们俩终于都笑够了,我问他:“你经历了这一切,怎么还能够做到不抱怨?”
他倚着拐杖,笑着说:“很简单,今天不是十五号。”他自觉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便开始慢慢走进屋里。
“这跟十五号有什么关系?”我快步赶上他,疑惑地问。
霍尔停下来,笑着说:“确诊的时候,我知道这一切会很难熬,我可以咒骂上帝、科学和所有人,也可以把焦点放在我生命中美好的事物上。所以,我决定每个月给自己一个‘不爽日’来抱怨。我随意地挑了十五号作为不爽日。每当我想抱怨什么事,就告诉自己要等到十五号才能抱怨。”
“有效吗?”我问。
“非常有效。”他说。
“但是,这样一来,你每个月的十五号岂不是很难过吗?”我问。
“那可不会!”他答道,“等到十五号到来的时候,我早忘了本来要抱怨什么了。”
尽管霍尔住的地方距离我家有两小时车程,我还是每周去探访他两次,直到他走完这段艰难的时期。大家都说我是个了不起的朋友,很体贴,花了这么多时间陪伴他。然而,我这么做其实是为了自己。霍尔教导我,即使面对如致命疾病这般艰难的处境,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快乐。
对了,大夫的诊断可不准。霍尔没有在六个月内死去,而是在确诊后又过了两年快乐的生活,享受着周围人的祝福,也为身边的每个人祈福。他战胜了医生的诊断,多活了一年半。对生命充满感恩,而非抱怨,这是种能够确保健康的力量。
我们的不抱怨之旅走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何时抱怨、多么经常抱怨了。现在,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